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小丹
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觀察
欒小丹
目的探討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96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48例。其中對照組均予以傳統的腸粘連松解術, 觀察組予以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用時多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0.05);觀察組平均住院費用、住院時間、術后通氣時間、再發腸梗阻及術后間斷性腹脹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術療效可靠, 操作簡單, 可作為粘連性腸梗阻手術的首選術式。
粘連性腸梗阻;小腸內排列術;腸粘連松解術
粘連性腸梗阻是普外科一種常見的急腹癥, 占腸梗阻的20%~40%。臨床上通常使用腸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 但是該種方式很容易引起復發, 療效欠佳[1]。本研究旨在探究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丹東市中心醫院普外科近3年收治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共96例,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 各48例。對照組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齡20~60歲, 平均年齡(34.12±6.78)歲,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12±1.37)年。觀察組男25例, 女23例, 年齡20~60歲, 平均年齡(34.78± 6.23)歲,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25±1.21)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以影像學診斷為依據結合患者臨床體征進行確認手術切口。對照組患者均采用腸粘連傳統松解術, 找出梗阻部位后實施松解粘連操作, 若患者存在腸壞死則予以腸切除術治療, 對于團狀粘連的患者予以局部粘連松解, 對于不能直接切除的腸梗阻部位, 首先應以原手術切口作為手術的起點, 再進入到腹腔并及時查找到梗阻的部位。若患者的腸粘連現象比較廣泛, 則利用剪刀對粘連實施銳性或鈍性分離, 盡量避免對腸管的損傷。觀察組患者采用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療法, 對患者小腸整體進行游離松解, 解除粘連同時對盲腸壁接近闌尾根部縫合, 切除闌尾。并利用M-A管支撐腸內, 并穿過闌尾根部回到盲腸, 然后再插入小腸, 保持其與Treitz 韌帶的位置在15 cm左右, 將腸袢有序排列成盤狀, 于患者側腹壁處荷包式縫合懸吊, 在外腹部固定M-A腹腔引流管進行腔液引流。當患者造口與戳孔腹壁之間隧道初步成形后方可拔除M-A 管。兩組患者手術后均予以抗感染、補液、抑酸、胃腸減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首次通氣時給予全流食, 逐漸緩慢過渡到半流食直至普通飲食。觀察組患者在術畢3 d左右持續給予腸內營養劑治療, 當患者腸內營養狀況逐漸改善時, 緩慢減量直至過渡到經口進食。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平均手術用時、平均住院費用、住院時間、術后通氣時間、腸梗阻復發率及術后間斷性腹脹發生率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用時(2.01±0.38)h多于對照組的(1.71±0.46)h,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0.05)。觀察組平均住院費用(10889.56±378.48)元、住院時間(6.44±2.77) d、術后通氣時間(2.31±0.57)h、再發腸梗阻0例及術后間斷性腹脹發生率4.17%(2/48),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2787.34±576.10)元、(8.53±3.47)d、(2.71±0.41)h、4例(8.33%)及16.7%(8/48),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腸內排列術即將粘連的小腸部位重新有序排列, 然后采用順行或逆行兩種不同方式向小腸內插入M-A導管, 依靠M-A管的韌性將小腸腸管最大限度保持弧形, 進而有利于粘連部位松解或將其置于更梗阻不易發生的部位, 從而最大程度減低既往傳統手術發生粘連及卡壓腸管現象的發生[2]。較于傳統術式小腸內排列術具有操作繁雜的缺點, 對術者要求高于傳統, 因為術中要對整個小腸進行松解, 同時還要插 M-A管, 因此手術時間比傳統手術時間長, 不過也正是因為對整個小腸進行了粘連松解術, 使得整個手術的安全性較于傳統術式不降反升, 研究顯示術后患者恢復情況比較下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依賴內排列術對腸道有效的減壓效果, 患者術后腸動力恢復較傳統術式顯著改善, 同時借助M-A管的腸內營養支持更是加大營養補給效率, 降低了腸外營養的消耗, 促進患者的恢復, 從而有效地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及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腸梗阻復發率及出現不連續性腹脹等不適癥狀較對照組少(P<0.05), 可見小腸內排列術能有效預防術后粘連的發生。
在臨床應用中, 應注意的是小腸內排列術只適合廣泛粘連或大量束帶患者, 若粘連部位減少或束帶較少, 進行整個腸排列過程時可能產生不必要的腸壁及漿膜損傷, 最終影響腸道功能的恢復。對于只有少量束帶或粘連較輕的患者, 應首先予以簡單的粘連松解, 然后再將防粘連材料放入患者的內腹部。粘連嚴重、行多次腹部手術、術中評估術后評估可能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可考慮行小腸內排列術[3]。
綜上所述, 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術療效可靠, 操作簡單, 可作為粘連性腸梗阻手術的首選術式。但在應用中,應注意小腸內排列術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治療。
[1]常成, 劉越, 姜偉.經空腸造口置入腸梗阻導管行全小腸排列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臨床普外科電子雜志, 2015(1):31-33.
[2]李賀, 張從雨, 許國梁, 等.腸梗阻導管腸內排列術治療反復發作黏連性腸梗阻.安徽醫藥, 2013, 17(1):92-93.
[3]曹雪源, 所劍, 王權, 等.應用腸梗阻導管術中小腸內排列治療粘連性腸梗阻.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2012, 6(4): 380-3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41
2015-10-08]
118000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