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仲燁 趙正東 劉志洲
電子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患者中的應用探討
盧仲燁 趙正東 劉志洲
目的探討普外科急腹癥患者行電子腹腔鏡治療的應用效果。方法60例普外科急腹癥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行開腹探查治療, 觀察組則采用電子腹腔鏡診療,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對照組術中明確診斷率為73.3%明顯低于觀察組的96.7%;手術治療時間、正常活動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均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普外科急腹癥患者行電子腹腔鏡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電子腹腔鏡;普外科;急腹癥;開腹探查
急腹癥在普外科病中的發病率極高, 具有發病急、發展迅速、病理因素較為復雜以及病情危重等特點, 為此, 要及時對其做出明確的診斷, 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1]。以往多采用CT掃描、B超檢查以及X線攝片等手段作為輔助檢查, 但準確率尚有進步空間, 為臨床治療增加了難度[2]。本院在普外科急腹癥患者診斷與治療過程中, 采用了電子腹腔鏡技術, 準確率極高, 臨床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5月接收的60例急腹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伴有彌漫性腹膜炎與或局限性腹膜炎癥狀, 經詢問病史、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B超減檢查、X線攝片以及腹腔穿刺后均不能明確病因, B超結果顯示腹腔積液者3例, 腹腔穿刺結果顯示陽性者5例, 所有患者體溫均>38.5℃, 且白細胞水平>10.0×109/L者為37例。按照數字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齡17~69歲, 平均年齡(45.2±7.4)歲;觀察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齡15~70歲, 平均年齡(46.1±7.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參照患者的腹痛部位, 給予其麻醉處理, 待麻醉生效后給予其正中旁切口、正中切口、經腹直肌切口,且后逐層切開, 進入腹腔后對腹腔臟器進行探查, 損傷器官給予其常規處理, 將創口縫合并止血。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經電子腹腔鏡技術進行診斷,患者均行靜脈聯合全身麻醉, 氣管插管, 建氣腹(臍下約1 cm的觀察口), 壓力為13~14 mm Hg(1 mm Hg=0.133 kPa), 采用腹腔鏡經鞘進行探查, 參照患者的病變部位與性質選取2、3個孔為手術操作孔。在明確診斷且有手術治療必要的情況下,制定出手術治療方案, 若腹腔鏡下完成手術存在難度則及時轉為開腹手術治療, 具體如下:①急性闌尾炎:臍部選觀察孔,臍恥麥氏點與中點為操作孔, 將闌尾尖端采用無損傷鉗提起,闌尾系膜采用超聲刀做游離, 闌尾根部采用吸收夾夾閉并切斷, 殘端電灼, 不做荷包縫合, 放置多孔引流管1根(沖洗后操作);②急性膽囊炎:采用腹腔鏡技術診斷結果顯示大網膜包裹膽囊, 將粘連分離后可見明顯的充血水腫, 部分膽囊壁可見壞疽, 并伴有炎性滲出物。③急性粘連性腸梗阻:采用腹腔鏡技術診斷結果顯示小腸系帶粘連、壓迫。④卵巢囊腫破裂、盆腔炎:卵巢囊腫破裂患者交由婦科醫生進行處理,患者于腹腔鏡下行卵巢囊腫剝除術, 腹腔部位用沖洗液徹底清洗后將沖洗液吸凈, 盆腔處置管引流。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及手術治療時間、正常活動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水腫以及切口疼痛等)[3]。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中明確診斷率比較 對照組術中明確診斷例數為20例, 術中明確診斷率為66.7%;觀察組術中明確診斷例數為29例, 術中明確診斷率為96.7%, 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為(154.2±19.6)min、正常活動恢復時間為(15.4±2.9)d、術中出血量為(106.5±5.0)ml;觀察組手術治療時間為(111.0±12.4) min、正常活動恢復時間為(9.5±2.6)d、術中出血量為(64.9± 2.7)ml,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與正常活動恢復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情況比較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7%(8/3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1/30), 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腹癥雖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但因其具有病情進展快、發病機制復雜以及病情危重等諸多特點,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診斷難度, 致使急腹癥的診斷較為復雜, 以往診斷中常采用詢問病史、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B超檢查、X線攝片以及腹腔穿刺等手段, 均屬腹腔外診斷, 但部分急腹癥需在探查腹腔的情況下確診。近年來, 電子腹腔鏡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力度不斷加大, 將檢查觸面直接深入到了腹腔內, 可直達病灶, 且病灶外觀清晰可見, 因此其準確率極高[4,5], 本研究中診斷準確率高達96.7%, 可見其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程冬春.電子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患者中的應用體會.實用醫學雜志, 2010, 12(6):1016-1017.
[2]陸亞達.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0, 22(32):171.
[3]崔虎嘯, 侯森, 時永, 等.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體會.中國醫學創新, 2013, 7(6):116-117.
[4]宋蕓.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應用護理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4(10):344-345.
[5]南化忠.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分析.現代養生, 2014, 25(2):9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42
2015-09-24]
116021 中國人民解放軍403醫院(盧仲燁);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趙正東);解放軍第210醫院(劉志洲)
劉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