鐘海東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大港頭農業技術服務站,浙江麗水 323005)
大港頭鎮地處麗水市蓮都區的西部,屬丘陵山區。截止2015年,大港頭鎮共轄10個村,農村人口1.2萬人,全鎮耕地面積512.73hm2,人均耕地約433.33m2,2015年底土地流轉面積237.33hm2,年租金450~1070元/667m2,流轉面積占總面積的46%。屬于土地流轉速度較快的鄉鎮之一。全鎮耕地存在土壤薄瘠,土地利用細碎化及撂荒、閑置等問題,導致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低,迫切需要通過農地流轉,促進農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農戶之間的農地流轉與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企業之間的農地流轉用途各不相同。公路沿線交通方便,水肥條件較好田塊流轉后主要用于現代觀光休閑農業、附加值高的農業項目,其流轉主體主要是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山區交通相對滯后,水肥條件差的田塊主要是農戶與農戶之間及與一些規模小的合作社流轉,流轉后用于種植茶葉、水果。農地流轉將會促進土地利用效率,流轉之后用于種植糧食,還是非糧作物,并非是無意識行為,而是各流轉主體經過效用最大化前提下的成本收益核算后的結果。
農戶與農戶之間的流轉形式主要有互換、轉包、租賃,采用代耕的較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采用租賃方式。而這幾種流轉模式中,以轉包、租賃行為較多,轉包和租賃可以為農戶帶來租金收入,互換可以使零散土地集中連片,但更傾向于轉包和租賃,這樣可以帶來租金收入。
大港頭鎮的農地流轉中介是依托鎮政府而設立的大港頭鎮土地流轉服務站,2009年成立以來,已完成成交農地流轉項目7宗,近年來的農地流轉大部分由大港頭鎮土地流轉服務站提供服務,有意愿流入土地的農戶、專業合作社和企業通過大港頭鎮土地流轉服務站了解信息,由大港頭鎮土地流轉服務站組織雙方協商,由村委會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農戶委托村委會與專業合作社和企業簽訂流轉協議,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有糾紛時,可以由村委會出面調處。
從農戶的流轉去向看,流轉行為的發生范圍,包括地緣范圍和親緣范圍,地緣范圍是指鄰村、鄰鄉之間的流轉,親緣流轉主要農地流入與流出戶之間的社會關系,但地緣與親緣之間的流轉比例并不高。這種變化原因可能是隨著工業化進程,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加大,因此地緣與親緣之間的流轉比例降低。再則就是由于農業稅取消,政府補貼加大,土地流轉不再拘泥地緣與親緣之間,農地向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企業間集中的趨勢明顯。
農戶既是經濟單位又是社會單位。作為經濟單位,農戶是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但并不是唯一目標,農戶還要考慮生存、就業等保障,因此影響農戶收入、就業、生存的因素,就構成了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因素。
經濟越發達,二、三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越多,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來自非農活動的收入比重越高,則越可能傾向于轉出土地,而不愿意轉入土地;而農戶越少參與非農活動,則越可能轉入土地。也就是說,那些越是更多依賴于土地收入來源的農戶,越對土地的需求意愿強烈。非農收入無論對土地轉入還是轉出都有明顯的影響。這說明農戶參與非農活動是促進土地流轉的最為重要的動力之一。由于農戶經營行為多傾向于二、三產業,家庭經營的小規模農地,對其吸引力減弱,從而在土地上投入的資金和勞動力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所占的比重,隨經濟水平的不同,而有明顯差別,表現為隨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減少,對于那些家庭勞動力并不富足,而非農收入較高的農戶來說,流出土地,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二三產業。也就是說,農戶從事非農活動行為,促進了土地流轉行為的發生。
目前即使在土地流轉條件成熟的地區,土地流轉速度依然緩慢。從農戶的流轉行為分析,經濟利益最大化,并不是農戶在農地流轉過程中流轉行為選擇的唯一標準。農地資源除了具有經濟收益外,還承擔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險、就業、增值的效用。因此,在現有制度下,農戶不愿放棄農地,從而制約了土地規模經營和農地流轉速度。
