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
71例初發急性心肌梗死室壁運動分析
李湛
目的探討初次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超聲心動圖的心室結構改變及所測的室壁厚度與運動的特點。方法對71例初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表現、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71例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中, 出現典型心肌梗死特征的有59例, 超聲心動圖所測示的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部位與心電圖估測的心肌梗死部位基本相一致。12例患者中左室結構形態及室壁運動均未見出現明顯異常改變, 未檢測出的幾率是28.17%。結論對于初次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聲心動圖在診斷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超聲心動圖;初發急性心肌梗死;室壁運動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 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 導致心肌組織急性、嚴重缺血, 甚至發生相應的心肌壞死, 且容易并發急性左心衰竭為泵衰竭, 病情兇險, 病死率高[1]。本文總結分析了近兩年本院住院治療的初發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1例, 根據臨床發病特點以及超聲心動圖檢查的相關資料, 探討初次發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室壁運動及結構改變情況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初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1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早期心肌再梗死、陳舊性梗死、瓣膜性心臟病, 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其他影響室壁運動、心功能的心臟疾病。其中男48例, 女23例, 年齡40~55歲,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支提出的AMI的診斷標準, 至少具備以下3條標準中的2項, ①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病史, ②心電圖的動態演變過程,③心肌酶譜的動態改變。
1.2超聲心動圖檢查 應用Plilips公司HD-11及GE公司的VIVID-S6超聲診斷儀,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內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檢查方法除常規檢測外, 要加強觀察心肌回聲的強度異常、心臟室壁的厚度變化情況以及心臟各個節段、室壁的運動情況。以左心室壁16節段在心尖四腔切面中將左室壁劃分為:室間隔心尖段、室間隔中段、室間隔基底段、側壁心尖段、側壁中段, 和側壁基底段6個節段。測量各個節段的室壁收縮快速射血期最大厚度和舒張期末厚度, 并計算室壁收縮期增厚率(取3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 室壁收縮期增厚率=(收縮期厚度-舒張期末厚度)÷舒張期末厚度×100%。
1.3初發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超聲心動圖特征 ①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 室壁收縮期梗死區域所對應的節段心室壁運動明顯減弱、消失或呈現矛盾性運動。②室壁收縮期增厚率也現異常, 室壁收縮期梗死區域所對應的室壁節段增厚率明顯減低、消失或變薄。③室壁厚度、心肌回聲出現異常, 梗死區域所對應的節段室壁明顯變薄、心肌回聲減弱或增強、心內膜回聲不均勻或斷裂。
71例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中, 出現典型心肌梗死特征的有59例(男39例, 女20例), 超聲心動圖所測示的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部位與心電圖估測的心肌梗死部位基本相一致。12例患者中(男9例, 女3例)左室結構形態及室壁運動均未見出現明顯異常改變, 未檢測出的幾率是28.17%。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 患者在出現比較嚴重或持久性心肌缺血的情況時, 會出現部分心肌壞死, 出現心絞痛、心動過速、發熱、嚴重情況下伴有低血壓休克等癥狀, 如果心肌缺血>1 h, 就會有心肌梗死的高風險, 甚至產生室間隔穿孔等急性心肌梗死最嚴重的并發癥[2]。
心肌的供血情況與心臟室壁的運動異常有著密切聯系,局部性室壁運動異常是造成心肌缺血的主要基礎原因。國內學者進行大量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3,4], 急性心臟冠狀動脈在血流阻斷后, 會即刻引起其供血區、心肌等相應部位出現節段性的室壁運動異常。臨床超聲檢查提示, 冠心病引發心肌缺血時,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節段性室壁運動和室壁增厚率減弱或消失。而收縮期室壁厚度變薄和節段性心室壁矛盾運動是發生心肌梗死時特異表現, 應與一過性心肌缺血相鑒別。
臨床上超聲心動圖已經廣泛地應用在已確診、疑似缺血性心臟病領域中, 對病情的診斷、臨床治療、并發癥的檢測以及疾病的預后評估等各階段均具有重要意義[5], 初發性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可顯示, 梗死區域對應的心肌組織回聲較正常組織具有明顯減低的特點;而心內膜回聲也會隨之出現不均勻、連續中斷等特征, 而病程延長后,超聲心動圖檢查可顯示梗死區域局部心肌組織回聲可逐漸增強, 但室壁厚度變薄, 上述諸多特征對心肌梗死診斷都可以提供充足的客觀依據, 并且臨床上可以根據室壁運動情況、室壁厚度異常部位、節段等來判斷心肌梗死的發生部位及范圍。
本文71例患者中, 出現典型的超聲心動圖的心肌梗死特征的有59例, 超聲心動圖所顯示的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部位與心電圖估測的心肌梗死部位基本相一致;12例患者左室結構形態及室壁運動均未見出現明顯異常改變, 未檢出率28.17%, 對在本次所測的陰性結果中, 可能與心肌梗死的發生范圍比較小、非穿壁性、室壁運動異常波動小, 以及室壁厚度改變小等方面有關, 也可能與操作醫生對室壁運動異常觀察的敏感性不夠有關。由此可見, 對于初次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超聲心動檢查時應仔細掃描, 加強敏感和疑問區域的檢查。
綜上所述, 超聲心動檢查可清楚、直觀地反應出心臟室壁運動情況、室壁厚度, 在心梗的診斷中有一定的作用, 但在初次急性心梗的檢查中, 對于心臟形態結構及室壁運動正常的患者中, 應加強警惕性, 以防漏診或誤診。
[1]呂云霞, 王增民, 劉東亮, 等.急性心肌梗死冰法急性左心衰竭42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32):115-116.
[2]曲巍, 于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間隔穿孔57例分析.中國綜合臨床, 2015, 31(1):1-3.
[3]李治安, 李建國, 劉吉斌.臨床超聲影像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185-204.
[4]張縉熙, 簡文豪.臨床實用超聲問答.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6:72-79.
[5]楊柳茵, 陳紀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運動及心功能損害與發病超聲檢查時間的關系.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3, 19(5): 552-5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45
2015-10-16]
472143 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