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輝
綜合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效果
孫曉輝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3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ADL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肺通氣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質量,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綜合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以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分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和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和ADL評分, 探討綜合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130例, 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診斷標準[1], 并排除合并精神系統疾病、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5例。對照組中男41例, 女24例, 年齡61~77歲, 平均年齡(71.38±5.61)歲, 病程6~18年, 平均病程(10.46±2.93)年;觀察組中男39例, 女26例,年齡62~79歲, 平均年齡(71.55±5.65)歲, 病程6~20年, 平均病程(10.53±2.9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給予面對面宣教, 詳細介紹疾病發生機制、誘因及治療護理方法, 同時發放宣傳手冊強化其認知。②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 了解其對于治療護理需求, 耐心解答所提出問題, 以語言、動作等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有效提高治療護理依從性。③呼吸功能康復鍛煉。依據患者體力情況對其呼吸功能進行專門訓練, 主要包括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待患者日常及運動呼吸平穩后,指導患者進行慢走、上下樓等運動, 每次時間由5 min開始逐漸增加, 以不疲憊為宜。
1.3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檢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l)、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及FEVl/用力肺活量值(FEV1/FVC);②生活質量評價采用ADL評分量表。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10和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FEVl、FEV1%及FEV1/FVC值分別為(51.25±8.42)%、(1.38± 0.29)L、(49.85±7.08)%;對照組患者干預后FEVl、FEV1%及FEV1/FVC值分別為(56.96±9.10)%、(1.63±0.32)L、(49.85± 7.08)%;觀察組患者干預前FEVl、FEV1%及FEV1/FVC值分別為(51.39±8.44)%、(1.40±0.30)L、(43.25±6.43)%;觀察組患者干預后FEVl、FEV1%及FEV1/FVC值分別為(66.57± 11.25)%、(1.97±0.40)L、(66.07±10.43)%;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分別為(251.39±77.28)、(230.07±59.14)分;觀察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分別為(249.52±75.33)、(212.30± 54.78)分;觀察組患者干預后ADL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采用綜合護理干預, 從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及呼吸功能康復鍛煉三方面實施干預, 首先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能夠更主動配合理解臨床治療護理工作;其次焦慮、恐懼甚至絕望情緒得到減輕, 亦有助于提高治療護理依從性[2,3];患者愿意進行如穿戴衣物、洗臉及平地步行等力所能及運動, 同時還可在家屬或護理人員陪伴下還可進一步完成健康保健及外出社交活動, 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而生活自信心的找回對于病情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在以上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有效呼吸功能康復鍛煉指導, 促進膈肌、肋間外肌及鎖乳頭肌等廣泛參與吸氣過程, 保證入肺氣體最大化;而吸氣后行縮唇呼氣可顯著延長呼氣時間, 降低肺內CO2潴留量, 從而達到加快氣體交換的目的[4]。
本次研究結果中,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肺部功能, 緩解氣流受限方面優勢明顯;觀察組患者干預后ADL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證實綜合護理干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 提高日常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肺通氣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質量,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7, 30(1):8-17.
[2]夏瑩, 陳琰, 吳菊芳, 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呼吸訓練依從性的影響.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2): 137-138.
[3]鄭孝琴, 陳瑾, 李育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激素吸入治療依從性及影響因素分析.護理學報, 2012, 19(4B):29-31.
[4]陳琰, 吳菊芬, 熊華, 等.一體化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訓練依從性的影響.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1):28-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180
2015-10-28]
116100 大連市金州新區向應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