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
2015年,北京現代音樂節已走過十二個年頭,舉辦音樂會達近400場,演出作品達千余首,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音樂文化盛會,同時也逐步躋身全球最受矚目的現代音樂節之列。本次音樂節以音樂會和作曲大師班構成,凸顯了以音樂為本位的特色,囊括了當今亞、歐、美三大洲現代音樂的最新成果,集中了當代最杰出的音樂家,呈現了一場高強度、高質量的現代音樂之旅。
北京現代音樂節;音樂文化產業;音樂交流
音樂作為精神文化產品,因其產業鏈長、關聯產業多、滲透力強,在文化產業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當下國際形勢中,各國間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愈演愈烈,為促進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音樂文化產業的推進刻不容緩。在我國,音樂原創能力不強、高素質音樂人才缺乏、大型音樂交流活動過少等問題亟待解決,專業音樂工作者、學習者對于挑起這份擔子責無旁貸。
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北京現代音樂節,其主要內容正是“普及現代音樂,促進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以及為青年作曲家提供優質發展的平臺”,這對繁榮我國音樂文化產業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接軌國際——聚焦多元音樂文化
自20世紀以來,我國音樂呈多元化發展之勢,傳統的作曲手法已無法滿足作曲家們創作的需求,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體系手法應運而生。欣賞國外的優秀音樂作品,借鑒好的作曲手法、形式,并將其運用到自己民族的音樂創作中,讓我國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北京現代音樂節則正是在為我們展示我國作曲家,尤其是青年作曲家創作的大量前衛的、有價值的作品,以及與各國音樂人融合演繹經典之作,這在2015北京現代音樂節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大方面。
(一)演出陣容 強勢來襲
每年的北京現代音樂節邀請了哪些樂團都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正如俗語 “一葉知千秋”或“窺一斑而見全豹”所言,好的音樂團體才能將好的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突顯出作曲家真正想傳遞給聽眾的那一份真摯與力量。2015北京現代音樂節相較往屆邀請了更多在國際上負有盛名的現代音樂團體,其中包括ANME美國亞洲新音樂團、美國2001樂團、美國林肯中心室內樂團、美國“隱形解剖學”樂團、美國“卡撒特”弦樂四重奏、加拿大“埃斯普利”樂團、瑞典Gageego!樂團、法國摩登時代樂團、波蘭NeoQuartet弦樂四重奏、德國風月二重奏等10支國外樂團。除此之外,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EOS交響文獻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紐倫堡愛樂合唱團、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團等都為此次音樂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與貢獻。
其中,ANME樂團(即“無界”)——美國亞洲新音樂團是由中國作曲家葉小綱與旅美青年作曲家李劭晟于2015年在紐約剛成立的新樂團,其使命是為推動中國及亞洲其它國家、美國的新音樂創作和新作品的演奏,探示、拓寬當代創作的邊界。此次演出是該樂團在中國的首演,他們對于中國作品的理解深刻,演奏出的味道也很純正、接地氣。在聆聽他們演奏的中國作品《拉姆納措》(葉小綱)、《令狐》(李劭晟)、《遇見》(王墨嬌)時,那種對中國色彩性元素的把握與詮釋,的確令人贊嘆!
