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云
[摘要]以靈川縣圖書館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網絡建設、公益性文化服務等方面為例,探討縣級公共圖書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全縣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免費享受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
[關鍵詞]縣級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58.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41(2015)-0092-03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在新的形勢下,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公共圖書館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日益提升。近幾年來,靈川縣委、縣政府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有效地促進了全縣人民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目前,靈川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初步形成,全縣有一個一級公共圖書館,一個三級文化館,兩個博物館。有鄉鎮一級綜合文化站3個,二級綜合文化站3個,三級綜合文化站6個,146個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58個,農家書屋139個,圖書館流動服務點25個,農村業余文藝隊136支,文化志愿者600多名,已經形成了縣、鄉、村、屯四級聯動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了縣、鄉、村、屯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免費享受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筆者以靈川縣圖書館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網絡建設、公益性文化服務等方面為例,探討縣級公共圖書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它不僅是文化建設的標志、文化成果的展示平臺、文化活動的場所,更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就必須有基本的公共文化設施。新世紀以來,靈川縣加大了對圖書館文化設施的投入。2001年,靈川縣圖書館率先建起了廣西第一個縣級電子閱覽室,2002年底成為廣西第一個文化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2006年在全縣12個鄉鎮文化站建起文化共享工程基層分中心和電子閱覽室,2010年建成133個文化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2014年建成25個圖書館流動服務站和139個農家書屋。全縣58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都有圖書室和文化共享工程設備,基本形成了縣、鄉、村、屯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層次完備、相互協調的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確保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免費享受和利用文化發展成果。
2 圖書館開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
公共文化服務要接地氣,要順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要求、新期待。近十年來,靈川縣圖書館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平臺,不斷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豐富服務內容,為全縣未成年人服務,為全縣下崗工人、進城務工人員再就業服務,為農村、農業、農民送知識,為駐桂部隊送文化等,惠及全縣38萬人口。
2.1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服務
縣圖書館與縣文明辦聯合成立以文化共享工程網絡為平臺的“靈川縣未成年人活動中心”,在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每年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活動,為全縣13000多名中小學生創建了一個共享文化信息的平臺,實現了社會公共文化資源功效的最大化。
2.2 無償舉辦培訓班,為全縣下崗工人、進城務工人員再就業服務
圖書館與縣人事保障局聯合開展下崗工人和進城務工人員計算機培訓,每年舉辦10期計算機培訓班,每期學員40-60人,至今共培訓學員上千名。培訓結束后向縣工商聯合會推薦的企業輸送人才達到900多人。
2.3 送科技下村入戶,為農村、農業、農民提供科技服務
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資源豐富的特點積極開展服務農村、農業、農民的活動。例如青獅潭鎮石洞村村支書徐維榮于2006年引進百香果種植,因缺少技術和市場需求信息,種出的百香果產量低、銷量不好。該館的工作人員聞訊后,積極查詢相關信息,搜集了很多百香果的種植資料,送到他手中。2007年年初他開始大量種植百香果,期間多次到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遇上一些疑難問題時,還能在文化共享工程資源數據庫中查詢解決辦法,2008年他種植的百香果取得了大豐收,還帶動了當地旅游的發展。如今,石洞村發展為靈川縣百香果培育示范基地,由石洞村帶動的青獅潭鎮“萬畝百香果十里長廊示范帶”更是吸引了省外農民慕名參觀。現在,徐維榮計劃對百香果進行大棚改造,試驗成功后向全鎮推廣,屆時全鎮將有1800多名種植百香果的農民受益。大境瑤族鄉鐵坑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生活貧困。圖書館在該村建立文化共享村級服務點,通過共享工程信息引導村民發展柑橘產業道路,做活“山”字文章的致富路。目前,該村已種植柑橘480畝,戶均10余畝,年產量近1000噸,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平臺在網上發布供貨信息,吸引了四川、北京等地的收購商,果子往往未下樹就被“定單式”搶購一空,村民不出村就獲得了戶均10萬元的年收入。
2.4 建立圖書流通站,服務駐桂部隊官兵
圖書館多方面籌措資金,在偏遠山區的軍營中設立了圖書流通站,每年定期免費為部隊更換圖書,充實了廣大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子弟兵們的熱烈歡迎。戰士們紛紛表示,要充分利用靈川縣圖書館送來的書刊資料,讀好書、立好志、當好兵,為創建學習型軍營打下良好基礎。現在該部隊圖書室已有圖書5000多冊,有一位戰士還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該部隊因此受到廣州軍區的表彰,還引來了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的專題采訪。
3 創新活動載體,形成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特色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
公共文化服務單位要明確自己的功能定位,與時俱進,優化拓展服務功能,精心設計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加的活動。例如靈川縣圖書館利用“4·23世界讀書日”的契機,與宣傳部門、教育部門聯動,在全縣開展“讀書月”活動,大力推廣全民閱讀。鄉鎮文化站、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是全民閱讀推廣的主陣地,文化志愿者和農村業余文藝隊的成員是全民閱讀推廣的宣傳隊員。2012年靈田鎮文化站電子閱覽室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示范點,2013年公平鄉黃村農家書屋獲廣西示范農家書屋稱號,2014年靈川縣圖書館被評為廣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進集體。
為了更好地結合本地特點和優勢,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和活動載體,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和活動形式,提升公共文化傳播能力,靈川縣圖書館于2013年1月推出了自辦刊物《詩意靈川》。《詩意靈川》立足于靈川,依托大桂林,從文化時空、閱讀之窗、城市記憶、歷史人物、民俗風情等方面,展現桂林得天獨厚的本土歷史、民俗、人文文化。《詩意靈川》旨在收集桂林地方文獻和傳播桂林本土文化。該刊至今已出版29期,并在2014年首屆“全國圖書館十佳內刊內報”評比中獲得提名獎。
4 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障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發展不僅需要圖書館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和民眾的支持,還需要政府對其核心價值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真正明確公共圖書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并給予持續、穩定的政策支持,構建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機制。為了確保靈川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實施,2014年元月,靈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靈川縣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確了縣委領導、縣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制度,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列入縣政府績效考核。同年2月,靈川縣文化局制定了《關于鄉鎮綜合文化站長及局直屬二層單位正副職績效考評辦法》,每年底對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的建設和免費開放工作進行績效考核,實行百分制和加分制,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和鄉鎮的積極性,大大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開展。
5 展望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效載體。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的,就是要力求實現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改變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落后局面,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從而讓農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每個公民的文化權益,讓文化的陽光普照大地。
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傳承人類文化遺產、傳播信息知識。縣級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對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不可比擬的推動和提升作用。在新的形勢下,著力發展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縣、鄉、村、屯服務網絡,充分發揮文化共享工程和電子閱覽室的作用,進一步做好讀者服務,組織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開展好閱讀推廣工作。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重點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如鄉鎮文化站的圖書室能夠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平臺輻射到全鄉鎮,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力度,爭取村村有農家書屋。充分挖掘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提高農村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加快農村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實現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