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楓,徐 瑛
健脾益氣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
秦佳楓,徐 瑛
對近年來健脾益氣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綜述、總結展望,以為臨床所參考。
慢性心力衰竭;健脾益氣;水腫;心悸;胸痹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在器質性心臟病基礎上發生泵功能衰竭、射血分數減少、循環瘀血,同時出現一系列神經體液改變的臨床綜合征[1]。臨床上以呼吸困難、乏力、運動耐力下降及體液潴留造成的肺淤血和外周水腫為特點,是多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美國心臟協會統計委員會報道65歲以上人群該病發生率為1%,且呈逐年增長趨勢[2]。其死亡率高,具有長期服藥、反復住院、容易誘發加重等特點,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現代醫學對心力衰竭發生機制的認識不斷發生著轉變。傳統觀念認為心力衰竭是由心臟泵衰竭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20世紀80年代以后明確認為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主要與心臟重塑(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系統激活)有關。
中醫學無心力衰竭病名,根據其各時期的臨床表現, 分屬于中醫的“喘證”“水腫”“心悸”“胸痹”等病癥范疇。臨床上常根據其病因病機的不同加以辨證施治。其中健脾益氣法為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之一。現就其理論基礎與相關臨床研究作一綜述。
飲食不節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正如徐彩鳳[3]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油膩肥甘、寒涼之物隨處可見,過食易致中焦失健,脾陽不運,水濕不能運化,濕聚生痰,痰濁上犯,阻滯胸陽,閉澀心脈,則胸悶、氣急、心悸。此外,年老體虛、憂愁思慮、勞倦內傷,皆可導致脾失健運,子病及母,以致心氣虧虛,還可誘導瘀血、水飲等病理產物生成,從而誘發并加重心力衰竭[4]。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脾)胃與心血管系統均受自主神經的支配,通過不同的遞質而發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胃壁上有神經感受器,通過化學性或機械性的刺激而影響心血管的活動,臨床上可觀察到心臟病病人由于飽餐、飲酒、喝濃茶、咖啡及消化不良等可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導致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可見,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是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重要病機[5]。
近年來,有關健脾益氣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已被廣泛使用。
2.1 個人經驗 國醫大師鄧鐵濤[6]曾提出“五臟皆致心衰,非獨心也”,并提出“心從脾論治”的著名學術觀點。鄒旭等[7]根據鄧鐵濤教授“心脾相關”的臨床經驗,提出“治脾胃可以安五臟”,通過調理脾胃達到治療心衰的目的;治療心衰當標本兼治,以治脾胃益氣化濁行瘀為法。并提出通過調理脾胃可以預防心衰再發的觀點。梅天強等[8]提出,在五臟之中心脾乃母子關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變中,脾與心關系最密切,強調治療心衰應標本兼治,以益氣化痰,活血化瘀為法,以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林家茂等[4]介紹周杰教授經驗,認為心衰治療當從脾入手,通過健運脾氣達到補益心氣的目的,恢復脾胃運化、升清降濁功能,一者使榮衛旺盛,宗氣得充,心氣得養,恢復心氣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二者通過健運脾氣,運化水濕,消除飲邪,使真氣內充,氣血調和,從而達到防變逆轉之目的。張建平等[9]總結田芬蘭教授經驗,認為顧護胃氣、補益脾腎應貫穿整個心衰治療的始終,心衰病人也應重視陽氣的顧護,益氣溫陽以振奮心陽。苗陽等[10]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慢性心衰的病人治療在益氣溫陽的基礎上更應注重益氣健脾利水。“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散精,疏布津液”,且心屬火,脾屬土,土生金(肺)。母病及子,心病后可致脾虛濕盛,氣血化生乏源,最后致肺失宣暢,通條水道功能異常,而至氣、血、水之病變。故脾氣虛損進一步加重,是心氣(陽)虛衰發病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周炳文老先生認為,母能令子虛,子能盜母氣,健脾能養心,益心能助脾,故運脾轉樞,心病可從脾治,周洪彬根據這一觀點,分析歸納出心病從脾治的結論,確定慢性心衰臨床的兩個基本分型,以益氣理脾的六君子為基礎方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1]。
2.2 臨床研究 唐劍林[12]以健脾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心衰48例,藥用黨參、丹參、茯苓皮、麥冬、益母草、萬年青根、玉米須、澤蘭、葶藶子、炙甘草、五加皮,臨床療效顯著35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7%。張振琪[13]以健脾益氣活血為法治療本病,以黃芪、丹參、北沙參、赤芍、茯苓為基礎方,并設對照組30例,用地高辛0.125 mg口服,酌用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限攝鹽,結果8周后治療組、對照組顯效率分別為66.7%、26.7%;有效率分別為30.0%、56.6%,無效率分別為3.3%、16.7%,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方曉江等[14]以益氣健脾利水方劑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組治療后射血分數明顯增加,治療組B型尿鈉肽(BNP)水平較對照組減低,證明益氣健脾利水方劑與西藥有較好的協同作用。方波[15]根據心脾相關理論,以健脾益氣類中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49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9%,對照組為79.6%,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劉雅琴等[16]以歸脾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96%,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高切黏度、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及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李旭[17]采用培土利水法給予益氣健脾利水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組有效率為96.55%,對照組有效率為80.