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世君
激發教育內在活力——遼寧全面深化改革在路上(教育改革篇)
文/關世君

花紅柳綠,夏日來臨,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前夕,遼寧省招考辦發布重大信息,隨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推進,今年我省進一步改革高考加分制度,取消了體育特長生、省級優秀學生、奧賽等高考加分項目,同時對保留的5類考生加分分值由10分調整為5分。此舉針對高考加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通過制度改革促進高考公平公正,充分體現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同時也推進教育改革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來,遼寧省聚焦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依法治教,完善教育體制機制,激發教育內在發展活力,積極推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通過制定實施《遼寧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育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得到全面落實。2014年,全省1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49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19.4%。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6.6%。學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園)率分別達87.2%、99.3%、50.5%。中等職業學校440所,普通高校116所,在校大學生109.1萬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教育系統為了實現培養人才的使命,積極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開展了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暨信息化教學應用,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在課程改革示范校建設上,評出351所省級課改示范校,有效地提升了各地教育教學質量。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承教育,先后培訓班主任和輔導員2萬余人,表彰德育工作先進個人405人。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課改后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使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現了平穩過渡,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基本形成,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成長模式和課程教學形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加強職業院校、校企、學校與科研機構間培養技能型人才合作,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石油錦州石化公司共建,搭建緊密型校企合作辦學聯合體;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遼寧曙光汽車集團合作創建二級產業學院;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合作開辦“雙元制”實驗班等。這些校企合作實現了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實施質量提高工程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工程。各高校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為主打造優勢特色專業,建設優勢特色專業476個。其中,國家級優勢專業121個,發揮了人才培養模式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不斷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引導研究生深入實踐基地,增強職業能力與創業能力。大連理工大學等17所高校開展博士、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探索建立健全研究生培養的內部、外部質量保證與監督評價機制和質量保障體系。各高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研究生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省財政投入建設資金2.5億元,開發中、高職教育大型仿真模擬實訓教學系統50余個,重點專業建成基礎性數字教學資源庫、引導性資源庫30余個,7個專業大類正開發能夠實現3D漫游、虛擬職業崗位活動,以及數字化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此外,各高校還加快課程、教材等優質教學資源建設,300余門課程上線共享。
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我省著力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建設分類管理、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一是積極改革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
入學制度,制定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實施方案,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行為,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二是搭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統籌中職升高職、中職升本、專升本招生工作,拓寬各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道。推進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考試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民辦高職院校注冊入學試點招生,計劃到“十二五”末期,實現校均5000人在校生規模。三是深化高校招生管理改革,逐校核實基本辦學條件,測算招生最大容量,依據畢業生就業率、教育教學評估、本科專業評估結論核定招生規模,限制或調減明顯供大于求的高校或專業招生計劃。四是推進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學校剝離或取消高職教育計劃。調整高考招生錄取志愿設置,提高考生志愿滿足率,降低高分考生落榜率和新生報到流失率,建立分級負責、規范有效的高校招生信息公開機制。今年將認真推進高考制度改革,確定從2017年秋季入學高一新生開始執行新高考政策,減少和規范今年高考加分項目、分值。
穩步推進落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工作,積極推進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明確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職責和權限,明確高校的辦學權利和義務。推動高校著力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確保用好辦學自主權,激發了高校辦學活力。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重點完善高校治理結構。積極推進高校專業評價工作,以學生、教師為重心,突出本科教學和專業分類、特色辦學,對已有三屆畢業生的1145個本科專業和首屆學生進入畢業學年的164個本科專業分別開展專業綜合評價和新設專業評估,有效地引導高校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內涵式發展約束機制。改革中小學內部治理結構,沈陽市在縣、區試點制定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依法依規明確學校“不可為”范圍。大連市建立勞技中心、科技中心、農業教育基地等各類實踐基地15個,建立10個中學生義工志愿者服務站、100個社會活動基地、1000個家長學校,強化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機制。
我省教育部門堅持把師德教育擺在教師培養首位,貫穿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完善了省、市、縣、校四級聯動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實施高校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對海內外高端拔尖人才引進不受編制限制,符合二級專業技術崗位條件者可直聘為二級教授。為了公平合理分配義務教育資源,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資源縣域內統一調配、交流,2014年交流輪崗校長、教師10136人。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公開招聘擇業期內普通高校畢業生到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落實邊遠貧困地區教師選派政策,享受薪酬福利、評優表彰等待遇。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出臺高等學校、義務教育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等教育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辦法,推行人員崗位分類管理。
我省積極推動民辦教育發展,在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教師課題申報、科研立項、職稱評定、獎學金、助學金和伙食補助發放等方面,給予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等待遇。進一步理順民辦高校黨組織隸屬關系,派駐民辦高校黨組織負責人。規范民辦教育管理,規范民辦學校收費,加強民辦學校資產和財務監管,依法對學歷教育學校進行專項財務與資產審計,降低辦學風險。近5年來,全省民辦教育得到飛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2752所。其中,民辦幼兒園6699所,民辦小學28所,民辦初中36所,民辦高中93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85所,民辦高校34所。民辦教育機構、在校生分別增長31%和27%,為社會提供教職工崗位12萬個,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選擇性需求,緩解了各級財政投入和社會就業壓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遼寧省教育改革工作正在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指明的方向,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積極穩妥,務求實效,狠抓落實,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遼寧新一輪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遼寧積極探索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之路。左圖為遼寧省鞍山技師學院的學生在進行機電一體化實訓;右圖為遼寧省汽車工程學校學生利用信息化教學系統進行虛擬汽車實訓
□本欄編輯/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