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預防乳腺癌術后并發癥應用循證護理的效果評價
張巖
目的評價預防乳腺癌術后并發癥中應用循證護理的效果。方法78例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按照隨機雙盲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焦慮發生率、患者滿意度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焦慮29例,焦慮發生率為74.4%,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焦慮15例,焦慮發生率為38.5%;觀察組焦慮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非常滿意14例、滿意18例、不滿意7例、滿意度為82.1%,觀察組患者術后非常滿意28例、滿意10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7.4%,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3例、感染2例、出血3例、皮下積液4例、皮瓣壞死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5.9%,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2例、感染1例、出血1例、皮下積液2例、皮瓣壞死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5.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循證護理預防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能夠有針對性的對乳腺癌術后出現的各種并發癥進行科學護理,有效的減低患者發生焦慮的風險,提高患者對護理活動的滿意度,大大的降低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目前首選的護理方法,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乳腺癌;術后并發癥;循證護理
乳腺癌是一種多發于40~60歲婦女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率可達7%~10%[1]。乳腺癌根治術是目前最主要的手術方法,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但術后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預后[2]。本科2011年6月~2015年12月采用循證護理方法預防乳腺癌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效果滿意,總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5年12月于本科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雙盲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47.7±13.9)歲,腫瘤部位:左乳腺21例、右乳腺18例,分期:Ⅰ期乳癌22例、Ⅱ期乳癌17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47.3±13.4)歲,腫瘤部位:左乳腺20例、右乳腺19例,分期:Ⅰ期乳癌24例、Ⅱ期乳癌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循證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具體包括:①上肢淋巴水腫護理:上肢淋巴水腫通常是由于手術過程中清掃過多的腋窩淋巴、大范圍的切除組織、包扎過緊以及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淋巴回流障礙所引起。護理人員術后早期協助患者墊高患肢約20°改善淋巴及靜脈回流;向心性按摩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患肢測量血壓和結扎止血帶,早期開展患肢的功能訓練有助于減輕或者消除水腫[3]。②感染護理:術后及時調控患者的血糖維持在穩定的理想范圍內,及時發現患肢皮下積液或積血及時引流處理,徹底清除皮下積液和積血,均有助于防止細菌感染,避免發生術后切口和皮下組織感染。③出血護理:乳腺癌手術的創面較大,從而出現創面止血不徹底、結扎線發生松動或者脫落以及患者本身存在凝血機制的缺陷都會成為患者術后出血的發生條件。護理人員術后應當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以及引流液體的顏色和引流量的多少,如果發現短時間內引流量較多或者顏色較深應及時通知醫生檢查處理;術后1~2 d應杜絕進行患肢的過度活動和進行外展來避免引起過高的切口張力引起切口裂開出血。出血量較少可穿刺抽吸,出血量較多則應及時的創面止血處理,創面應進行加壓包扎固定[4]。④皮下積液護理:術后早期進行患肢的活動引起創面出血滲出、術后創面固定包扎不牢固、引流管發生彎折導致引流不暢或者引流管固定不牢發生脫落是造成皮下積液的常見原因。護理人員術后應重點巡視患者的敷料包扎是否牢固結實,引流管是否發生彎曲、固定是否牢固、引流管內是否發生堵塞,定期進行引流管的擠壓預防堵塞,囑咐患者家屬妥善的放置引流管避免受壓。⑤皮瓣壞死護理:手術操作中過多的切除皮下組織影響皮膚的血液循環,切除過大的皮瓣造成縫合皮瓣張力過大,固定包扎過緊以及大量皮下積液是引起皮瓣發生壞死的主要因素[5]。術后護理人員應當密切觀察患側肢體的皮溫皮色情況,并與健側肢體進行比較,發現皮瓣出現顏色蒼白、皮溫下降、皮膚青紫或水皰等皮瓣缺血征象應及時通知醫生并盡早進行處理。面積較小壞死可清除水皰并濕敷酒精,面積較大皮瓣壞死應進行清除以利于植皮。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患肢活動,術后1周應當避免患肢過度外展以免無法正常的將胸壁與皮瓣進行貼合[6]。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焦慮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焦慮29例,焦慮發生率為74.4%,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焦慮15例,焦慮發生率為38.5%;觀察組焦慮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非常滿意14例、滿意18例、不滿意7例、滿意度為82.1%,觀察組患者術后非常滿意28例、滿意10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7.4%,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3例、感染2例、出血3例、皮下積液4例、皮瓣壞死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5.9%,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2例、感染1例、出血1例、皮下積液2例、皮瓣壞死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5.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循證護理受到循證醫學觀念影響而產生,亦被稱為實證護理,是通過準確、慎重的利用目前已有的研究證據,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及個人技術,充分考慮患者自身的情況和愿望來制定護理方案的方法[7]。其精髓在于充分利用目前最好最新的科學論據服務護理對象,從而探究循證護理的發展方向[8]。本組臨床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方法,針對乳腺癌術后可能出現的上肢淋巴水腫、感染、出血、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等術后并發癥進行臨床護理,在焦慮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均優于應用基礎護理的對照組(P<0.05),表明循證護理對預防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循證護理預防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能夠有針對性的對乳腺癌術后出現的各種并發癥進行科學護理,有效的減低患者發生焦慮的風險,提高患者對護理活動的滿意度,大大的降低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目前首選的護理方法,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1]楊少玲.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觀察與護理.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4):115-116.
[2]王連東,亓軍,孔亮,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并發癥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河北醫學,2013,19(10):1495-1498.
[3]陳雪.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的護理進展.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9):1358-1359.
[4]張軍祥.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常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探討.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46-47.
[5]郭琳,王雪瑩,王強.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26(15):1405.
[6]高峰.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手術并發癥原因分析及預防.當代醫學,2014,20(27):34.
[7]戴亞蘭.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1):73-74.
[8]趙玉芹.個性化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術中的應用.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0):107-1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75
2016-07-28]
110121 沈陽市沈北新區中心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