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連續性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腎衰竭臨床分析
王丹
目的探究并對比連續性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腎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40例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采用連續性血液透析治療,對照組采用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存活率為90%、并發癥發生率為15%,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腎衰竭患者實施連續性血液透析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腎衰竭;血液透析治療;連續性;間歇性
腎衰竭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點,若沒有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很可能發展為尿毒癥,引發死亡。腎衰竭通常是由腎臟病變、外傷等因素引起的腎臟血流供應不足、血管堵塞、腎臟功能受損疾病,腎衰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腎功能衰竭能夠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的雙腎失去代謝功能,慢性腎衰竭則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病情進展過程,患者先是腎臟儲備功能下降,然后進入腎功能不全期,出現貧血、乏力、虛弱、精神不振等癥狀,最后發展為尿毒癥[1-3]。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兩種血液透析法對腎衰竭進行治療:連續性血液透析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本文以本院近期收治的40例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組別給予了不同的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腎衰竭患者,經腎臟B超、血常規、腎功能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腎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按照時間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4例,女6例,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55.3±7.5)歲,其中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患者9例,糖尿病腎病患者4例,原發性腎小球腎炎4例,慢性腎盂腎炎3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31~79歲,平均年齡(56.1±7.9)歲,其中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患者11例,糖尿病腎病患者5例,原發性腎小球腎炎2例,慢性腎盂腎炎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血液透析前,兩組患者均接受普通肝素抗凝治療。給予觀察組患者連續性血液透析治療,前置換速度5 L/h,置換流量1300~2000 ml,血流速度300 ml/min,透析量1200~1500 ml,3次/周,每次透析時間8~10 h。給予對照組患者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置換流量1300~2000 ml,血流速度300 ml/min,透析量2200~3000 ml,3次/周,每次透析時間4~5 h。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須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及時處理并發癥或不良反應,保證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標變化情況,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計算患者存活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標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標分別為(41.5±9.2)mmol/L、(773.8±90.5)mmol/L,治療后為(20.1±3.9)mmol/L、(344.9±42.3)mmol/L。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標分別為(42.1±9.3)mmol/L、(774.2±91.1)mmol/L,治療后為(28.6±4.1)mmol/L、(436.9±61.7)mmol/L。兩組治療前血尿素氮、血肌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標均有所改善,觀察組較對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中敗血癥者1例,心力衰竭者1例,感染者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5%(3/20);對照組中敗血癥者3例,心力衰竭者2例,感染者3例,腦血管意外者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5%(9/20)。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存活率 對照組中共有12例患者存活,存活率為60%,觀察組中共有1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為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腎衰竭通常是由腎臟病變、外傷等因素引起的腎臟血流供應不足、血管堵塞、腎臟功能受損疾病,腎衰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腎功能衰竭能夠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的雙腎失去代謝功能,慢性腎衰竭則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病情進展過程,患者先是腎臟儲備功能下降,然后進入腎功能不全期,出現貧血、乏力、虛弱、精神不振等癥狀,最后發展為尿毒癥。患腎衰竭后,患者的尿量明顯減少,身體多處浮腫,出現水中毒癥狀,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其血液內的鉀、鈉等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尿量增多,這一時期危險性極高,若患者體液沒有及時補充,很可能出現脫水后死亡的現象[4,5]。因此,應該在多尿期之前給予患者合理的治療,避免水、電解質紊亂引發死亡。
連續性血液透析法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療腎衰竭的主要方法。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能夠通過血液置換等措施將患者體內的毒素和多余水分過濾出去,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該種治療方法容易造成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引發高血壓或者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危險性。連續性血液透析治療和間歇性血液透析不同,由于透析時間長,血液的置換量大,連續性血液透析能夠將患者身體內的毒素清除出去,從而穩定血壓,達到治療的效果[6]。另外,由于清除速度緩慢且勻速,連續性血液透析能夠維持患者內環境的穩定,同時還能起到消除炎癥的效果,治療效果較好。但是該種治療方法也可能因置換過快導致患者出現低血癥,因此需要合理的控制置換速度,避免出現并發癥和不良反應。除了有效的治療,患者應該嚴格控制每日的飲食和飲水,加大飲食保健力度:①限制水分,避免身體浮腫或肺浮腫,每日飲水量控制在5000~6000 ml即可。②在飲食上,增加蛋白的攝入,多食用雞蛋、瘦肉、魚、牛奶以及豆腐、豆漿、豆皮等,注意食品來源,嚴格控制食物的質量。③減少鹽分和糖分的攝入。腎功能障礙后,患者排泄能力下降,若身體的鈉離子過多,會引發高血壓、水腫等癥狀,增加血管和心臟周圍組織的壓力,引發心臟衰竭,因此,應該禁止食用醬油及各類腌制品,注意保持清淡的飲食。④禁止服用含鉀離子和鱗離子的食物,如汽水、酵母、糙米、咖啡、雞精等,多食用紫菜、西紅柿、花菜、菠菜、空心菜及胡蘿卜等鉀離子含量低的食物,減少身體的刺激因素。⑤患者應該保證每日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增加身體的熱量,多食用馬鈴薯、芋頭等食物,同時適當補充維生素。在連續性血液透析的同時,患者應該形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謹遵醫囑,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按照要求控制自身的飲食結構,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并通過積極的治療,逐漸恢復身體的健康,維持良好的治療效果,避免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7,8]。
本次研究中,采用連續性血液透析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標變化明顯,且存活率高、并發癥發生率低,和采用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優勢明顯。綜上所述,對腎衰竭患者實施連續性血液透析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1]吳建祥.連續性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腎衰竭的臨床療效.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2):215-216.
[2]孫麗萍.連續性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對比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6):66-67.
[3]熊義風,潘海英.連續性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急性腎衰竭的療效觀察.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1):2937-2938.
[4]樊偉,崔英,李旭東,等.連續性血液透析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急性腎衰竭56例臨床療效對比.中外醫療,2015,34(36): 20-21.
[5]關璽玲.連續性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腎衰竭的療效評價.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0):1829-1830.
[6]王兆成.腎衰竭患者應用連續性血液透析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的臨床療效.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9):107-108.
[7]何淼.連續性血液透析濾過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腎衰竭的效果研究.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0):67-68.
[8]白慶梅,許平.連續性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腎衰竭的臨床研究.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7):11-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23
2016-07-19]
116021 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腎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