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摘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保定相對于石家莊具有區位優勢,石家莊相對于保定具有省會優勢。兩個城市只有進行融合發展,在京津南側形成“雙核”城市格局,才能夠更好地與京津互動。在“石家莊保定”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漸將涿州、高碑店、保定、定州、正定、石家莊串聯起來,在京津南側形成“石家莊保定”城市帶。城市帶中,“石家莊保定”為主軸,西側副軸是將唐縣、曲陽、行唐整合在一起,東側副軸是將博野、安國、無極等整合在一起。要通過構造三角形方式,將主軸與副軸整合在一起,讓定州在“石家莊保定”間發揮重要的節點城市作用。這樣,石家莊與保定可實現同步城市化,并推進京津南側的城市化進程。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石家莊保定”城市帶;行政區劃;京津石三角形
[中圖分類號]F1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5)04-0007-06
一、跨越行政區劃的融合發展過程分析
(一)跨越行政區劃的融合發展階段分析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鄰近的城市往往需要突破行政區劃限制,進行組合發展。圖1表示了兩個行政區域從分隔發展走向融合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A、B兩個中心地雖然在相向發展,但在行政區劃限制下,其影響力都在行政區劃邊緣處達到了最弱,其間就出現了影響空白區。只要行政區劃約束力在一定程度上放松,A、B兩個中心地就會越過其行政區劃邊界向對方的行政區施加影響,其間的影響空白區面積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第二階段,從A、B出發的箭頭就從存在一定距離發展到有了一定的重疊,CA與CB間出現了交叉區域,兩個中心地開始融合發展。第三階段,兩個中心地間已經沒有了空白區,CA與CB已深入到對力‘中心地的腹地,這時候兩個中心地完全打破了行政界線,城市間開始了融合發展。從圖1可以看出,在第三階段兩個中心地雖然在融合發展,但是僅限于兩個中心地之間的地區,兩個中心地以外的區域仍然沒有得到融合發展,這是中心地在相向發展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只有兩個中心地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影響力從兩個城市之間的地區擴展到兩個城市之外,城市融合發展才能進入到第四階段,在區域內形成“雙核”即兩個中心地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共同成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
(二)跨越行政區劃的融合發展軌跡分析
圖2用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了兩個城市間融合發展的軌跡。圖2中Cl、C2、C3、C4、C5為5條生產可能性曲線,越遠離坐標原點的C線發展水平越高,即C1 (二)“石家莊保定”城市帶構建 從圖3可以看出,“石家莊一保定”間的小城市絕大部分分布在LDX和LDD之間,前者較后者發展更加完善。依托高速公路線,LDX將涿州、淶水、易縣、滿城、順平、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鹿泉、井陘等縣級中心地串聯,在“保定一石家莊”西側構建起了聯系通道。LDD將永清、霸州、雄縣、安新、任丘、高陽、蠡縣、博野、安國、深澤、無極、晉州、藁城、欒城、元氏、贊皇等縣級中心地串聯,形成“石家莊一保定”東側城市鏈,但是這條鏈目前并沒有高級別的交通線路聯系,與東側和西側的高級別交通線都有一定距離,這些小城市必須與“高碑店一定興一徐水一保定一定州一正定一石家莊”這條“石家莊一保定”軸線(“石保軸”)建立聯系。