盡管農戶在參與土地流轉交易行為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但他們與其他經濟主體一樣具有市場反應能力,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土地流轉收益越高,農戶的積極性也越高。農戶轉出土地的意愿與收益成正比,土地流轉的直接收益與農戶土地流轉行為高度相關。即土地流轉直接收益越高,農戶轉出土地意愿越強;流轉直接收益越低,則農戶轉出土地的意愿越弱。
農戶接受教育的程度可以有多方面的作用,也影響其對家庭土地流轉的抉擇。農戶接受教育程度愈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適應性愈強。對于有流轉愿望的農戶,大多是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文化水平高低對土地流轉意愿有直接影響,農戶文化水平越高,非農就業機會越高,土地流出意愿越增加;而知識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時,掌握較高的科技知識和創新的農業增收意識,可以從二三產業中轉移部分資金投入農業,可以從經營土地中獲得比普通農戶,更多的利潤,從而使接受土地的意愿增強。
農戶作為流轉市場主體之一,其意愿未得到充分尊重,利益訴求不能及時得到體現,導致其市場主體地位從內外部兩方面逐步邊緣化。內部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戶因自身素質有限,出現自我邊緣化的趨勢。農戶素質太低,無法進行高附加值項目開發,也缺乏與政府或土地流轉中介機構進行有效溝通的渠道,導致信息不對稱。調研發現,以大港頭鎮利山村為例,全村840人,耕地49hm2,目前還剩370多名老人和小孩,由于缺少勞動力,21.33hm2耕地均是粗耕。2013年初,麗水金萬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該村的23.33hm2耕地,用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年租金800元/667m2,農戶可以參與該公司生產,成為農業產業工人,月工資2500元以上,農戶收入比未流轉前明顯增加。
市場具有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只有讓農地資源進入市場,以市場機制為導向,依法、自愿、有償的進行資源配置,才能逐步完善的市場法律體系,增強農地流轉主體的市場意識,實現流轉雙方共贏。
大港頭農地流轉中需要推廣的流轉模式主要有:一是專業合作制。即把農村的種植大戶集合起來,組成專業合作組織。二是公司制,即把農村土地集中流轉給實力強,專業化水平高,資金雄厚的農業公司,農戶可以自由決定,成為農業公司的產業工人。完善價格機制就是要在加快形成統一開發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反映農用地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的評估體系和機制。
各級政府要及時了解和掌握農地流轉動態,在充分尊重流轉主體的基礎上,為農地流轉提供優質的服務。大港頭鎮于2009年成立了大港頭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立專職職能政府機構,成立以來已完成土地流轉項目7例,取得明顯成效。建立了專職職能政府機構,并強化了其職能作用,理順管理體制,促進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釋放,使農林水、五水共治等綜合治理相關的機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改造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增強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其次要建立中介機構。一是建立土地流轉評估和融資中介機構,為農用地流轉提供租金確定和資金融通服務。二是建立土地經營權仲裁機構,使農戶能夠在維權組織的幫助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建立監督機構防止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權利失衡”,保障中介組織的活力。再次是建立信息溝通綠色通道。通過設立專線,及時掌握流轉動態,配套農村基層組織和中介的服務,降低流轉雙方信息獲取成本,增加交易透明度。最后是適當激勵,樹立典型。良好的激勵機制可使業主在實現合理的個體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增進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最大化。如對地方經濟貢獻較大的業主,給予政策、資金和項目等方面的綜合激勵,進一步促進農地產業化經營。
[1] 張曉輝.農村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J].學術交流,2007(9):117-120.
[2] 馮玲玲,邱道持,趙亞萍,等.農地流轉中二維主體的博弈研究——以重慶市璧山縣為例[J].農村經濟,2008(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