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49例臨床觀察
趙成
目的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9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兩組均予常規抗心絞痛藥物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實驗室指標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心絞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平均發作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2%)與對照組(8.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介于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中間臨床綜合征,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進一步發展可能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的重點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意義重大。本研究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4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癥狀、常規心電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TnT/TnI)檢查等確診。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62.8±4.9)歲,病程2個月~12 年。排除有嚴重出血傾向或合并凝血障礙者、嚴重肝、腎、肺功能不全者、既往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過敏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臥床休息、吸氧等支持治療,持續心電監測。并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常規抗心絞痛藥物治療,主要藥物有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ACEI)、鈣離子拮抗劑等。對照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治療,口服,300mg/次,1次/d,3 d后改為100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治療,口服,首次300mg,第2天改為75mg,1次/d。阿司匹林用法同對照組。兩組均連續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絞痛發作頻率、心絞痛平均發作持續時間、兩組治療過程中的實驗室監測指標(出凝血時間和血小板計數、血常規)、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胸悶、胸痛等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或消失,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心電圖顯示大致正常或正常為顯效;胸悶、胸痛癥狀有所緩解,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50%~80%,心電圖中的ST段恢復>50%,T波雙向或變淺為有效;臨床癥狀、心絞痛及心電圖等均無變化或病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中顯效22例,有效2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8%。對照組中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5.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心絞痛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心絞痛發作頻率為(5.8±1.2)、(5.9±1.3)次/d,治療后心絞痛發作頻率為(1.3±0.2)、(2.8±1.1)次/d;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的心絞痛平均發作持續時間為(22.8±7.2)、(23.1±7.4)min/次,治療后發作持續時間為(5.1±2.2)、(10.8±2.2)min/次。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監測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明顯降低、出凝血時間明顯延長的情況。觀察組出現3例胃腸不適,1例皮疹,1例牙齦輕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對照組出現2例胃腸不適,2例牙齦輕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有多種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礎,但其主要的病理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裂紋或表面破損,血小板在其表面粘附、激活,并釋放相關因子聚集,激活了凝血系統,導致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冠狀動脈內可能形成不完全性阻塞性血栓,最終使心肌血流灌注受損、心肌供氧急性或亞急性減少、心絞痛產生[1]。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的關鍵,因此抗血小板治療是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的基礎和重點。及時、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療可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幾率。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其可抑制環氧化酶,促進血小板內環氧化酶上的活性部位發生不可逆性乙酰化,催化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H2,從而抑制血小板強烈致聚物-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最終影響血小板的凝聚和釋放反應,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此作用為不可逆性。但阿司匹林對環氧化酶途徑以外的血小板活化途徑無抑制作用,難以全面阻斷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氯吡格雷屬噻吩吡啶類藥物,其作為一種新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劑被逐漸應用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治療。其可選擇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結合,避免二磷酸腺苷(ADP)介導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復合物活化,從而起到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內血栓形成的效果[2]。氯吡格雷對血小板ADP受體的作用也是不可逆的。
本研究顯示,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氫氯吡格雷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比單用阿司匹林治療有明顯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馬方.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吉林醫學,2015,36(6):1088.
[2]李素姣,姚金坊.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河南醫學研究,2014,23(4):22-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04
2015-11-12]
741000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