在“石保軸”上目前已經形成了涿州、高碑店、保定、定州、正定、石家莊等幾個節點城市,依托這些節點城市在東西方向上需要形成LYL、LMB、LQR、LXL、LJJ五條短城市鏈,在東西方向上將節點城市的影響力向外輻射:第一條是LYL線,即“易縣一淶水一涿州一高碑店一固安一廊坊”一線。該線依托高速公路形成,將東側的城市影響力傳遞到西部區域,以廊坊、涿州、高碑店帶動淶水、易縣以及淶源的發展。第二條是LMB線,即“滿城一徐水一容城一雄縣一霸州”一線。徐水、滿城是“大保定”“一城三星一淀”發展思路下的兩個子城市,容城、雄縣和安新是“大保定”向東延伸的部分,與東側的霸州聯系在一起,霸州聯系天津與保定,廊坊聯系天津與北京,霸州在聯系“一城三星一淀”與天津互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條是LQR線,即“曲陽一唐縣一順平一望都一保定一清苑一高陽一任丘”一線。該線包括保定和任丘,也包括清苑, “大保定”思路下“一城三星一淀”中的“南星”之一,曲陽、唐縣、順平、望都等。保定西部地區的中心地需要通過“任丘一保定”影響力向西擴展才能夠得到強化。從圖3可見,目前“保定一任丘”段仍需要構建便捷的交通通道。任丘與霸州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節點城市,兩者分別在“京津石三角形”和“京津保三角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強化“保定一任丘”城市組團就能夠強化“大保定”思路下保定對西側區域的輻射力,同時也能夠強化保定在“京津石三角形”中的影響力。第四條是LXL線,即“靈壽一行唐一新樂一定州一博野一安國一蠡縣”一線。該線依托鐵路線,跨越行政區劃將保定南部與石家莊北部聯系在一起,定州和安國是這條線上的節點城市,定州原先隸屬保定,從保定分離出來成為省轄市后,城市影響力也會進一步得到提升,在連接石家莊和保定過程中會發揮更大作用。第五條是LJJ線,即“井陘一鹿泉一石家莊一正定一藁城一晉州”一線,位于石家莊區劃內,向東通過辛集與衡水連接在一起,向南將欒城整合在一起。以石家莊為中心,在將欒城、藁城、正定和鹿泉這四個縣級中心地逐漸整合為“一城四星”的“大石家莊”核心區域的同時,也通過正定不斷向北發展與定州整合在一起。正定在“大石家莊”發展思路下,會進入石家莊主城區發展范圍,這會進一步強化城市環“井陘一平山一靈壽一行唐一新樂一無極一晉州”的發展,而該城市環與定州城市環就會交叉在一起,推動“石家莊一保定”城市帶的融合。
(三) “石家莊保定”主軸線上的節點城市
1.依托既有基礎,發展節點城市
前文述及,在“石家莊一保定”發展軸上發揮節點作用的城市除了石家莊、保定外還有涿州、高碑店、定州、正定等小城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依托“石家莊一保定”主軸線將這些節點城市逐漸整合在一起構建南北向的京南城市帶,將石家莊、保定、北京串聯在一起。如圖3所示, “石家莊一保定”發展軸上的節點城市與LDD上的廊坊、霸州、任丘等構成多個三角形關系:“涿州一固安一高碑店”三角形、“廊坊一霸州一高碑店”三角形、“霸州一高碑店一任丘”三角形、“高碑店一任丘一保定”三角形、“任丘一保定一定州”三角形、“清苑一滿城一徐水”三角形等。這些三角形將重要的節點城市連接在一起,也將保定與石家莊連接在一起。在“京津石三角形”構建過程中,“石家莊一藁城一晉州一辛集一衡水一饒陽一任丘一霸州一廊坊”一線(“石廊線”)是“津石邊”形成的基礎,任丘、霸州和廊坊是“石廊線”上的重要城市,在構建“津石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圖3顯示,以定州為中心雖然沒有三角形關系,但定州從保定行政區劃中分離出去并獨立為省轄市后,會逐漸以自身為中心在腹地內形成“望都一博野一安國一深澤一無極一新樂一行唐一曲陽一唐縣一順平”城市環,將“大保定”與“大石家莊”整合在一起。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石家莊的發展主導方向是向北,通過主城區北移擴展主城區范圍,為構建京南大都市奠定基礎。在“一城四星”的“大石家莊”發展進程中,石家莊南側依托“南星”欒城會逐漸帶動元氏、趙縣、贊皇、高邑的發展,并且東側的辛集和衡水都會成為“石廊線”上的節點城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石家莊南擴和東擴奠定了基礎。
