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王 璐,龐雪晶,唐春麗 (云南省昆明市兒童醫院,云南昆明650228)
?
面部毛母質瘤的治療體會
張玉萍,王 璐,龐雪晶,唐春麗 (云南省昆明市兒童醫院,云南昆明650228)
【摘 要】目的:分析毛母質瘤的病情特征和臨床表現,就如何治療面部毛母質瘤展開分析.方法:選取2013-05/2015-01云南省昆明市兒童醫院收治的35例面部毛母質瘤患者,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資料,探討臨床治療的體會.結果:毛母質瘤多見于頭皮和面頸部,組織病理檢查顯示腫瘤邊界清,周圍往往有結締組織包膜,常位于真皮下部并擴展至皮下組織.本研究中的35例患者中33例被確診為毛母質瘤,其余2例被誤診,1例被誤診為皮膚血管瘤,1例被誤診為單發性皮脂腺囊腫,誤診率較低.結論:毛母質瘤是源自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易與鱗狀細胞癌、外毛根鞘囊腫、毛囊瘤等疾病混淆,手術切除為最好的治療方法,因其臨床表現多樣,故在臨床診斷和鑒別中要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關鍵詞】毛母質瘤;臨床表現;面部;治療體會
毛母質瘤又稱為鈣化上皮瘤,是由表皮毛皮質分化成的細胞腫瘤,病變在真皮深層或皮下,屬皮膚深層良性腫物.毛母質瘤多發于患者面部、頸部及上肢和臀背部.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針對毛母質瘤的治療主要還是選擇手術切除方式,因其臨床表現多樣,誤診率較高,故其治療也顯得比較困難[1].本研究就云南省昆明市兒童醫院收治的35例毛母質瘤患者行手術切除,總結其治療體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05/2015-01云南省昆明市兒童醫院收治的35例面部毛母質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4~10(平均6.4±2.3)歲,病程3個月~2年,均為單發病例,其中下眼瞼6例、面頰部18例、額頭部位5例、顳部6例.
1.2臨床表現 35例患者均為面部腫瘤單發,單發皮下軟骨樣腫物或結節,直徑0.5~3 cm,形態呈圓型,肉眼觀察邊界清晰,腫瘤表皮正常,周圍均有結締組織包膜,有的伴有暗紫紅色,位置較淺的腫瘤呈淡蘭紅色.有小部分患者呈鮮紅斑痣,真皮內毛細血管擴張,但內皮細胞不增生.據口頭病史詢問,患者稱腫瘤緩慢生長,質地由軟變硬,通常無自覺癥狀,當腫瘤物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可伴有輕微疼痛.腫瘤物可與皮膚緊密粘連,基底可推動、極少有破潰現象,行臨床彩超檢查無血流情況或可見點狀血流[2].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室行基礎麻醉,在麻醉作用下行手術切除腫物,術中見腫物位于皮下,屬于纖維組織包裹的結石樣物質.術后所有患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術后1個月~1年復診,所有患者均未見復發和惡變等情況.
術后行組織病理檢查,瘤體位于真皮網狀層真質皮下組織,邊界清晰,常常有結締組織包膜,腫瘤主要是嗜堿性細胞和影細胞.33例患者經病理檢查均證實為毛母質瘤,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腫物四周有厚薄不均的結締組織包膜,在嗜堿性細胞和影細胞團塊間可見大量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有少量的鈣化、固化、退化壞死瘤細胞及部分多核異性巨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有圓或長形深嗜堿性胞核,胞質不多,致胞核彼此密集,其邊界常不清楚,因而胞核似嵌于合漿團塊內一樣.嗜堿性粒細胞排列在腫瘤的一側或周邊.大多數病例均發生鈣化,在影細胞內呈粉塵狀嗜堿性物質,或呈紫紅色無定形團塊,后者也存在間質中,有的出現了骨化、黑色素沉積和伴發巨細胞的異物反應.另外,35例患者中1例患者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皮膚血管瘤,1例被證實為單發性皮脂腺囊腫,前者組織學表現為真皮全層甚至皮下組織內大片緊密排列毛細血管,管壁薄,內皮細胞增生,基底膜外無平滑肌細胞.后者組織學檢查顯示囊腫表面可見皮脂腺開口受阻所致的小黑點,可從此擠出白色豆腐渣樣內容物,往往并發感染,造成囊腫破裂而暫時消退.
毛母質瘤的臨床表現多樣,是因表皮質分化產生的細胞腫瘤,一般含有嗜堿性細胞和影細胞,在新損害的嗜堿性細胞中,有時可不見嗜堿性細胞[3].該病病變一般在真皮深層或皮下,屬于皮膚深層良性腫物,患者多無自覺癥狀,觸診可見腫物邊緣清晰、較硬,活動度良好.患者皮損為逐漸增大的皮下硬性結節,均與皮膚緊密相連,無明顯的壓痛感,表皮呈膚色、紅色或藍紫色,部分存在囊性感,表皮完好,只有在出現繼發感染時,局部才會呈現紅腫、熱痛感[4].
本研究中33例患者經病理檢查均證實為毛母質瘤,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腫物四周有厚薄不均的結締組織包膜,在嗜堿性細胞和影細胞團塊之間可見大量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有少量的鈣化、固化、退化壞死瘤細胞及部分多核異性巨細胞.1例患者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皮膚血管瘤、1例證實為單發性皮脂腺囊腫,這顯然說明,毛母質瘤疾病行手術切除治療效果較好,且復發率較低,但因其臨床表現多樣,易與血管瘤,皮脂腺囊腫,鱗狀細胞癌、外毛根鞘囊腫、毛囊瘤等疾病混淆.本研究因患者腫物位于頭面部而在我科就診,腫瘤表面皮膚呈淡紅色或淡藍色的1例患者被誤診為皮膚血管瘤,1例患者被誤診為單發性皮脂腺囊腫.因此在實際的診斷和治療中,要結合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除常規B超檢查外,還應結合穿刺、活檢等多種手段確診[5].
綜上所述,毛母質瘤是源自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手術切除為最好的治療方法.但因其臨床表現多樣,易與鱗狀細胞癌、外毛根鞘囊腫、毛囊瘤等疾病混淆,因此在臨床診斷和鑒別中要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鹿見香,梁 思,甘超男,等.眼瞼毛母質瘤一例[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4,7(2):145,147.
[2]高明偉.皮膚鈣化上皮瘤的臨床病理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3,7(5):68-69.
[3]Ieni A,Todaro P,Bonanno AM.Limits of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in diagnosing pilomatrixoma:a series of 25 cases with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s[J].Indian J Dermatol,2012,57(2):152-155.
[4]陳 華,李世榮,張紹祥,等.頭面部皮膚鈣化上皮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1,17(3):180-182.
[5]萬晉州,張靜漪,何 英,等.50例毛母質瘤高頻超聲特征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14):1799-1801.
【中圖分類號】R7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94(2016)03?20?02
收稿日期:2016-01-20;接受日期:2016-02-03
作者簡介:張玉萍.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口腔外科.Tel:0871?6330918 E?mail:zsgg2007p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