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女
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72例臨床特征分析
孫躍女
目的探討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72例診斷為侵襲性真菌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從發病季節來看,春季(3~5月)10例(13.89%),夏季(6~8月)21例(29.17%),秋季(9~11月)5例(6.94%),冬季(12~2月)36例(50.00%),可見該疾病在冬季和夏季是發病高峰季節。臨床表現為出現喂養不耐受39例,不明原因的呼吸暫停42例,消化道出血(嘔吐物為咖啡色或大便隱血陽性)31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3例,感染性休克3例,驚厥及全身水腫各2例。68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明顯升高;72例患兒中有60例出現血小板計數降低,45例患兒血清C-反應蛋白(CRP)明顯升高,53例出現凝血功能的異常,其中3例患兒并發DIC。14例患兒腦脊液異常。72例患兒均為念珠菌感染,其中單一念珠菌感染63例,混合感染9例,經體外藥敏試驗證實均對氟康唑、兩性霉素、伊曲康唑和5-氟胞嘧啶敏感。主要的真菌感染危險因素包括經外周深靜脈置管(PICC)或中心靜脈置管、應用光譜抗生素、機械通氣、糖皮質激素及質子泵抑制劑的應用。確診后66例患兒給予氟康唑,治療效果不佳時改為兩性霉素B脂質體,單用氟康唑者58例,3例患兒予5-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療,3例患兒給予卡泊芬凈+氟康唑治療。治療后62例患兒血培養轉陰并獲得痊愈出院;10例血培養未轉陰的患兒中6例中途放棄治療,4例治療期間搶救無效死亡。結論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好發于極低出生體質量小兒,其中以念珠菌屬感染為主,氟康唑或兩性霉素B是主要的治療藥物,且其治療轉歸與患兒本身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
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特征
近年來,隨著醫學整體水平的進步和發展,極低體重出生兒的存活率越來越高,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發生率也明顯升高,已經成為導致新生兒病死率增加和住院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新生兒真菌感染缺乏特異性的癥狀,在發病早期難以及時診斷并給予治療,且近年來耐藥菌株越來越多,給真菌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本研究中選取本院新生兒科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2例診斷為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特征,為臨床上更好的治療此類患兒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新生兒科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2例診斷為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重癥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指南》的標準[1]。72例患兒中42例,女30例;單胎妊娠62例,雙胎妊娠10例;剖宮產56例,經陰道分娩16例;胎齡(GA)≤28周2例,28~32周59例,32~37周10例,足月兒5例;出生平均體質量(1362.56±359.48)g,低出生體重兒68例(94.44%),其中極低出生體重兒50例(69.44%),超低出生體重兒15例(20.83%);出生后Apgar評分在1 min、5 min和10 min時分別為7.48分、8.72分和9.36分。產婦平均年齡為(31.2±4.9)歲,合并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病32例,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18例,圍產期感染性疾病5例,多囊腎、羊膜造口術及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各1例。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顧性分析,包括發病時間分布、胎兒臨床表現、真菌抗原情況、實驗室檢查、真菌感染病原體、真菌感染危險因素、治療及轉歸情況等 。
2.1發病時間分布 從發病時間上來看,春季(3~5月)10例(13.89%),夏季(6~8月)21例(29.17%),秋季(9~11月)5例(6.94%),冬季(12~2月)36例(50.00%),可見該疾病在冬季和夏季是發病高峰季節。
