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榮
(江蘇東臺市梁垛鎮敬老院,江蘇東臺 224225)
創新新農村法制建設應遵循以民為本的理念,使農民權利得到維護。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現代經濟發展的關鍵即為金融,這與民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現階段,很多農村地區正不斷變革農村合作金融,且成效良好,但因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的影響,農村合作金融變革的推進遇到一系列困難,地位難以確立以及合法權利難以保障,所以需要法律的監督和保護,以實現其持續運行。
黨中央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為寬裕生活、發展生產、整潔村容、文明鄉風以及民主管理。其中,寬裕生活指的是學、吃、住、醫都不必憂愁;發展生產指的是廣大農民群眾有賺錢的工作;整潔村容指的是農村衛生整潔;文明鄉風指的是遵守法律紀律;民主管理指的是村民當家作主。新農村建設目標表明經濟建設才是核心內容。隨著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民經濟收入增加,促進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協調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的支持作用尤為重要,農村合作金融使農村金融服務得到完善。金融服務的完善與合作金融密切相關,也是農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保證。
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條件就是農村金融服務的完善,但在現階段的農村金融服務中,存在著業務單一、體系不完善、金融服務不到位、粗放管理等現象。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金融機構在農村活動中,主要是動員儲蓄為城市工業的發展服務,使得農村為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提供資金。所以創新農村金融,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形成服務農村發展的體系勢在必行。現代金融是基于法制而建立的,因此要想創新農村金融,就應該提升法制建設速度,特別是對合作金融法治創新的研究。
保證經濟發展的前提就是法制,經濟發展也需要一定的秩序,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新農村需要農村合作金融提供必要的支持,發展合作金融需要依托于法制。只有利用法制的力量,農村經濟才能得到發展,農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才能得到保證。只有創新法制,才能發揮農村合作金融的作用,順利實現三農建設。現階段,農村金融法制的不健全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對各項法律制度進行完善與創新是農村金融建設的關鍵內容。
第一,因地制宜創新法制。多數農村合作金融部門由政府建立,得到政府支持,由立法機關確立相關法規,普遍適用于多個農村地區,但我國地域范圍廣闊,不同地域之間存在較大的經濟差異,尤其是農村經濟,其發展水平差異化明顯,所以農村合作金融的建立應將區域之間的差異化問題考慮進來,與各個地區的發展特色相結合,制定出實施細則和指導意見,使金融市場得到多元化發展。目前,農村金融體制向著股份制和合作化兩個方向轉變,在這方面法制創新并不作過多要求,而是利用創新法制使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金融的服務內容和宗旨相符合,使農村金融服務于三農。
第二,完善關于三農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在農村合作金融和經濟發展上仍不健全,現階段,我國很多農村地區農業發展、土地流轉緩慢,如果將土地流轉的限制制度消除,通過更加有效的方式使農民更方便以出租、入股以及轉讓等模式實現土地的流轉,可以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使農民的收入增加,這部分收入屬于財產性收入,房屋和宅基地為農民的潛在財產,如果實現這兩項潛在財產的流轉并增值,那么農民財產性收入將大幅度提升。
現階段,農村地區法制的落后使新農村建設受到制約,這就要求對相關法律規定進行完善,貫徹執行各項法律,同時也要更新觀念。
第一,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建設法制化農村,實現民主政治,避免法制流于形式,而目前村民自治的實際作用并未真正發揮出來,實行民主政治,就應讓農民享有參與權力、知情權利、管理權利以及監督權利,以一事一議等方式實現民主議事,組織農民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落實民主選舉和決策權利、監督和管理權利,確保村務和財務公開,使基層依法管理和辦事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促進民主自治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落實并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對法制建設和基層組織領導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處理,基層黨組織應基于法律法規,貫徹落實黨的方針和路線,實現鄉村事務的合法化管理。對農村的領導方式進行改變,重點關注思想政治方面和組織領導方面,使黨組織對各方的協調作用和總攬全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所有活動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范圍。
第二,形成司法保障。改革農村地區的司法體制,促進司法獨立,在農村保證公平執行法律的力度,在農村地區確立起司法權威,保證司法機關將司法救濟切實落實在農民身上。只有信仰法律,才能確實落實法律,使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公民的合法正當權益自然也能得到保障,不會出現任何違法行為未得到相應懲罰和糾正的問題。相關學者指出,執行力度不足是我國現行法律的關鍵問題,因此在法律整體上未取得主體的信任,如果法律可以嚴格執行,形成司法權威和保障,可以將司法救濟落實到農村,農民自然就會對法律產生敬仰,形成依法治村的良好風尚。
創新屬于新函數的建立,即在生產體系中引入生產條件和要素的新組合。這也是創新金融法制與創新金融之間主要聯系,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有助于分清研究方向和內容。創新金融指的是在經濟發展中,重新組合金融要素,使其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并從中取得一定的利益。創新金融主要分為幾個方面:金融制度和業務、組織機構以及經營理念等。創新金融需要依托于銀行業務進行,新金融工具和業務產品被開發出來,深化銀行服務領域,更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功能,總之,國家對創新金融給予特別重視,同時把農村金融作為創新金融的重要內容,為新農村合作金融及其服務確立了方向。
創新金融法制屬于法學范疇,重點在于法制,與創新金融不同,創新金融屬于經濟學范疇,重點在于經濟,創新金融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但也帶來了一定的金融風險,應對金融監管立法進行調整,再對創新金融進行保護,金融結構出現變化,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同時增加了競爭。另外,創新金融使得金融管制無法實現,金融監管制度原本對風險的防范功能喪失,從現階段的研究中發現,在新農村合作金融創新立法保護方面的研究不足。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就是創新法制。新農村建設應落實村民自治,提升基層民主力度,普法教育活動的開展,村務公開制度的落實,以保證民眾當家作主權利的行使,由此可見,新農村建設中“新”重點在于為三農建立新制度和法律,因此建設新農村應創新法制。對創新金融相關的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利于對創新法制的法學理論進一步研究,在借鑒和比較的前提下進行分析,在支持創新、有效鼓勵的同時,通過有效的方式應對金融風險控制相關的法制問題。
在金融工作中,應將農村合作金融創新作為重點內容,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服務,使農村金融各類組織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強化立法作用,形成與三農特點相適應的農村金融體系及其法制,使其具備覆蓋廣、層次多、可持續等特點,破解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難題。農村金融支持下的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現階段,金融改革已經在多個地區開展,這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1] 劉楨.關于新農村合作金融法制創新的理論基礎[J].大陸橋視野,2015(16):73-74.
[2] 劉楨.新農村建設中合作金融法制創新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12.
[3] 張云玲.新農村建設中的合作金融法制創新問題探析[J].海南金融,2011(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