2.通過交叉關系強化城市整合
石家莊和保定兩市都有自己的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都會爭取更多機會,跨行政區劃合作就成為協同發展的重點。從短期內看,保定的區位優勢會超過石家莊的省會優勢,從而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贏得更多機會。在“京津石三角形”的“津石邊”得以完善后,“石家莊一天津”間的聯系通道會更加便捷,在交通的通達性程度進一步提高后,“京津石三角形”各邊上的時間距離會進一步縮短,“京津石”間就會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異地同城化發展。“石家莊一保定”整合發展程度越高,兩市在京津冀一體化中就會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從圖3中可以看出,“石家莊一保定”間進行跨區域整合主要體現在定州城市環區域,城市環以定州為中心,在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過程中,會逐漸將望都、博野、安國、深澤、無極、新樂、行唐、曲陽、唐縣等整合在一起,通過望都、唐縣與順平、清苑連接在一起,通過無極、新樂、行唐等與正定城市環連接在一起,由此,擴大定州的影響力使定州向南北兩個方向擴展,就會對“石家莊一保定”整合做出很大貢獻。定州已經成為省轄市,為了擴大其城市影響力,就需要在其轄區上擴權。“一城三星一淀”的保定在“城市向北”發展的過程中要強化清苑的發展力度,從而能夠盡快與定州連接在一起。同時前文述及的“井陘一平山一靈壽一行唐一新樂一無極一晉州”城市環中,要強化新樂的發展力度,將新樂逐漸發展成為正定與定州的中介小城市。
圖4表示了定州在連接保定與石家莊過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定州與石家莊、保定的空間距離很短,采取適當的區域融合政策,以定州為節點城市將保定與石家莊連接在一起,就會為構建“保定一定州一石家莊”城市帶創建條件。以定州為中心的CN環將博野、安國、望都、唐縣和曲陽連接,以定州為中心的Cs環將行唐、新樂、無極、深澤等連接。圖中的C1J和C2J分別是保定與定州、石家莊與定州的連接帶,兩個連接帶涉及的主要是鎮級中心地,這些鎮級中心地中CIJ、CIJ與Lz交叉區位上的中心地應該首先得到發展,包括C1J與Lz交叉點上的望都鎮、固店鎮、中韓莊鄉、清風店鎮等,C2J與Lz交叉點上的東王鎮、馬頭鋪鎮、承安鎮、彭家鄉、息家鎮、里程道鄉、郭莊鎮、東候坊鄉,這些鎮級中心地將定州與正定北側的新安鎮、南牛鄉、諸福屯鎮以及保定南側的方順橋鄉、高于鋪鎮等串聯在一起,以定州為中心在南北兩側形成了Lz軸。要在LZ軸兩側形成LxZ和LDZ兩個副軸,前者將唐縣、曲陽和行唐串聯起來,后者將博野、安國、深澤串聯起來。在構建兩條副軸的過程中,Lxz要分別以唐縣、曲陽、行唐為中心整合附近的黑堡鄉、北羅鎮、長古城鄉、路莊子鄉、孝墓鄉、獨羊崗鄉、只里鄉等,通過鎮級中心地將Lxz連成完整鏈條。該鏈條處于西部山區,發展基礎較弱,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才能夠構建起來。LDz需要以博野、安國和無極為中心將石佛鎮、北段村鄉、大五女鎮、子位鎮、留村鄉、鐵桿鎮、橋頭鄉、趙八鎮等整合起來,這條線的交通通達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需要盡快完善“清苑一溫仁鎮一安國一深澤一位伯鎮一辛集”一線,在“石家莊一保定”的西、中、東都能夠有便捷的交通通道相聯,以LZ為主線,以Lxz和LDz為副線的“石家莊一保定”的整合通道更加完善,兩個城市會有更多的條件得到融合發展。