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改善胸悶、喘促和心功能指標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張淑哲等[18]以益氣健脾中藥(黃芪、白術、茯苓、生米仁、山藥、丹參、川芎、當歸、土茯苓、萆薢、威靈仙、澤瀉、五味子等)聯合馬來酸依那普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0%,對照組為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蔣正強[19]以益氣健脾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80例,治療組總有效率95.0%,對照組總有效率77.5%,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武雷萍等[20]以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臨床癥狀、心功能均有明顯改善(P<0.05)。兩組治療后心率、左室舒縮功能及射血分數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或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健脾益氣法確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相關理論及臨床研究取得了較為可靠的成果,但也存在問題及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益氣健脾法治療CHF獲得了一定的循證醫學證據,但缺乏設計更為科學嚴謹,尤其是隨機、雙盲、雙模擬的臨床試驗研究,其證據強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以本法治療CHF的具體方案缺乏統一的標準,處方多為個人經驗用方,未形成較為固定之處方及用藥標準;最后,該法治療CHF的前期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如相關的動物實驗研究、中藥藥理分析等等。上述問題和不足,將力爭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彌補,以期為益氣健脾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進一步推廣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支持。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41.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3] 徐彩鳳.從脾論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淺析[J].山西中醫,2008,24(3):61.
[4] 林家茂,李珩,郭偉星,等.周杰教授從“心脾相關”論治慢性心力衰竭探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4):344-345.
[5] 季建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從“后天之本”論治探討[J].中國中醫急診,2006,15(10):1110-1111.
[6] 鄧鐵濤.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23.
[7] 鄒旭,潘光明,林曉忠.以心脾相關理論試論心力衰竭的辨治[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5):419-421.
[8] 梅天強,謝江華.從脾論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6,20(3):181.
[9] 張建平,張紅霞,杜武勛,等.田芬蘭教授從脾論治心力衰竭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5):30-31.
[10] 苗陽,段文慧,吳夢瑋,等.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名老中醫治療心力衰竭學術經驗[J].北京中醫藥,2010,29(7):502-505.
[11] 周洪彬,周澤彬,古容芳,等.名老中醫周炳文以運脾轉樞法治療慢性心衰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9,41(4):11-12.
[12] 唐劍林.益氣活血利水法配西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J].陜西中醫,2005,26(11):1135-1136.
[13] 張振琪.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學報,2003,18(11):702.
[14] 方曉江,錢寶慶.益氣健脾利水法對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腦利鈉多肽水平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1):1481-1482.
[15] 方波.從心脾相關理論治療慢性心力衰竭49例[J].陜西中醫,2012,33(6):659-660.
[16] 劉雅琴,鄭烈.歸脾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4,42(3):197-198.
[17] 李旭.培土利水法配合西醫常規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8例[J].中醫研究,2012,25(2):12-14.
[18] 張淑哲,王仲,石雪麗,等.益氣健脾中藥聯合馬來酸依那普利片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心功能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1,33(9):1343-1345.
[19] 蔣正強.益氣健脾活血法佐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河南中醫,2013,33(1):65-67.
[20] 武雷萍,劉超峰.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方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J].陜西中醫,2007,28(10):1281-1282.
(本文編輯郭懷印)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上海 200071)
徐瑛,E-mail:982122406@qq.com
R541.6 R289.5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16
1672-1349(2016)04-0386-02
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