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薈薔
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宮外孕的療效分析
于薈薔
目的探討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合治療宮外孕的臨床療效。方法38例宮外孕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9例。觀察組采用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合治療,對照組單純使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將兩組療效及治療前后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及盆腔包塊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治愈率為94.7%(18/1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2%(12/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 HCG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包塊消失、腹痛消失與陰道流血停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合用于宮外孕的治療中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HCG水平,極大地縮短患者腹痛及包塊消失時間,可于臨床中推廣應用。
宮外孕;甲氨蝶呤;米非司酮
宮外孕又稱異位妊娠,是指女性在受孕后受精卵著床于子宮體外并開始發育,其中輸卵管妊娠為最常見的一種[1]。宮外孕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腹痛或下腹下墜,病情急且兇險,若未能及時進行處理則極易造成患者腹腔大出血甚至休克,若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占妊娠死亡總數的10%。當前臨床上主要有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等藥物單獨或聯合用于對宮外孕的保守治療[2]。本研究選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38例宮外孕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合用于宮外孕的臨床治療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38例宮外孕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9例。觀察組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7.5±4.6)歲;平均停經時間(41.7±13.6)d;平均附件區包塊直徑(4.1±1.4)cm;宮外孕>2次者4例;帶節育環患者2例。對照組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7.8±4.5)歲,平均停經時間(42.3±12.9)d,平均附件區包塊直徑(4.1±1.8)cm,宮外孕>2次者6例,帶節育環患者1例。兩組患者年齡、宮外孕次數、停經時間以及附件區包塊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單純使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于服藥前2 h空腹,第1天150mg單次頓服,第2、3天2次/d,每12小時1次,75mg/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甲氨蝶呤進行治療。1次/d,50mg/次行肌內注射。并于7 d后對其 HCG進行檢查,若較治療前值下降≥15%,則采用相同計量再治療1周。在治療期間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陰道流血與腹痛情況進行觀察,每3天復查血HCG直至下降到正常范圍。每7天進行尿妊娠試驗復查1次,使用B超對其盆腔內積液及包塊大小情況進行測量。在治療期間患者應盡量減少活動、禁止性生活并保持大便通暢。
1.3 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患者血 HCG下降到正常范圍、B超結果顯示其附件區包塊消失或有明顯縮小、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失敗:血HCG呈持續上升、腹痛反復或附件區包塊明顯增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愈率對比 觀察組治愈率為94.7%(18/1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2%(12/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 HCG為(1342.4±213.9)IU/m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79.7±275.6)IU/m;觀察組的包塊消失、腹痛消失與陰道流血停止時間分別為(13.5±3.1)、(8.7±2.4)、(11.8±4.1)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4.7±6.8)、(15.5±4.6)、(22.7±5.7)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常輸卵管畸形或發育不良、輸卵管結扎后再通、人工受孕以及宮腔內有節育環的女性極易發生宮外孕。HCG是由胎盤滋養層細胞所分泌的特異性性激素,相關研究證實[3],若受精卵發育正常其 HCG分泌量極高,并且血中的 HCG含量每天均會以極快的速度增加,每2天上升量>66%,即可確診為宮內妊娠,若每2天上升量<66%則極有可能為宮內發育不良或者宮外孕,因而血 HCG含量為宮外孕的一項主要檢查指標。
甲氨蝶呤屬嘧啶類抗葉酸藥物,可對細胞核酸合成產生抑制作用,進而對細胞的生長與增殖加以抑制,胎盤滋養層的細胞對該藥物極為敏感,患者在服藥后其胎盤滋養層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從而促使胚胎絨毛組織進行變性、壞死并脫落,使胚胎死亡。米非司酮可對孕酮活性進行抑制,對凋亡基因進行調節,使得滋養細胞、蛻膜間質及腺上皮細胞凋亡,從而使胚胎死亡。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愈率為94.7%(18/1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2%(12/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 HCG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包塊消失、腹痛消失與陰道流血停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甲氨蝶呤與米非司酮聯合用于宮外孕的治療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HCG水平,極大地縮短患者腹痛及包塊消失時間,可于臨床中推廣應用。
[1]劉小英,鄒秋.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與單純甲氨蝶呤治療宮外孕的臨床療效分析.當代醫學,2012,18(5):143-144.
[2]柏蓮芬,張寶換,孫麗梅,等.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療宮外孕的觀察療效.中外婦兒健康(學術版),2011,19(6): 208.
[3]覃肖麗,劉杰.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不同血β-HCG濃度宮外孕的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12,9(4):63-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07
2015-11-02]
122100 遼寧省北票市中心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