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 魏燕
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抗血小板治療的安全性觀察分析
曾偉 魏燕
目的探討分析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患者為對照組,住院期間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術后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同期入院并手術患者34例為試驗組,術后給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療。于患者出院1個月后隨訪,記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內血栓形成、靶血管血運重建、支架內再狹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一般不良事件(呼吸困難、過敏、輕微出血)以及腦梗死的發生率,并記錄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計數。結果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生腦梗死及主要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發生率均較低,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h,對照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計數分別為(58.6±7.2)%、(261±46)×109/L,試驗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計數分別為(43.8±8.6)%、(258±43)×109/L。試驗組血小板聚集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短期內安全性良好。
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術式,術后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是目前臨床較常使用的治療方案,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預防支架內及其他部位血栓形成[1]。但臨床實踐發現,少數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造成其無法發揮療效。替格瑞洛為新型口服P2Y12 受體拮抗劑,可與與P2Y12 受體可逆性結合,起效迅速,作用明顯[2],可作為上述患者的替代治療方案。目前對于替格瑞洛治療的安全性報道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部分患者資料,對其短期使用安全性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本院的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患者42例為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0~67歲,平均年齡(55.7±4.2)歲。住院期間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同期入院并手術患者34例為試驗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6.2±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年齡<70歲;②臨床確診為冠心病,且心功能Ⅰ~Ⅱ級;③ 住院期間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④術前未接受抗凝、溶栓治療。
1.3排除標準 ①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病史;③3個月內行大手術史; ④ 6個月腦卒中史;⑤血液病及活動性消化道潰瘍病史;⑥重要臟器出血性疾病史。
1.4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對照組術后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藥物劑量:氯吡格雷首次負荷劑量300 mg,維持劑量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首次負荷劑量300 mg,維持劑量100 mg,1次/d。試驗組術后給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藥物劑量:替格瑞洛維持劑量90 mg,2次/d;阿司匹林首次負荷劑量300 mg,維持劑量100 mg,1次/d。
1.5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與治療24h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計數,并于患者出院1個月后隨訪,記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內血栓形成、靶血管血運重建、支架內再狹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一般不良事件(呼吸困難、過敏、輕微出血)以及腦梗死的發生率。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血小板相關指標 對照組治療前血小板聚集率為(61.5±6.7)%,血小板計數為(263±42)×109/L;治療24 h后則分別為(58.6±7.2)%、(261±46)×109/L。試驗組治療前血小板聚集率為(60.2±5.3)%,血小板計數為(260±38)×109/L;治療24 h后則分別為(43.8±8.6)%、(258±43)×109/L。比較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h后,試驗組血小板聚集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不良事件 兩組患者住院及出院隨訪期間均無死亡。試驗組患者發生輕微出血1例(皮下瘀血),呼吸困難1例,總發生率為5.9%(2/34);對照組發生輕微出血2例(皮下瘀血1例,鼻出血1例),呼吸困難1例,總發生率為7.1%(3/42)。兩組上述發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均未停藥,上述癥狀自行好轉。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生靶血管血運重建、支架內再狹窄、支架內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腦梗死以及藥物過敏。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嚴重冠心病可導致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案,但由于支架植入后,冠脈壁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在術中和術后存在發生急性、亞急性以及晚期血栓形成[3,4],進而導致支架內再狹窄,降低手術療效,并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對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常規需給予抗血小板治療。目前使用較多的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抑制劑(普萊單抗、阿昔單抗、替羅非班)、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西洛他唑)、腺苷二磷酸抑制劑(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以及環氧化酶(COX)抑制劑類(阿司匹林)[5,6]。其中阿司匹林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之一,目前多采用二聯方式進行治療。聯合使用的藥物主要為腺苷二磷酸受體亞型P2Y12 的阻斷劑氯吡格雷。但氯吡格雷的應用存在一些局限性,其存在廣泛的個體差異,部分患者存在藥物抵抗,因而難以發揮效果[7]。其次,氯吡格雷與血小板受體不可逆結合,在撤藥后血小板恢復較慢,存在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再次,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發揮需要細胞色素P450 酶的激活,藥物起效速度較慢,增加缺血危險。
替格瑞洛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目前已在多個國家獲批上市。與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直接與P2Y12結合,且結合呈可逆性。此外,替格瑞洛本身具有活性,無需代謝激活。因此其對發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是有效的[7]。本研究顯示,就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計數而言,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療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速度更為迅速,但血小板計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對不良事件進行隨訪顯示,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均較低,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生靶血管血運重建、支架內再狹窄、支架內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腦梗死以及藥物過敏。表明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較好。
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有限,且并不能排除納入對象的個體差異,相關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進一步結果有待更多臨床試驗驗證。但從近期血小板控制情況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來看,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在臨床使用中是安全有效的。
[1]李曉通,于忠祥,延榮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療效及預后.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5,23(12):1253-1257.
[2]鐘健,付強,孫凱,等.血漿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聯合GRACE評分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5):556-559.
[3]馬穎艷,王艷霞,徐白鴿,等.替格瑞洛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短期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4,22(6):380-383.
[4]符麗珍,肖孟生.阿托伐他汀聯合丹參川芎嗪對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后血清胱抑素C、髓過氧化物酶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9):2128-2130.
[5]王萬虹,張榮林,丁浩,等.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心血管雜志,2016,21(1):22-26.
[6]岳豪祥,錢麗華,王文欣,等.瑞舒伐他汀治療冠心病患者療效觀察及對患者凝血、血液流變學、血脂、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安徽醫藥,2016,20(4):772-775.
[7]袁清茹,劉莉娟,趙明中.替格瑞洛序貫療法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療效觀察.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6(5):683-6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03
2016-07-28]
454000 焦煤集團中央醫院心血管內科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