2.2胎兒臨床表現 出現喂養不耐受39例,不明原因的呼吸暫停42例,消化道出血(嘔吐物為咖啡色或大便隱血陽性)31例,DIC3例,感染性休克3例,驚厥及全身水腫各2例。72例患兒均經血培養(不同部位兩份血標本陽性)獲得真菌感染的陽性結果,平均感染日齡為(21.5±3.4) d。
2.3真菌抗原情況 68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明顯升高,平均為(854.26±43.58)ng/L,22例患兒在血培養獲得陽性結果前升高,35例患兒在血培養獲得陽性結果當日升高,而15例患兒在血培養獲得陽性結果后升高。
2.4實驗室檢查結果 72例患兒中有60例出現血小板計數降低,45例患兒血清CRP明顯升高,最高至120 mg/L,平均為50.8 mg/L;53例出現凝血功能的異常,其中3例患兒并發DIC。14例患兒腦脊液異常,表現為含糖量降低而蛋白含量明顯升高。
2.5真菌感染病原體分析 72例患兒均為念珠菌感染,其中單一念珠菌感染63例,具體菌種為白色念珠菌感染54例,近平滑念珠菌5例,光滑假絲酵母菌4例,混合感染9例,分別為以上菌株兩兩混合感染。上述菌株經體外藥敏試驗證實均對氟康唑、兩性霉素、伊曲康唑和5-氟胞嘧啶敏感。
2.6真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65例患兒接受了PICC或中心靜脈置管;40例患兒在獲得真菌培養陽性前曾使用過兩種及以上的抗生素,平均使用時間為(11.5±3.6)d;48例患兒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平均使用時間為(6.5±2.2)d;12例患兒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平均使用時間為(4.2±2.5)d;39例患兒使用了質子泵抑制劑。
2.7治療及轉歸情況 59例患兒在獲得確診前給予預防性應用氟康唑,確診后66例患兒給予氟康唑,治療效果不佳時改為兩性霉素B脂質體,單用氟康唑者58例,3例患兒予5-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療,3例患兒給予卡泊芬凈+氟康唑治療。治療后62例患兒血培養轉陰,平均轉陰時間為(22.5±4.1)d,均獲得痊愈出院;10例血培養未轉陰的患兒中6例中途放棄治療,4例治療期間搶救無效死亡。
近年來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中新生兒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流行病學顯示主要的真菌感染類型為念珠菌、隱球菌、毛霉菌和曲霉菌等,其中以念珠菌最為常見[2]。本研究中72例患兒真菌感染培養結果均為念珠菌,其中單一念珠菌感染63例,混合感染9例,菌種以白色念珠菌感染為主,其次為近平滑假絲酵母菌,上述菌株經體外藥敏試驗證實均對氟康唑、兩性霉素、伊曲康唑和5-氟胞嘧啶敏感。這一結果與大多數研究不完全一致,作者考慮與各地流行病學有關。從發病季節來看冬季和夏季是該病的發病高峰季節,提示對于在夏冬季節出生的新生兒要格外警惕真菌感染。作者發現72例患兒中超過90%為低出生體重兒,平均出生體質量僅為(1362.56±359.48)g,這與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真菌有關,這一點與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3]。眾所周知,對于真菌感染大多具有一定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發現主要的真菌感染危險因素有PICC或中心靜脈置管、應用光譜抗生素、機械通氣、糖皮質激素及質子泵抑制劑的應用,對于臨床上具有這些危險因素的患兒要格外注意有無真菌感染。本研究中大多數患兒給予氟康唑或兩性霉素B脂質體治療后獲得好轉結果,僅4例治療期間搶救無效死亡,提示對于新生兒真菌感染首選藥物應該是氟康唑或兩性霉素B脂質體[4]。
綜上所述,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好發于極低出生體質量小兒,其中以念珠菌屬感染為主,要綜合分析是否具有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治療以氟康唑或兩性霉素B為首選的治療藥物,且其治療轉歸與患兒本身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
[1]陳超.新生兒真菌感染的診治.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1): 3-6.
[2]陳月生,王紅梅,徐亞楠,等.26例兒童深部真菌感染的臨床病例分析.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3):297-298.
[3]張傳玲,劉雯,王若靜.131例新生兒深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布及分析.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8):2549-2550.
[4]宋娟,尚利宏,董慧芳.新生兒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6):4116-412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71
2016-07-15]
044000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