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曉
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分析及護理觀察
武海曉
目的 對產后出血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研究其護理方法及臨床效果。方法 180例產后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全面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未出現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情況,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為4.44%(4/90),產后出血率為5.56%(5/90),兩組新生兒窒息率及產后出血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抑郁發生率為3.33%,焦慮發生率為4.44%,均優于對照組的17.8%、20.0%(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7.8%,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結論 對產后出血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可以有效增強護理效果,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產后出血;全面護理;患者滿意度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提升,產后出血情況出現的也越來越多。產后出血是一種生產并發癥,在產科中比較常見同時也比較嚴重,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可能對產婦的身體機能造成較大損害,甚至危及生命。為了探討產后出血患者的護理方法,本研究隨機選取本院180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90例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其護理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9月本院180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0.5±3.5)歲;雙胎4例,其余為單胎;初產婦71例,經產婦1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31.1±3.6)歲;雙胎5例,其余為單胎;初產婦69例,經產婦21例。所有產后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包括:巨大兒46例,瘢痕子宮53例,子宮收縮乏力34例,胎盤因素4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止血、輸液、監測等。觀察組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具體如下。
1.2.1 產前護理 在產前向孕婦強調妊娠中可能造成危險的因素,講解產前保健事項。對產婦進行細致的產前檢查,特別要關注可能引起危險的事項,如果對產婦進行測評的高危評分>5分,需要采取措施,進行專項管理。同時注意差異化護理工作,對隨訪做好記錄[1]。如果孕婦有凝血功能障礙,醫護人員要引起重視,對孕婦要做好凝血功能的定期檢查工作。
1.2.2 產時護理 對于產時護理主要要做好三個產程工作。第一產程時,助產人員要對產婦的身體機能指標嚴密關注,同時注意宮縮情況,保證產婦能夠順利分娩;第二產程時,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接生方法,盡可能按照頭部、胎肩和胎體的順序進行分娩,助產人員要引導產婦調節呼吸節奏,通過腹壓防范出現胎兒窒息危險[2];第三產程時,要重點關注胎盤剝離情況,關注剝離處的胎盤是否完整,必要時可以采取清宮術,預防大出血情況的發生。
1.2.3 產后觀察 在產婦分娩后的2 h內,要嚴密關注產婦情況,避免大出血發生,同時還要對產婦心率、血壓、脈搏等情況做好分析和記錄。
1.2.4 產后出血急救方法 護理人員如果發現產婦產后出現出血情況,要及時啟動出血應急預案,同時第一時間報告醫生。護理人員要打開靜脈通道,通過子宮收縮劑獲得產婦血液樣本進行檢查,密切關注產婦的生命體征。
1.2.5 心理護理 產婦在生產前后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這對于順利分娩不利。護理人員要對產婦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向產婦講解分娩中可能造成的危險因素,鼓勵產婦以放松的心態進行分娩。在產程中要陪伴產婦,進行適當心理疏導,有效減輕產婦的心理壓力。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新生兒窒息、出血量、產后抑郁和焦躁情況進行分析。對于抑郁和焦躁情況采用國際通用標準,其中抑郁評分>12分為存在抑郁情況,焦躁評分>50分為具有焦慮情況,>70分為重度焦慮。對于患者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80分為滿意,≤8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未出現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情況,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為4.44%(4/90),產后出血率為5.56%(5/90),兩組新生兒窒息率及產后出血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抑郁發生率為3.33%(3/90),焦慮發生率為4.44%(4/90),低于對照組的17.8%(16/90)、20.0%(18/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率為97.8%(88/90),高于對照組的83.3%(75/90)(P<0.05)。
產后出血是常見的產后并發癥,也是造成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醫護人員要對產后出血重點關注,為產婦安全提供保證。而全面性護理對于減少產婦產后出血具有較好的效果。所謂的全面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對產婦進行全方位的優質護理。全面護理對于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護理人員擁有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扎實的護理技能,同時在和產婦進行溝通時也要保障足夠的耐心和親和力,從而保證全面護理效果[3]。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未出現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情況,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為4.44%,產后出血率為5.56%,兩組新生兒窒息率及產后出血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抑郁發生率為3.33%,焦慮發生率為4.44%,均優于對照組的17.8%、20.0%(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7.8%,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
綜上所述,對產后出血患者采用全面護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產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王愛寶.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分析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1,3(1):248-249.
[2]倪亞萍.婦產科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中國醫藥導刊,2012,9(3):1621,1623.
[3]黃永青.婦產科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8):218-2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166
2016-03-03]
471000 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