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鈺 劉九剛
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骨密度的相關性
王順鈺 劉九剛
目的探究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骨密度之間的關聯性。方法70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以腹腔脂肪面積(VAT)均值及體質量指數(BMI)為依據將其分為1組18例、2組17例、3組17例、4組18例。應用X線骨密度測定儀進行骨密度測量,應用CT進行腹部皮下脂肪面積(SAT)及VAT測量。結果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VAT與大轉子區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呈負相關(P<0.05),排除腹腔內臟面積及BMI影響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大轉子區、腰椎、轉子間及股骨頸骨密度與VAT呈負相關(P<0.05)。2組與3組的腰椎骨密度、轉子間骨密度、股骨頸骨密度、大轉子區骨密度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會受到局部脂肪的影響,與脂肪分布類型有關,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會受到VAT的影響。
2型糖尿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骨密度;相關性
脂肪組織作為一個內分泌器官,具有活躍性,可將一些多效應因子分泌出來,在骨代謝及能量代謝中會有脂肪因子參與。對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絕經后,患者會發生伴隨體脂變化,也就發生骨質疏松,但是在臨床上骨量是否受到體脂影響還存在爭議[1]。近些年來,在臨床研究上顯示局部脂肪分布與2型糖尿病具有相關性。本研究主要探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是否影響骨密度,現將研究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3±7.8)歲,平均絕經時間(10.4±2.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以VAT均值及BMI為依據將其分為1、2、3、4組,1組18例,為VAT<155.3 cm2,BMI<26.0 kg/m2;2組17例,為VAT>155.3 cm2,BMI<26.0 kg/m2;3組17例,為VAT<155.3 cm2,BMI>26.0 kg/m2;4組18例,為VAT>155.3 cm2,BMI>26.0 kg/m2。排除標準: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等其他類型糖尿病;對骨代謝有影響的其他疾病患者;服用對骨代謝有影響的藥物;嚴重肝腎疾病;具有急性或嚴重糖尿病并發癥;非外傷性骨折及有活動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收集后,將BMI計算出來。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對其血糖及胰島素進行測定,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島素(mU/L)/22.5進行評估。應用西門子64層螺旋CT掃描儀測定腹部脂肪面積,設置5mm層厚,5mm重建間隔,120 kV電壓,200 mV電流。患者取仰臥位,在其屏氣狀態下掃描其腹部,對上腹脂肪面積及皮下脂肪面積進行計算[2]。應用美國諾蘭德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骨密度,對患者L2~4及雙側髖關節骨密度進行測定,主要有3個需測定的位置,即大轉子區、股骨頸及轉子間[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指標間的相關性。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關指標測定結果 70例患者平均體重(66.2±9.4)kg;平均BMI(26.1±3.3)kg/m2;平均SAT(235.9±56.6)cm2;平均VAT (155.5±31.0)cm2。平均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LNRBP4)(3.75±0.36)mg/L。腰椎平均骨密度(0.88±0.20)g/cm2;轉子區平均骨密度(1.02±0.17)g/cm2;股骨頸平均骨密度(0.75±0.13)g/cm2;大轉子區平均骨密度(0.65±0.15)g/cm2。
2.2 相關指標與骨密度相關性 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絕經時間、年齡與骨密度呈負相關(P<0.05),而BMI、體質量、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與骨密度呈正相關(P<0.05)。
2.3 各部位骨密度與VAT相關性 大轉子及腰椎骨密度與患者VAT呈負相關(P<0.05),排除腹腔內臟面積及BMI影響后,大轉子區、腰椎、轉子間及股骨頸骨密度與VAT呈負相關(P<0.05)。
2.4 四組患者骨密度對比 3組的腰椎骨密度(1.01±0.21) g/cm2、轉子間骨密度(1.14±0.23)g/cm2、股骨頸骨密度(0.83±0.16)g/cm2、大轉子區骨密度(0.77±0.17)g/cm2明顯高于2組(0.78±0.13)g/cm2、(0.94±0.15)g/cm2(0.70±0.12)g/cm2、(0.57±0.10)g/cm2,3組的大轉子區及轉子間骨密度均高于1組(0.65±0.10)g/cm2、(1.00±0.15)g/cm2,1組腰椎骨密度(0.95±0.20)g/cm2明顯高于2組,4組的轉子間區骨密度(1.06±0.17)g/cm2高于2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骨密度與肥胖相關指標相關性 經對比,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HOMA-IR、年齡、SAT與骨密度呈正相關(P<0.05);而BMI、體質量與骨密度無相關性(P>0.05)。
經過本研究可以證實,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其骨密度有相關性,各個部位的骨密度與BMI呈正相關,BMI越高,大轉子區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越高,VAT與腰椎、大轉子區骨密度呈負相關,VAT越大,骨密度越低,因此,可以認為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I較高,VAT較低患者的骨密度明顯高于BMI較低及VAT較高患者的骨密度[4]。很多臨床研究顯示,骨密度會受到BMI的保護,骨密度的預測負性因子為VAT,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在排除體質量等因素后,骨密度與VAT呈負相關,而骨密度與SAT沒有顯著的相關性[5]。目前VAT和SAT對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可以產生不同效應的機制尚不清楚。當然本研究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指標的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會受到局部脂肪的影響,與脂肪分布類型有關,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會受到VAT的影響。
[1]邸彩霞,王戰建.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骨密度的相關性.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10):867-871.
[2]邸彩霞.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骨密度的相關性研究.河北醫科大學,2012.
[3]翟莎,王戰建.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尿白蛋白排泄率相關性分析.中華醫學雜志,2011,91(30):2108-2111.
[4]譚擎纓,姚佳琦,王秀景,等.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2型糖尿病及血清胰島素的相關研究.東南國防醫藥,2015,17(1):12-15.
[5]翟莎.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內臟脂肪面積與尿白蛋白排泄量相關性研究.河北醫科大學,20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31
2015-11-11]
116000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VIP1科(王順鈺),放射線科(劉九剛)
劉九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