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宇
麻醉因素對氣管插管全麻術后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分析
買宇
目的分析麻醉因素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術后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影響。方法5234例行全麻氣管插管手術的患者,將患者按照術后有無下呼吸道感染分為感染組(386例)和非感染組(4848例),分析出現下呼吸道感染與麻醉因素的關系。結果感染組中平均插管深度、平均插管時間、平均麻醉時間均明顯高于非感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師操作不熟練、插管過深、平均插管時間及麻醉時間長等均是導致氣管插管全麻后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麻醉因素;氣管插管;下呼吸道感染
先進的醫療技術下,氣管內插管是實施全麻的必要程序。氣管插管由于需要將氣管導管查入患者的氣道內,口腔或鼻腔內的細菌不可避免的要進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常常引起全麻插管術后的下呼吸道感染[1,2]。本實驗通過分析近4年于本院手術的全麻術后發生感染的患者386例患者,研究麻醉因素與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行氣管插管下全麻手術的成人患者5234例,5234例患者已除去術前即合并心肺及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且手術前測定的胸片均正常,并且無呼吸道感染的征象。將5234例患者按照術后有無下呼吸道感染分為感染組(386例)和非感染組(4848例)。感染組患者年齡16~71歲,平均年齡44歲;男191例,女195例;實施盆腹部手術者145例,胸外科手術者85例,乳腺外科手術者37例,神經外科手術者60例,泌尿外科手術者59例。非感染組患者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46歲;男2528例,女2320例;實施盆腹部手術者1821例,胸外科手術者1067例,乳腺外科手術者464例,神經外科手術者1141例,泌尿外科手術者35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類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方法:患者在麻醉之前,由麻醉師向患者交待麻醉意外及麻醉注意事項,并由患者及其家屬簽署麻醉同意書。麻醉開始后患者在手術床上呈仰臥位,連接心電監測設備,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連續監測10 min,確認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水平適合行全麻手術后,給予適量的麻醉藥物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成功后,進行氣管插管(分別經鼻腔或經口腔插管兩種方式),快速將氣管導管插入到患者的右側支氣管,當反復確認氣管導管處于正確位置后,連接麻醉機(經鼻腔插管者導管先連接人工鼻再連接麻醉機)。麻醉成功后,術中監測生命體征變化,適當給予一定劑量的肌松藥物,在麻醉記錄單上做好記錄。手術結束后,根據拔管指征進行拔管。
1.3 觀察指標 根據患者病歷中的麻醉記錄單,分別統計感染組及非感染組患者的平均麻醉時間、平均插管深度、延遲拔管的例數、不同級別麻醉醫生所占比例,最后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診斷標準 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術后出現咳嗽、咳痰等癥狀;查體肺部聽診可聞及濕啰音;行X線胸片檢查可見斑片狀、片狀的浸潤性陰影,有時為間質性改變;血常規檢查血白細胞升高,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CRP)升高;痰培養定量>107CFU/ml,痰涂片檢查多核白細胞每低倍視野≥25。患者術后出現上述癥狀體征、行實驗室檢查符合上訴標準即刻診斷為下呼吸道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感染組患者平均插管深度(22.5±1.6)cm;平均插管時間(17.2±1.02)s,平均麻醉時間(3.5±0.21)h,非感染組患者平均插管深度(18.1±1.2)cm;平均插管時間(12.3±1.21)s,平均麻醉時間(2.1±0.13)h。感染組患者的平均插管深度、平均插管時間及平均麻醉時間均明顯高于非感染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下呼吸道感染是我國醫院院內感染好發的部位,大約占到所有院內感染的30%[3]。為了避免發生院內感染,國家出臺了許多措施來預防其發生,在管理措施上更是有所加強。現在醫院里一次性的醫療用品在使用上已經非常廣泛,抗生素在圍手術期的應用也在逐步規范,外科手術發生院內感染的患者比例也在逐年的下降。但是對于氣管插管下的全麻患者,盡管也在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和氣管導管,也在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的比例卻沒有顯著的下降。在全麻氣管插管術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中,氣管插管、術后機械通氣、手術麻醉時間長、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均是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據有關統計,接受氣管插管的患者下呼吸道的感染率比非插管的患者高6~21倍。
根據有關研究顯示,氣管壁上的纖毛會在氣管導管插入的2 h后出現倒伏甚至破碎,當氣管導管插入的時間超過6 h,氣管壁上的纖毛就會出現壞死并脫落,氣管局部的防御能力也相應的下降。臨床研究顯示,從麻醉方面的原因看氣管插管全麻后出現的下呼吸道感染9%要歸結于拔管的延遲,術后及時的拔管能夠降低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同時,全麻需要吸入麻醉,吸入麻醉又能使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質的分泌受到抑制,導致肺泡萎縮、肺的順應性下降。導管刺激氣管,黏液分泌增多,氣道內潴留較多的黏液會堵塞支氣管從而引起肺不張(主要是小葉性肺不張),容易發生肺部的感染,所以在麻醉過程中,隨時注意吸痰也能對預防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產生一定的作用。也有研究者認為,全麻氣管插管后出現下呼吸道感染與胃-咽下呼吸道的逆行感染有關,盡管對這一說法醫學界尚未完全認可,但是其強調的胃食管反流逆行的途徑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觀點有一定的依據。在臨床上,老年人和病情危重的患者比較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現象,這與此兩類患者食管下端的括約肌力學上存在缺陷有關。術后與其他部位的感染相比,此兩類患者術后更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另外,有學者認為保持手術時的體位呈30~40°與平臥時相比較,防止逆行感染的效果更明顯。有些患者需要行經鼻腔的器官插管全麻方法,由于鼻腔內的菌群較多,易在插管過程中帶至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有些急診患者術前由于未禁食水,需要在手術時插入鼻胃管,這樣消化道上的定植菌就定植到了呼吸道,因而就容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
[1]朱小勇,陳德芳,施建中.全麻氣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關因素探討.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3):1785.
[2]黃曉霞,袁海軍,杜光生.氣管插管全麻術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況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8):1583-1584.
[3]胡國宏.麻醉機全麻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臨床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2):892-89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66
2015-11-23]
117000 本溪市中心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