(二)大師蒞臨 授業解惑
促進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是北京現代音樂節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次音樂節通過“大師課”的形式向無數愛學求知、熱愛作曲的學者提供了能夠與當下世界級作曲家面對面交流的平臺,使他們拓寬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從中獲益匪淺。音樂節還邀請了特里斯坦·米哈伊、盛宗亮、約爾格·魏德曼、法佐·賽依、阿萊希娜·路易與弗雷德里奇·杜里奧斯等各國音樂大師前來授課。他們經過常年的藝術實踐與不斷探索,總結出寶貴的理論與經驗,向大家帶來了當今世界音樂的最前沿知識與成果。
在這六位大師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來自土耳其的作曲家兼鋼琴家法佐·賽依。他在北京音樂廳上演的“際之響”交響作品音樂會中作為壓軸出場,帶領樂團為大家演奏了原創鋼琴管弦樂協奏作品《水》,演出結束后現場掌聲雷動,“Bravo!”之聲更是不絕于耳!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他又為大家返場演奏了兩首鋼琴獨奏作品,琴聲婉轉悠揚,沁人心脾!這也是本次音樂節唯一一位被要求返場演出的嘉賓。音樂會翌日,他在其大師課上談及創作理念時提到:“我曾經親眼目睹過戰爭的殘酷與恐怖,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因此我的音樂均來自于我內心最深處的吶喊。以自身的經歷與感受去創作作品,音樂將是有靈魂的,這也是創作最深處的來源。法佐·賽依的音樂整體來講傳統的因素較多,但卻直擊人的內心。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到底該如何去選擇創作材料、創作手法,如何提取現代與傳統的精華,既提高作品的可聽性,又不失作品的現代性,一直是作曲界不斷探討的課題。
二、廣褒互融——提升廣闊原創思維
創作是音樂的本源,除理論上有規律的作曲技法外,不斷創作的經驗、如何引用民族特有的資源以及大膽的想象力與嘗試更是作曲家們追尋的方向。自古以來,音樂都是人們抒發情感的載體,在聆聽完一段音樂之后總會說說他想表達的情感是怎樣的,而如今越來越多的音樂開始去表現一些具體的事或是描述某種抽象的情感過程,不再一味地運用“樂音”,“噪音”也獲得了同等地位,這在2015音樂節中亦有著很深刻的體現。
(一)民族色彩 異域風情
我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樂。二十世紀以來,民族元素與現代音樂創作的融合成為了許多作曲家一直探討、學習的熱點。音樂家們做了許多嘗試,希望能夠做到既讓作品有異于傳統,滿足音樂發展的需要;又植根于本國的民族文化,滿足大眾審美的需求。這也正是北京現代音樂節所想傳播的音樂精神——“在保持學術性、前瞻性的同時,將藝術與社會緊密相連,逐步面向大眾,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現代音樂精神”。
