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 躍
(云南芒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芒市 678400)
芒市國土面積2987km2,轄5鄉6鎮,1個街道辦事處。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68.23km,芒海鎮是芒市唯一的口岸通道鄉鎮。市府芒市是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2004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芒市地處云南西部,德宏州東南部,位于東經98°05′~98°44′,北緯24°05′~24°39′之間。東西長約71km,南北寬約62km。總面積2987km2,其中山區占74%,壩區(含海拔在1000m以下的低熱河谷)占26%。東、東北接保山市龍陵縣,西南連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江(隴川江)相望,南與緬甸交界。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5個縣市之一。芒市鎮(城鎮規劃面積25km2)陸距省會昆明679km,空距427km。年平均氣溫20.60℃,降雨量1653.4mm,日照2185h,平均相對濕度78%,屬于亞熱帶氣候,土壤肥沃,水資源充沛,居住著漢、傣、景頗、德昂、阿昌、傈僳族等六個民族,鄉村總人口32.7萬人,全市共有水田2萬hm2,旱地2.66萬hm2,是典型的農業市。
2015年,全市完成大小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92萬hm2(含復種面積2.26hm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9萬hm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43萬hm2。在傳統農業中,除廠礦區附近區域有部分污染外,生態農業比重占80%以上,分別糧食3.59萬hm2(水稻1.33萬hm2、玉米1.46萬hm2、其他糧食作物0.79萬hm2)、經濟作物1.5萬hm2(油料53.33hm2、甘蔗8246.67hm2、煙葉3160hm2、蔬菜3533.33hm2、其他經濟作物4506.67hm2)。
全市山區、半山區占74%,水利交通設施比較落后,機械化程度低,無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從而制約著農業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快速發展。
國家目前對農民只有種糧補貼和購機補貼,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沒有直接補貼,實際其他經濟作物種植比種糧成本高,市場風險也遠遠高于糧食。對種糧補貼也是只是一年補一季,熱區的有些農戶一年種二季或三季,但只能享受一季的補貼。
目前在家務農的農民多數年齡在45歲以上,文化程度都是初中以下,80、90后愿意在家務農的少之又少,80%以上都在外打工,因此,對于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的農民,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難度較大。
多數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能力不強,企業出現不能及時兌付收購產品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綜合素質不高,帶領合作社員闖市場能力弱。因此,產業還存在小、散、弱現象。
受傳統思維約束,作物結構多、亂、雜,產業爭地矛盾突出,布局分散,加之土地流轉難度大,產業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程度低,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利用。
芒市目前在省內外稍有名氣的是遮放貢米,其次是牛肉干巴,其他的如咖啡、堅果、核桃、石斛、茶、竹、蔬菜瓜果類等在外基本聽不到名聲。
雖然互聯網+現代農業想說愛你不容易,但在當前互聯網已覆蓋大小城市,逐年向農村覆蓋的今天,農產品銷售必須在線上和線下同時進行,精準對接大數據平臺。但目前在網上能夠找到的芒市土特產品寥寥無幾。
加快完善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旱澇保收的根本措施,政府要在占補平衡、平田改土、坡改梯等項目的基礎上,加快完善田間水利交通設施和設施農業建設,讓更多的耕地可以機械化作業,為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提供保障。
在目前的種糧補貼和農機具購機補貼的基礎上,政府應加大補貼面,讓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也得到補貼或更多的扶持,盡量讓農民少承擔種植成本壓力和市場風險,特別是經濟林果類作物,投入成本大、見效慢。
進入新世紀以來,愿意在家務農的農民越來越少,只是年紀偏大文化程度低的農民留在農村務農的居多,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如何來提高勞動人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目前筆者想到的只有加大對勞動人民的培訓力度,培訓不能以蜻蜓點水式的以會帶訓發放宣傳材料來完成,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在現場手把手教,不能一口氣從產前、產中、產后甚至連加工銷售講完,科技人員組織培訓要考慮農民的接收能力,要根據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分階段性地組織培訓會。
針對當今的農產品市場,以家庭式的農業生產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要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只有抱團取暖,走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合作社員模式,由企業負責農產品加工銷售,讓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更多地承擔生產環節,讓種植戶(社員)盡量少承擔或不承擔市場風險,政府重點抓好企業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培育、扶持等工作。
合理優化芒市農業產業結構要從芒市的自然條件實際出發,不能以某位領導腦門一熱就決定,要認真分析芒市自然條件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規律,首先要有長遠的定位,壩區(熱區)要發展什么?冷涼山區要發展什么?筆者認為壩區要利用“熱”資源優勢,要重點發展短平快的蔬菜瓜果類,提高復種指數,保證一年三熟;冷涼山區半山區要利用“生態”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好吃還要安全,對農業生產者和銷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前提下,芒市植被那么豐富,一眼望去到處都是綠色,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我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采取相應措施,盡量讓農業生產者不用或少用農藥化肥,在源頭上控制好,保證我們芒市生產的農產品不受污染,從而重點打造“生態、安全、放心”品牌。
隨著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橋頭堡黃金口岸的不斷建設,芒市作為德宏州府駐地,是交通、信息等各種資源的優先受益者,要把芒市的“生態”農產品名聲打響,必須搭載大數據平臺,在線上和線下同時銷售,讓來芒市旅游的游客嘗到“新鮮、生態、安全、放心”的產品,同時也讓省內外的消費者能夠在網上買到芒市的“生態”產品。
[1] 梁昌俊,劉會峙.對新常態下農業精準服務的思考[J].甘肅農業,2015(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