三、對“石家莊一保定”融合發展的進一步探索
(一)進一步理順行政區劃格局
為了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河北省在行政區劃內部不斷進行調整,以便能夠讓發展基礎較好和區位優勢較高的縣級中心地發揮更好的作用。在將定州、辛集確立為省管縣(市)后,又將安市(唐山)、寧晉縣(邢臺)、涿州市(保定)、懷來縣(張家口)、平泉縣(承德)、任丘市(滄州)、景縣(衡水)、魏縣(邯鄲)等8個縣(市)確定為省管縣(市),這樣河北省省直管縣(市)的數量就由2個增加到了10個。省管縣可以為這些縣創造更大的發展條件,在與地區級城市互動并拉動周邊縣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石家莊一保定”聯動發展過程中,兩個行政區劃的共同點在于,東部區域的城市發展基礎優于西部區域。“涿州一高碑店一保定一定州一安國一新樂一晉州一藁城一辛集”是石家莊與保定融合發展的軸線。在這條軸線上,新樂、晉州、藁城和辛集分布在石家莊東部,分布區域相對集中,而涿州、高碑店、定州和安國分別分布在保定南北兩側,分布相對分散,所以從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聚合整合效應層面看,石家莊更具優勢。不過涿州和高碑店在空間上更加鄰近京津,所以在與京津進行區域整合,謀求共同發展層面相對更具優勢。石家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行政區劃內小城市集中分布的整合發展優勢,而保定的優勢主要體現與京津間的整合優勢。從這個角度看,石家莊與保定更應該進行區域整合謀求協同發展。
(二)強化石家莊與保定各自的優勢
近代以來,石家莊與保定的城市化進程經歷了不同的軌跡,前者在走上坡路,后者在走下坡路。前者是因交通地位的提升而快速發展成為京津南側的大都市,后者是因行政級別下降而導致城鎮化水平在低位徘徊。石家莊原是獲鹿縣下轄的一個小村莊,獲鹿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曾經是“日進斗金的旱碼頭”,與石家莊北側的正定的影響力不相上下。京漢鐵路在石家莊設站也因當時石家莊名氣不夠大而命名為鎮頭站。但是隨著正太路開通并且正太路與京漢路在石家莊交匯,石家莊在南北、東西方向上的交通樞紐地位日顯,正定、獲鹿此前的優越性逐漸弱化,區域經濟發展中心逐漸轉移到石家莊。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使得石家莊替代了此前曾經是區域經濟中心的正定和獲鹿,而成為新的經濟中心。石家莊距離京津較遠,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就需要進一步提升這種交通樞紐地位,盡快完善“京津石三角形”的“津石邊”,“省會優勢+交通樞紐地位”整合發力會進一步促進石家莊的城市化進程。
保定在歷史上曾是直隸總督署所在地,在華北地區具有較高的地位,后來在失去省會地位并且在京津的地位逐漸上升的過程中,保定的城市化速度明顯降低。保定雖然具有近鄰京津的區位優勢,但大都市對資源的襲奪能力使得保定在城市化進程中并不具優勢,保定的城市化水平在京津冀地區一直在低位徘徊。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由于行政區劃阻隔,保定的城市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要改變保定這種發展狀態,除了需提升保定的區域經濟影響力外,還要在其行政職能方面進行設計。2014年伊始有關“保定副中心”的討論又讓保定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熱點,要盡快打破京津冀之間的行政區劃分隔狀態,通過“軟區劃”的方式強化京津大都市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使保定依托其悠久的文化基礎,將大都市的非核心職能承接過來。