在本次音樂節中,“西藏”元素的運用深得中國作曲家們的喜愛,其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的三首室內樂作品《拉姆納措》 《瑪旁雍措》 《五色經幡》均描寫西藏美麗的自然風光與地理環境。作為西藏最神秘九大圣湖中的“圣湖之母”瑪旁雍措與“天母的顱骨”拉姆納措,在作者的深刻感受中化身為音符回蕩在聽眾的耳邊,從中仿佛可以看到圣湖的神秘、平靜與圣潔?!拔迳涐Α弊鳛槲鞑馗_\升騰的象征物,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隆重而歡樂的插幡儀式,五種顏色象征著自然界的五種現象,始終飄蕩在西藏大地的上空,作者通過音樂傳遞給我們的也正是那份歡樂與怡然。在聆聽過程中也不禁會想如果把這些室內樂改為交響樂,那種震撼將會多么難忘!此外,作曲家秦文琛的《際之響》也是根據西藏給他留下的印象而創作的,在演奏時單純舞臺上的聲音已經滿足不了音樂的需求,甚至安排部分演奏家站在北京音樂廳的廳樓上,音響色彩的充實飽滿,使聽眾徹底陷入音樂之網,去感受西藏的獨特魅力。endprint
談到民族色彩,自然得提到我們的民族樂器,由作曲家陳丹布創作的琵琶獨奏曲《袖箭與銅甲金戈》,以荊軻刺秦的故事作為創作背景,描繪了燕國戰士為荊軻送行的威武壯烈場面。全曲分為袖箭舞與銅甲金戈舞兩大部分,音樂時而激烈、時而剛柔、時而輕盈、時而急促,加之著名琵琶演奏家江洋的完美詮釋,為聽眾呈現了中國古代戰士的各種英勇畫面。稍稍有些遺憾的是這次音樂節民族樂器的曲目并不多,建議音樂節組織者應多多立意我國諸多民族文化元素為創作源泉的選題項目,鼓勵范圍更廣、更多元音樂人的參與,希望以后能夠開設中國民族樂器,乃至中國諸多的少數民族樂器的系列專場,展現我們國樂的風采。
又如,由加拿大“埃斯普利”樂團演奏華裔作曲家阿萊西娜·路易的作品《幻想歌劇》時,前面大部分音樂語言聽眾都有些難以理解,想著曲子應該已無出彩之處該結束時,打擊樂處卻出現了中國戲曲的節奏,色彩鮮明。頓時,整個音樂廳都沸騰了起來,目光集聚舞臺,暗自叫好??梢娒褡逡魳返镊攘Φ拇_不容忽視,僅占曲子十分之一的時間卻發揮了無語倫比的作用。
(二)奇光異彩 觸人深思
在探索、發展現代音樂的過程中,涉獵更多的領域,拓寬其邊界是許多作曲家的追求與目標。因此造就了音樂與多媒體、舞蹈、美術、藝術設計、數學乃至哲學等學科的跨界融合,發展出不少新型的音樂形式。
亞歷克·霍爾為弦樂四重奏和電子音樂而作的《威尼斯》通過音頻播放城市與自然界
鳴笛聲、雷聲、雨聲等
各種聲音,如,加上四把提琴在各極限音區的演奏、各種非常規的演奏所產生的“噪音”,為大家呈現出現實生活中威尼斯所發出的“正常聲音”。這在聽眾的心中產生了矛盾:這樣的現代音樂作品雖然難以入耳,但也與真正的生活、自然最貼近,
該支持還是反對這樣的音樂?這樣的疑問的確也是作曲家需要思考與協調的問題。而另一首由瑞典作曲家創作的《有可能存在的地方》卻令人眼前一亮,演奏時給所有的樂器加上麥克風,放大它們完全非規演奏所發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竟然形成了類似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 《星球大戰》中機器碰撞等的震撼音響。但看看所演奏的樂器,長笛、單簧管、鋼琴、鋼片琴、小提琴、大提琴,疑惑他們怎么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可見,尋找到合適的契機既可以滿足聽眾,亦可以滿足作曲家的需求,同時也證實了這種數字音樂與電聲音樂的混合,的確能夠開發出新音色領域的無限可能。
在演奏喬治·克拉姆《四個月亮之夜》的最后一個樂章“逃跑的月亮”時,則是將音樂與行為藝術結合起來。在曲子的最后,演奏者先后離場,最后僅剩下大提琴在臺上不斷的拉奏長音,然而到這里并未結束,到幕后的演奏者依然繼續演奏,時不時傳出聲響。這樣不僅在聲音上去感受了逃跑的月亮,更是在視覺上也看懂了逃跑的月亮。這些行為怪誕,音樂怪異的作品在此次音樂節上并不少見,讓人不得不去贊嘆作曲家的創造能力以及他們為推動現代音樂發展而去做的各種大膽的嘗試!
