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晨彤
食管癌術后縱隔淋巴結轉移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療效觀察
翟晨彤
目的觀察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的治療效果。方法62例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患者,依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實驗組(3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放療聯合TP化療,實驗組選用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化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實驗組毒副反應發生率為3.1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67%(P<0.05)。結論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療效確切,應予以推廣。
食管癌;縱膈淋巴結轉移;三維適形放療;TP化療;療效
食管癌病因至今未明,經多層次研究認為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導致的,相關因素有慢性刺激、飲酒、吸煙、遺傳、病毒、營養等。手術及放療為臨床治療此病主要方法,近期療效較好,但遠期療效不佳,術后5年生存率不理想,多因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導致死亡[1]。此文研究62例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患者,總結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患者,依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實驗組(32例)。對照組女12例,男18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61.20±5.33)歲,轉移發生于術后4~40個月,平均時間(9.65±1.21)個月,轉移病灶的直徑1.2~6.8 cm,平均直徑(3.15±0.43)cm。實驗組女13例,男19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1.17±5.46)歲,轉移發生于術后4~41個月,平均時間(9.72±1.22)個月,轉移病灶直徑1.0~6.9 cm,平均直徑(3.13±0.41)cm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①TP化療,紫杉醇d1,135 mg/m2;順鉑d1~3,30 mg/m2;應用紫杉醇的前1 d晚上21:00和當日凌晨3:00,均口服地塞米松,用量10 mg,化療結束后第2天,給予血常規檢查,若血常規正常、未出現副反應給予放療。②常規放療,分割照射,照射總劑量50~66 Gy,次數為25~33次,5次/周,共5~7周。
1.2.2實驗組 ①TP化療,紫杉醇d1,135 mg/m2;順鉑d1~3,30 mg/m2;應用紫杉醇的前1 d晚上21:00和當日凌晨3:00,均口服地塞米松,用量10 mg,化療結束后第2天,給予血常規檢查,若血常規正常,沒有出現副反應,給予放療。②三維適形放療,照射總劑量60~66 Gy,2 Gy/次,5次/周,共6~7周。擺放仰臥位,給予真空墊固定,囑其平靜呼吸,實施螺旋CT定位和掃描,做好標記,設置層厚為5 mm,傳至工作站,勾畫GTV,并制定計劃,優化劑量,同中心的照射野為4~6個[2]。CT顯示淋巴結腫大為GTV;在該基礎上外放0.8 cm,為CTV;在CTV的基礎上外放0.5 cm,為PTV,參考劑量選擇95%PTV。當靶區及預防照射區域放療劑量達40 Gy/20次時,給予CT掃描定位,結合2次圖像,并按腫瘤的退縮情況,勾畫GTV1、CTV1和PTV1。治療2~3周后,追加劑量10~13次為20~26 Gy。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骨髓抑制及胃腸道反應等毒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評定分為進展、穩定、好轉、部分緩解和完全緩解。進展:治療后病灶增大>25%;穩定:治療后病灶增大或縮小<25%;好轉:治療后病灶縮?。?0%;部分緩解:治療后病灶縮?。?0%;完全緩解:治療后病灶消失。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好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近期療效 對照組進展2例,占6.67%;穩定3例,占10%;8例好轉,占26.67%;8例部分緩解,占26.67%;9例完全緩解,占3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實驗組進展1例,占3.13%;穩定1例,占3.13%;6例好轉,占18.75%;9例部分緩解,占28.13%;15例完全緩解,占46.88%,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毒副反應 對照組共發生8例毒副反應,其中4例骨髓抑制,4例胃腸道反應,毒副反應發生率為26.67%。實驗組發生1例胃腸道反應,毒副反應發生率為3.13%。實驗組毒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食管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咽下痛或胸骨后不適,呈牽拉摩擦樣、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中期吞咽困難,呈進行性特點;晚期可發生血行或淋巴轉移,病變段有炎癥或潰瘍,甚或腫瘤外侵,背部或胸骨后持續性隱痛[3]。Fn、VEGF、MIF、EGF與此病復發密切有關,其中EGF和VEGF與腫瘤細胞生長有較密切關系,可反映出其生長狀態,在復發者機體中含量高,可有效反映轉移和復發;Fn與細胞分化轉移相關,根據此因子,能了解細胞移行情況,且對于腫瘤細胞的黏附性強,其濃度能反映出細胞存在和數量;MIF價值類似于Fn,與細胞移行關系較密切[4]。轉移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明顯升高,SCC、CA125、CA199和CEA診斷價值大,在判斷縱膈淋巴結轉移中作用明顯。分析顯示,術后發生瘤床轉移或縱膈轉移幾率約26.4%,在身體狀況允許下實施高劑量放療,可有效延長個體的生存時間。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生存率低,常規放療布野盲目,局限性大,無法避開敏感組織,較難提高劑量,且術后機體血運差,放療敏感性差,故效果欠佳。三維適形放療劑量分布合理,給予多野精確適形照射,可有效保護正常組織,良好控制腫瘤[5]。此種放療技術使三維方向上高劑量分布形狀與靶區的形狀一致,可大大減輕傳統放療造成的機體損傷,治療價值較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表明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化療效果顯著,臨床有效率高。實驗組毒副反應發生率為3.1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67%(P<0.05),說明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化療為較安全的方法,毒副反應少。
綜上所述,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對食管癌術后縱膈淋巴結轉移療效確切,建議應用。
[1]王鈴燕,趙季忠,蔡晶.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治療食管癌術后縱隔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觀察.腫瘤基礎與臨床,2010,23(4):320-322.
[2]趙登平,張社軍,李民華.三維適形放療聯合化療治療食管癌術后縱隔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療效觀察.海南醫學,2013,24(4): 486-488.
[3]周誠忠,夏炎春,夏海波.三維適形放療協同化療治療食管癌術后縱隔轉移臨床觀察.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22(6):497-499.
[4]吳尚,姬安樂,李靖松.食管癌術后縱隔轉移灶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化療的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2): 56.
[5]林曉丹,石興源,周同沖,等.調強或三維適形放療聯合TP方案化療治療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研究.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1,31(7):1264-12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30
2016-05-24]
225700 興化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