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梅 羅云偉
視覺訓練對調節功能不足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文燕梅 羅云偉
目的研究視覺訓練對調節功能不足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30例輕度近視和輕度遠視患者, 對其進行視覺訓練, 對比訓練前后患者的視力以及調節參數。結果在進行視覺訓練后, 患者的調節幅度、正相對調節、矯正近視力以及調節滯后等參數均有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調節功能不足患者中, 進行視覺訓練能夠提高其視力, 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有重要意義。
視覺訓練;調節功能不足;臨床效果
調節不足是指患者的調節刺激存在阻礙[1], 在正常情況下, 每個年齡段都有一定的預期調節幅度, 但是如果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 就會使調節幅度長期處于低落狀態, 甚至與預期的調節幅度相比有明顯的下降。該疾病也可以稱為早期性老花眼, 可能由外傷、某些疾病或者是長期疲勞引起, 會導致患者出現近視力下降、頭痛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為了對該疾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對視覺訓練對調節功能不足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眼科在2013年5月~2015年5月共收治調節功能不足患者30例, 共60眼。其中男10例, 女20例,年齡10~18歲, 平均年齡(13.16±2.34)歲。所有患者在參與研究之前, 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且同意進行相關研究。
1.2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存在調節功能不足的情況, 比如在近距離閱讀或者視物時, 會感覺到視線模糊或者視覺疲勞, 近距離用眼后會出現眼周疼痛的現象;患者視力有明顯下降, 其中近視力的下降程度較大;經過相關參數的檢查可知, 患者的調節幅度以及正相對調節都有明顯下降, 而調節滯后參數則有明顯的升高;在這些患者中, 全部存在輕度近視和輕度遠視的現象;最后所有患者在進行研究前, 沒有佩戴過矯正視力的眼鏡且不存在眼部疾病。
1.3視力訓練方法 視力訓練可以從2個方面進行, 分別為:屈光不正的矯正、單眼調節功能的訓練、打亂鏡片順序的訓練、Flippers訓練和Block線訓練方法。①要對患者的屈光不正情況進行矯正, 一般使用的鏡片為遠用鏡, 如果患者的調節幅度明顯比該年齡段預期的調節幅度最低值小, 那么還需要使用正球鏡組對患者進行視力矯正;②對患者進行單眼調節訓練, 患者需要將近視力表放在距離雙眼較遠的位置, 然后在佩戴遠用矯正眼鏡的同時, 逐漸向近視力表進行移動, 在移動的同時要對視力表進行注視且要注意視線何時變得模糊不清, 如果視線模糊之后那么就回到起始位置, 重復進行上述動作。在每次進行移動的時候, 需要盡量使注視的近點逐漸變近, 且在達到近點的時候要保持一段時間的注視, 但是訓練的過程中患者要盡量避免產生疲勞感, 2~3次/d訓練;③對患者進行鏡片打亂順序的訓練, 在該訓練中患者使用的鏡片分別從+2.0 D到+0.0 D以及從-1.0 D到-2.0 D共7個, 鏡片每隔0.5 D進行增減, 在訓練的過程中鏡片不按照順序排列, 每次訓練使用的鏡片從正開始, 到負結束, 5次/d訓練。 ④進行Flippers訓練, 在此訓練過程中患者需要加用雙面鏡, 在進行Block線訓練時, 首先需要在一根繩子上穿上顏色以及數量不同的珠子, 制成Block線, 訓練人員用手拽住繩子的其中一頭, 患者則需要將剩下的一頭放在自己鼻子下方, 與此同時雙眼注視繩子上的珠子, 訓練人員緩慢移動繩子, 使珠子一并移動, 以此來鍛煉患者的視覺能力。
在訓練的過程中, 患者需要每周進行復診, 如果其調節幅度有了明顯的升高, 已經達到了該年齡段調節幅度的最低值, 那么可以在后面的治療中僅佩戴遠用鏡, 治療時間為3~6周。
1.4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調節幅度、正相對調節、負相對調節以及調節滯后和矯正近視力。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患者的矯正近視力為(0.23±0.14), 調節幅度為(5.21±0.55), 正相對調節為(0.54±0.14), 調節滯后為(1.72± 0.47),負相對調節為(1.98±0.14)。治療后患者的上述參數分別為(0.82±0.12)、(13.14±0.64)、(1.86±0.31)、(0.22±0.11)以及(2.12± 0.24)。治療后患者的矯正近視力、調節幅度、正相對調節以及調節滯后較治療前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負相對調節參數的改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需要近距離用眼, 因此良好的視力對于人們的生活品質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3]。眾所周知, 每個人的雙眼都能夠進行自我調節, 從而達到近距離視物以及遠距離視物的目的, 但是調節功能不足的患者就會出現近距離視物困難的現象。這是因為正常人在近距離用眼時, 都會通過調節以及輻輳來達到視物的目的[4],但是調節功能不足的患者由于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響, 導致其調節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從而無法與輻輳功能相互配合, 導致患者出現視物模糊、頭痛以及視力下降等癥狀。
所謂的調節功能, 就是指人眼在進行不同距離的視物時,其眼中晶狀體的屈光能力是有所不同的, 通常情況下在距離不斷拉近的時候, 其屈光能力會逐漸增加, 從而達到看清事物的目的[5]。而如果人的調節功能受到阻礙, 那么其晶狀體的屈光能力就不會根據距離的改變進行調整, 從而導致光線無法在患者的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而通過視覺訓練, 能夠有效調節患者眼中的晶狀體和睫狀肌, 恢復其收縮以及調節的功能, 使患者的癥狀消失, 提高其視力以及視覺參數。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在進行視覺訓練后, 患者的調節幅度、正相對調節、矯正近視力以及調節滯后等參數均有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調節功能不足患者中, 進行視覺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其近視力, 改善其視覺參數, 對疾病治療有重要意義。
[1]朱娉, 趙堪興, 李麗華, 等.調節和集合功能異常引起視疲勞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4, 32(4):424-427.
[2]李麗華, 江洋琳, 王俊俊, 等.集合不足視覺訓練回顧性分析研究.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2, 30(11):1292-1295.
[3]鄧振媛.調節不足的視覺訓練.中國眼鏡科技雜志, 2014(5): 155-156.
[4]高澤嵐.視覺訓練治療集合不足患者的回顧性分析研究.吉林醫學, 2014(28):6266-6267, 6268.
[5]江洋琳, 李麗華, 王睿, 等.視覺訓練對功能性視力下降患者的療效.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2015, 17(2):92-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224
2015-10-12]
661699 云南省開遠市人民醫院眼科(文燕梅), 泌尿外科(羅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