三、關注未來——激發青年創作欲望
作為以后音樂發展的中堅力量,年輕人理當擔負起引領中國音樂發展的重任?!扒嗄曜髑野l展計劃”是由北京現代音樂節所發起創立的致力于全方位整合音樂節資源,為從計劃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并通過音樂會、出版物等渠道,為青年作曲家們開拓更寬闊的聽眾市場。音樂節將對青年作曲家進行大力扶持和鼓勵,并幫助他們進入國際音樂界的視野范圍,為年輕一代作曲家提供展示才華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自2010年北京現代音樂節推出“青年作曲家發展計劃”以來,這個板塊可謂是日新月異,蒸蒸日上。在今年的音樂節中甚至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亮點——“思想廣場”系列音樂會。“‘思想廣場系列音樂會就如同當時取這個名字時的思考一樣,不狹義于思想,不固化于程式,讓不同的思想在這片園地碰撞交融,讓各種新興的理念在這個舞臺對話交流,從而促生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和創作靈感”。
本次6場“思想廣場”系列音樂會由3場室內樂作品、1場委約室內樂作品與兩場室內樂歌劇組成。不得不提的就是來自于美國耶魯大學新成立的“隱形解剖學”樂團帶來的“體”音樂會。這支集作曲與表演于一身的音樂家組合,他們從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戲劇、表演中汲取營養,創作出新穎、個性、獨特的音樂語言,詮釋他們心中膚、骨、發、齒、眼、手、腦的特點,并以此探討更深入的人類心理與社會價值觀問題。表演中演員們不斷挑戰自我,以講故事、演唱、尖叫、舞蹈等多種形式為大家展現人類的內心世界,再加上電吉他、鍵盤合成器等電聲樂器,驚人的動畫給予的視覺沖擊向觀眾展現出一種聞所未聞的聲音影像效果,觸發人的內心,直擊人的心靈,引人深思。
與往年音樂節不同,今年音樂節終于上演了大家期盼已久的歌劇。一場是在中央音樂學院上演的《三棱鏡》(田田)和《五子葬父》(尚家子),另一場是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遇見》(王墨嬌)。三位作曲家創作的內容雖不相同,但都是通過最熱門的社會問題來反映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年僅23歲的旅美青年作曲家王墨嬌的作品《遇見》就是通過描寫一對美國夫婦與中國西藏牧民的偶遇,從中反映人類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迷失自己,逐步淪為科學與物質的奴隸的過程,以此引起人們對現代生活的警惕。其音樂也是西藏元素與現代音樂創作的完美融合,既有大家熟悉的本民族的元素,又不失在創作技法上對現代技巧的展現,加之演唱家與 ANME美國亞洲新音樂團的完美配合,為本屆音樂節畫上了成功而完美的句號。
青年作曲家能在多元音樂共同發展的時代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創作點而不迷失,可嘆“后生可畏”?。〕酥?,宋楊、鄒睿、倪辰康、劉力、金卓晟、Niccole D.Athens、丁木等一批青年作曲家都展現了他們的理念與想法,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呈現給大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中年紀最小的還不到20歲,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四、辛勤耕耘——打造宏大音樂盛會
北京現代音樂節自創辦之初就立足高起點,其學術性不容忽視,因此若能夠在音樂節中出演自己的作品將是每個音樂學習者的極大榮譽。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示自己,各大院校紛紛組織比賽,競選優秀作品,老師也給出中肯的建議,在這個不斷競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體現出能力的大小,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創作、實踐與學習的能力。良性循環的競爭,無形之中都會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收獲豐厚的知識財富,提高整體的素質。
葉小綱教授今年獲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之重擔,工作壓力大,公務繁忙,但作為搭介中西音樂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使者,苦心經營“現代音樂節”,使之從最開始的鮮為人知到如今隊伍的逐漸壯大。經過十多年來的潛心努力,音樂節為我們多元民族音樂藝術文化元素的融合、諸多不同觀念思維方法的溝通、縮短中西方文化的認知差異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繁榮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道路上,普及大眾音樂工作要抓,還要提高檔次,讓更多的受眾面得以拓展縱深“開花”,發揚光大,并堅守國際交往中的學術交流與溝通。我們也應該向這些為中國音樂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者表達最真摯的感謝與敬意!
結 語
北京現代音樂節對于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音樂“走出去”、激發音樂創作生產活力、實施音樂人才培養計劃、搭建大型專業音樂平臺以及引領音樂發展方向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繼續保持學術性、前瞻性的同時,又將藝術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逐步面向大眾,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現代音樂精神,為繁榮音樂文化產業邁出堅定步伐。北京現代音樂節就如一東方巨輪,浪花四濺,滿載著憧憬、希望、夢想與榮譽,永不停息!我們同時展望與期待2016北京現代音樂節。
責任編輯:李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