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瑩瑩 樊玲 岳艷芳
關節鏡治療前叉韌帶損傷護理中康復指導內容的應用價值探討
溫瑩瑩 樊玲 岳艷芳
目的探討關節鏡治療前叉韌帶損傷護理中康復指導內容的應用價值。方法120例前叉韌帶損傷患者, 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康復指導。觀察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的功能評分(Lysholm)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指導應用于關節鏡治療前叉韌帶損傷護理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 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前叉韌帶損傷;關節鏡;康復指導;應用價值
前叉韌帶是維持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之一[1], 前叉韌帶損傷常見于生活中的交通事故或運動性損傷。前叉韌帶受到損傷后, 不僅影響患者膝關節的穩定性, 隨著病情的發展,半月板及關節軟骨等結構也會受到損害, 甚至造成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本文為了探討關節鏡治療前叉韌帶損傷護理中康復指導內容的應用價值,對本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前叉韌帶損傷患者進行研究, 以供臨床研究參考,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前叉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64例, 女5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對照組男33例, 女27例, 平均年齡(65.8±5.3)歲;平均Lysholm評分(37.85±2.31)分。觀察組男31例, 女29例, 平均年齡(65.5±5.1)歲;平均Lysholm評分(38.06±2.27)分。兩組性別、年齡、Lysholm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關節鏡治療后予以常規護理, 如術后予以常規冰敷患肢;對于出現嘔吐、疼痛、發熱等癥狀的患者予以對癥處理;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予以拄拐訓練。
觀察組關節鏡治療后,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康復指導。結合患者具體病情, 制定詳細的康復訓練計劃, 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具體包括:①術后6 h可鼓勵患者進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運動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②術后第1天在原來運動鍛煉的基礎上, 增加患肢直腿抬高運動。③術后第3天解除石膏托, 指導患者練習膝關節屈伸運動,并在下肢關節被動活動器(CPM機)的輔助下進行關節被動運動, 角度從30°開始, 隨后每天增加10°, 鍛煉2次/d, 每次鍛煉后予以10 min冰敷。④術后第2周可配帶卡盤支具進行膝關節活動, 范圍在0~70°之間。⑤術后第3周可擴大膝關節活動范圍至90°, 第4周膝關節被動屈曲可達100~110°, 第62周主動屈伸膝關節可達90°。
1.3觀察指標 觀察Lysholm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Lysholm術后評分:采用Lysholm評分量表評價患者的膝關節功能[2], 該量表總分為100分, 包括跛行(5分)、支撐(5分)、交鎖(15分)、不穩定(25分)、疼痛(25分)、腫脹(10分)、上下樓梯(10分)、下蹲(5分)八個維度。分值越高, 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58.06±1.73)分, 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15/60), 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90.58± 2.04)分, 并發癥發生率為8.33%(5/6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前叉韌帶損傷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和護理, 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或肌肉萎縮等多種后遺癥, 最后將導致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隨著膝關節鏡手術的發展, 關節鏡手術已廣泛應用于膝關節損傷的診治。關節鏡手術治療前叉韌帶損傷不僅創傷性小, 恢復速度快, 而且重建后的韌帶符合生物力學和解剖學要求。關節鏡手術治療成功后并不意味著膝關節功能一定恢復正常, 而且由于前叉韌帶損傷病情比較重, 術后的康復指導及護理對關節功能的恢復和改善預后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康復指導主要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由于膝關節損傷后最早出現的組織病變為纖維化[3], 大約4 d即可出現活動受限的現象, 加2周的關節固定, 促使了結締組織纖維融合, 最終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從組織學角度上分析,早期功能鍛煉可以有效防止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康復指導中的康復訓練計劃是以時間為順序, 結合患者病情, 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制定出的, 使整個早期功能鍛煉井然有序地實施。早期功能鍛煉重視對患肢的漸進性負重, 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及膝關節的自動屈伸, 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減少軟骨變性的發生。術后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運動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可以有效消除關節腫痛, 增強關節穩定性,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每次早期關節屈伸運動后予以冰敷可以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在CPM機的輔助下進行被動訓練可以很好地防止膝關節發生黏連。據相關報道, 患者行早期肌力鍛煉、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交替訓練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提高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康復。術后護理中的康復指導以恢復患者膝正常功能為最終目地, 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訂有效、安全、科學并適合患者的康復計劃, 執行康復計劃的同時也要多予以患者鼓勵, 增強其恢復健康的信心, 雙方做到良好溝通, 以便及時調整康復計劃。
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58.06± 1.73)分, 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15/60), 觀察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90.58±2.04)分, 并發癥發生率為8.33%(5/6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康復指導應用于關節鏡治療前叉韌帶損傷護理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 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周琳琳.淺議關節鏡治療前叉韌帶損傷的護理與康復指導.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 2014, 24(3):1483.
[2]吳艷.關節鏡下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早期康復指導及護理//中國康復護理學術高峰論壇暨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研討會論文集, 2012:342-345.
[3]王秀青.膝關節鏡下韌帶修補術康復指導.臨床護理雜志, 2010, 9(6):36, 76-7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196
2015-09-25]
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骨二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