(三)構建發展通道實現“石家莊保定”同步城市化
1.完善“石家莊一保定”東側發展線
在“石家莊一保定”間需要形成11z.l2Z、l3Z等三條縱貫南北的交通通道,目前前兩條已經形成(見圖5),l1Z將唐縣、曲陽、行唐、靈壽等與正定、石家莊等聯系在一起。l2Z將清苑、望都、定州、藁城等連接在一起。l3Z上小城市密集,但目前還沒有形成通達性較高的交通線,在“石家莊一保定”融合發展進程中,需要盡快形成“高陽一新興鎮一蠡縣一博野一安國一明官店鄉一五仁橋鎮一白莊鄉一深澤一橋頭鄉一小辛莊鄉一張古莊鎮一新壘頭鎮一辛集一周頭鄉一前大章鄉”一線(“高前線”),在“石家莊一保定”東側將兩個城市整合在一起。在“高前線”逐步形成的同時,還要完善其他三條短線:“清苑一北店鄉一張登鎮一溫仁鎮一北王力鄉一安國”(“A線”),“安國一西城鄉一馬店鎮一大河莊鄉一安平一大子文鄉一深澤”(“B線”),“深澤一趙八鎮一七汲鎮一無極一東候坊鄉一正定”(“C線”)。這三條線在“石家莊一保定”東側從微域上將鄰近的縣級中心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將l3Z發展成為更加寬闊的子城市帶。“A線”與l3Z使得清苑、高陽、蠡縣、博野、安國等形成閉環,在保定東南側圍成三角形區域,不但使得l3Z的北側部分變寬,而且強化了安國的作用;“B線”與l3Z圍成的“安國一安平一深澤”三角形通過安國將保定東側區域與石家莊東側區域連接在了一起。在完善如上兩個三角形的基礎上,再強化發展“C線”使得正定與上述兩個三角形區域整合在一起發展,并且C線與l3Z圍成的“正定一欒城一前大章鄉一周頭鄉一辛集一新壘頭鎮一張古莊鎮一小辛莊鄉一橋頭鄉一深澤”區域將石家莊東側的欒城、藁城、無極、晉州、辛集等整合在一起,l3Z南側與l2Z南側通過聚合整合作用,各自發展速度都得到提升。
2.依托發展軸構建多個三角形
在圖5中依托l2Z發展軸需要構建S1、S2、S3、S4、S5、S6等多個三角形,不但能夠強化定州在多個三角形中的中介作用,而且能夠通過三角形將石家莊與保定聯系在一起。S1即“正定一新樂一無極”,這是石家莊向北發展并與定州銜接在一起的第一個三角形,與從保定向南出發的第一個三角形“保定一清苑一望都”發揮著相似的作用。S1和S6分別向北發展和向南發展,與以定州為核心節點城市的4個三角形S2、S3、S4、S5整合在一起,石家莊與保定的整合程度就會更高。圖5中,S2即“無極一定州一安國”,S3即“曲陽一定州一新樂”,S4即“唐縣一望都一定州”,S5即“清苑一安國一定州”。S2、S3、S4、S5以定州為中心,將11Z、l2Z、l3Z上的小城市整合在一起,以三角形為基本單元使得三角形頂點上的城市聯系更為緊密。這些三角形的頂點重疊,不但將石家莊與保定聯系在一起,而且以定州為中心形成了輻聚發展的城市格局,以定州為中心,行唐、新樂、無極、深澤、安國、望都、唐縣、曲陽等都得以發展。在如上6個三角形中,S2、S3以及“安國一深澤一安平”是跨行政區劃的三角形。前文述及,安國是“清苑一高陽一安國”三角形及“安國一安平一深澤”三角形兩個區域連接在一起的重要節點城市,同時曲陽、定州位于S3的邊上,定州、安國也位于S2的邊上,新樂、無極、深澤分別是S3、S2和“安國一安平一深澤”三角形的南側頂點,所以在三角形構建中,實際上沿著石家莊與保定的行政界線形成了兩個小城市鏈,即“曲陽一定州一安國”鏈和“行唐一新樂一無極一深澤”鏈,兩條鏈之間進行深度整合并逐漸融合。定州是新近從保定分離出來的省管市,隨著對定州逐漸擴權,在整合周圍市管縣的基礎上定州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會進一步得到增強。S2、S3、S4、S5的整合力度會進一步增加,定州在得到強化發展的同時,石家莊與保定的整合力度也會得到強化。京津南側以石家莊、保定為中心的“雙中心”城市體系在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在以京津大都市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