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蓮
(云南景東縣太忠鎮農業服務中心,云南景東 676209)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有利于整合太忠鎮現有農業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和延伸產業鏈,對太忠鎮農業發展新路、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業跨越式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太忠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要真正實現農村繁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就必須綜合分析當前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把實現高原特色農業作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進全鎮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
太忠鎮地處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東部,東與楚雄市西社路鄉接界,南與大街鎮接壤,西與景屏鎮和文井鎮接壤,北與小龍街接壤,總面積280.05km2,土地面積5666.67hm2,是一個集彝、瑤、哈尼等8種少數民族居住地。全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173個村民小組23152人,其中農業人口22667人。近年來,太忠鎮新一屆領導班子以百花齊放的方針,積極探索發展路子,出臺一系列舉措,加大投入,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努力擺脫產業小、弱、散的藩籬,在名、優、新、稀產品上下功夫,積極探索“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的具有太忠鎮特色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高原特色農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2015年水稻533.33hm2,產量4090t;小麥910hm2,產量1690t;玉米1148hm2,產量5425t;豆類374.33hm2,產量634t;馬鈴薯203.33hm2,產量1140t;甘蔗100.67hm,產量8154t;烤煙836.2hm2,產量1508t;蔬菜429.27hm2,產量2463t;茶965.13hm2,產量334t。豬存欄26102頭,牛存欄9566頭,黑山羊15516頭,家禽213854頭。
2015年發展水晶豌豆面積466.67余hm2,實現產值1500萬元,發展紫薯面積6.67hm2,實現產值150萬元,黃秋葵8333.33m2,產達7000元/667m2。新增辣木種植6.67hm2,軟香谷推廣種植9.47hm2,夏雪梨25.45hm2,冬桃6.67hm2。通過探索太忠鎮高原特色農業說明高原特色農業有利于發揮太忠鎮氣候條件好、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原特色農業有利于加快太忠鎮產業結構升級、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高原特色農業是促進太忠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太忠屬低緯高原地帶,92%以上為山地,海拔高度在1400~2500m間,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2200mm,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立體氣候明顯,雨熱同季,旱涼同期,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全鎮土地總面積5666.67 h m2,總耕地面積2377.67hm2,林地面積8506.67hm2。
2015年太忠種植烤煙1009.8hm238000擔,烤煙成為太忠鎮的支柱產業;黑山羊出欄20000只,因味美鮮香無膻味而聞名;太忠平掌村的核桃個大皮薄甜香而全縣有名,遠銷縣外;太忠鎮的徐加壩碧波蕩漾,因滿山的各色杜鵑花爭奇斗艷、聞名遐邇。
隨著國家橋頭堡建設、西部大開發戰略、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普洱市綠色經濟試驗區、景東縣縣域經濟、太忠鎮扶貧開發整鄉推進等大好政策、項目的推動,為太忠鎮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和政策支持。
全鎮山區、半山區占92%,高穩產農田地占48.3%。農機化水平低。水利化程度僅占48%,屬典型的雨養農業。道路硬化率僅30%。畜禽標準圈舍飼養、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加強。
一是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少,調整農業結構難度大、余地小。二是產業普遍存在著“散、小、弱”的境況,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和影響力不大的問題等特點。三是農民由于缺乏科學技術和市場信息,對結構調整的積極性還不高。
受極端氣候影響,旱災、洪澇、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業產業發展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攀升,農業節本增效難度加大。
除烤煙產業外,缺乏跨地區、跨部門、大規模、高檔次、深加工的農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產業集聚程度低,多數產品主要以單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檔次不高,沒有品牌,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品牌開發、物流、營銷等增值環節都較薄弱。
對太忠休閑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如徐加壩旅游、黑山羊、刺苞菜、烏骨雞等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不夠,導致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窄,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少。
農民素質普遍低,缺乏現代化農業知識,對優良品種的推廣率極低,農業生產方式落后,仍以傳統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此外政府對農民培訓,農業技術推廣投入資金不足,農業技術試驗示范不夠,都導致了太忠鎮高原特色農業的深化發展受到影響。
切實加大農田水利、農村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地改造、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項目的實施,努力提高穩產農田所占比例。加大農村水源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加快農村交通設施建設,提高鎮村公路、村與村公路油路化和硬化率。通過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使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較大提高。
樹牢產業強鎮的理念,實施農業富民戰略,按照高產、優質、高效、集約、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細化發展規劃,強化資金扶持和技術服務,走規范化、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的路子,努力實現布局區域化、結構科學化、特色產業化,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具體來說,就是:鞏固穩定糧食、烤煙、茶葉、核桃和蠶桑產業,強力打造特色畜牧(生態烏骨雞、生態黑山羊)和特色果蔬(冬馬鈴薯、野生蔬菜、有機蔬菜)產業,新興培育生態林業(林下藥材、生態旅游)產業和農業莊園。
圍繞拉升產業鏈和提高綜合效益為重點,大力培育和引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著力打造一批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積極支持生態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和“生態農業莊園”等形式建設生態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重點扶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通過產地和有機認證的農業龍頭企業,支持生產經營主體進行產地貯藏、保鮮、制干、分級、包裝等生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逐步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改進加工生產工藝,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景東縣太忠鎮高原特色生態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精深加工配套能力建設,大力發展以茶葉、林產、蠶桑、核桃、食用菌、生物藥材、畜牧產品為重點的加工企業。
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育新型農民,科技農業骨干,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舉措,舉辦科技樣板由農技推廣人員現場講解要領,通過典型示范引路,加大科技措施推廣力度,提高科技在經濟中的貢獻率。
圍繞市場需求,結合市場導向,突出太忠的產業和生態優勢,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著力打造和培育有優勢、有市場競爭力的太忠生態農業產業特色品牌。以太忠有機蔬菜、烏骨雞、徐加壩火腿、黑山羊、野生養生蔬菜及果蔬等生態農產品為重點,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知名、著名、馳名商標,對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以及獲得知名品牌獎勵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
因地制宜發展各類大、中、小型現代精品莊園,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果則果、宜游則游,既可以是綜合開發,也可以是單項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重點打造好徐家壩生態旅游莊園、三棵樁黑山羊莊園、麥地刺苞菜種植莊園。
[1] 陳東,李曉輝.太忠鎮冬馬鈴薯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云南農業,2015(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