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慶
放射性脊髓病16例臨床分析
朱佐慶
目的探討放射性脊髓病的放療照射方法、臨床特點及MRI特點,以減少本病的發生及提高確診率。方法回顧性分析16例放射性脊髓病的臨床特點和MRI特點。結果放射性脊髓病的放療應采取“小而不漏”的原則,劑量≤200 cGy/次,總劑量<5000 cGy,照射長度<10 cm,避免每日多次照射,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感覺障礙,男性好發,脊髓MRI具有特征性。結論惡性腫瘤放療時應密切隨訪,一旦出現脊髓受損癥狀,應行MRI檢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放射;脊髓病;惡性腫瘤
放射性脊髓病是患者因惡性腫瘤等原因接受放射治療后經過一段時期產生脊髓損傷的癥狀體征[1]。本文收集了2000年1月~2014年1月放射性脊髓損害16例患者,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0年1月~2014年1月年收治的放射性脊髓損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8歲。原發疾病為鼻咽癌10例,食管癌2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照射總吸收劑量為5000~7000 cGy,5次/周,共7周。照射后至癥狀出現時間為3~28周12例,其中12~14周3例,24~28周4例;29~76周4例。頸髓受累8例,上胸段受累5例,其他部位受累3例。
1.2 入組標準[1]①有腫瘤接受放射性治療史;②脊髓損傷的神經系統癥狀體征出現在放射治療之后;③神經癥狀體征范圍在照射區域界限內;④影像學檢查排除原發性或轉移性脊髓腫瘤。
1.3 臨床表現 16例患者出現感覺障礙14例,占87.5%;單肢癱瘓4例,占25.0%;偏癱6例,占37.5%;截癱4例,占25.0%;大小便障礙3例,占18.75%;Lhermitte’征2例,占12.5%;肌萎縮2例,占12.5%。
1.4 MRI表現 ①12例相應椎體T1加權像信號增強,正常與異常椎體之間出現“分界線”,占75.0%;②14例連續多個節段脊髓增粗,T1加權像呈低信號,T2加權像呈高信號,邊界不清,約占87.5%;③1例脊髓大小正常或萎縮變細,蛛網膜下腔增寬,占6.3%;④有1例無改變。
1.5 轉歸 本組16例患者發病5年內死亡者9例,6~8年內死亡者4例,至今仍存活者3例,均為早期接受地塞米松治療患者。多數患者死于感染、營養不良等并發癥。
放射性脊髓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感覺障礙,男性好發,50%頸髓受累,75%于28周內發病,脊髓MRI具有特征性,照射總吸收劑量>5000 cGy。
放射性脊髓病是由放射治療誘發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多數于接受放療后12周~5年內發病(平均18個月)。其發生率與照射劑量、時間、照射野大小、照射的次數、機體的免疫狀態及病程長短等諸多因素有關[1]。一般認為,4~5周內縱隔接受總劑量>4000~5000 cGy有可能產生脊髓病[1]。故在照射野的設置方面,應采取“小而不漏”的原則,既要完全覆蓋腫瘤的放射范圍,又要盡可能避開正常組織[2]。在照射劑量和時間方面,應合理安排,根據不同組織,采取相對的安全劑量,對脊髓的劑量≤200 cGy/次,總劑量<5000 cGy,照射長度<10 cm,避免每日多次照射[1]。
放射性腦脊髓病的發病機理較為復雜。照射影響局部小血管,使血管內皮細胞水腫、壞死、管壁增厚,血管狹窄、閉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改變,導致脊髓神經細胞、缺氧、壞死,引起脊髓的梗塞、軟化[1]。大劑量放射線對細胞核特別是核染色質線粒體有損傷,引起受照區域的脊髓神經組織出現彌漫的變性損害[2]。若損害導致細胞蛋白或類脂質發生改變,成為新的抗原或具有抗原性,則繼發自身免疫損害,使放射后的腦脊髓呈現出慢性、進行性的神經損害[3]。鑒于上述損害機制,早期應用激素、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及細胞代謝等藥物對治療本病有效。本組2例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及1例使用丹參等治療患者均存活10年左右,也證實了這點。近年發現二硫硫胺、呋喃硫胺等藥物有一定的輻射保護作用,其在體內可修復生物分子的損傷,保持蛋白質和酶的結構及功能的完整性,降低機體的放射敏感性[4]。故放療期間輔助應用此類藥物,有望減少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有研究表明嗅鞘細胞有幫助軸突再生和部分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臨床上有用嗅鞘細胞移植法治療反射性脊髓病導致的截癱[1]。
放射性脊髓病一旦發生,治療效果不佳,所以重在預防和減少本病的發生,密切觀察及時隨訪,一旦出現脊髓受損癥狀,應行MRI檢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以減輕損傷程度,改善預后,盡量爭取神經功能恢復,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改善病情及提高生存生活質量十分重要。對發生球麻痹易合并肺部感染者宜盡早鼻飼,使用抗生素,對延長患者生命有一定作用。
[1]王新德.現代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149-1151.
[2]谷銑之.現代腫瘤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97-207.
[3]胡昌恒,周樹舜.臨床神經病學.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844-847.
[4]李建國,黃明欣,王培仁,等.二硫硫胺的輻射防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1993(13):169-1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50
2015-10-15]
116100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