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秀萍
呼吸衰竭的臨床診斷與治療
包秀萍
目的總結呼吸衰竭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68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68例患者經診斷及對癥治療后,有66例病情控制良好,搶救成功率達97.06%,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為2.94%。結論臨床診斷呼吸衰竭應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并結合肺功能檢查、動脈血氣分析等手段以確診,治療時根據診斷結果進行對癥處理,可獲得理想療效。
呼吸衰竭;診斷;治療
呼吸衰竭是臨床常見綜合征之一,是指受多種致病因素影響導致機體氧供不足或二氧化碳等代謝產物難以及時排除所造成的病理狀態(tài),可導致酸堿失衡,并引起代謝平衡紊亂,其診斷、治療及療效評估是臨床醫(yī)生須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1]。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呼吸衰竭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研究證實,阻塞性肺疾病、胸廓疾病、呼吸肌麻痹等影響肺正常通氣或換氣的疾病均為引發(fā)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2]。本文以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該病的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08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52.9±12.5)歲;其中急性呼吸衰竭28例,慢性呼吸衰竭40例。
1.2 診斷方法 本組患者主要有呼吸不暢、血壓升高、面色發(fā)紺、脈搏加快等臨床表現,在觀察其臨床癥狀基礎上行動脈血氣監(jiān)測、胸部X線及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有29例患者二氧化碳分壓(PaCO2)未見升高,氧分壓(PaO2)<60mm Hg (1mm Hg=0.133 kPa),動脈血氣監(jiān)測結果證實其為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另39例患者PaO2<60mm Hg,PaCO2>50mm Hg,證實其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患者肺通氣、肺換氣等功能均反應良好。
1.3 治療方法 對68例患者均實施輸氧治療,及時糾正其缺氧狀態(tài),其中行面罩給氧治療33例,行鼻導管吸氧治療21例,另外14例患者接受機械通氣輔助治療。對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據其病因實施針對性治療,其中因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給予抗感染治療,口服阿奇霉素片,0.5 g/d,連續(xù)給藥10 d;對因外傷所致氣胸或胸腔積液患者行手術治療,通過抽吸積液使其呼吸保持通暢。對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聯用喹諾酮類藥物與美洛西林給予抗感染治療,實施霧化吸入治療(3~5mg的0.5%沙丁胺醇溶液)以保持呼吸通暢,在給予氧療的同時實施營養(yǎng)支持治療,尤其是注重補充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68例患者經診斷及對癥治療后,有66例病情控制良好,呼吸衰竭明顯好轉,血氣分析顯示其pH值顯著上升,意識恢復,狀態(tài)明顯改善,PaO2升高,PaCO2則明顯降低,心率及呼吸頻率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減慢,搶救成功率達97.06%,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為2.94%。
呼吸衰竭是呼吸內科常見危重癥之一,其發(fā)病原因較復雜,主要有氣道阻塞性疾病、胸廓病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傳導系統(tǒng)病變、肺組織病變等,而肺通氣功能下降、肺內分流及彌散功能降低是其主要致病機理。患者通常有呼吸困難、心率及呼吸頻率加快等臨床表現,甚至可出現端坐呼吸、發(fā)紺等現象[3]。早期發(fā)病時患者主要有情緒煩躁、頭痛、精神及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等表現,隨著病情發(fā)展二氧化碳潴留逐步加重,可有昏睡、嗜睡、表情淡漠、心率加快和血壓上升等表現,發(fā)展至嚴重缺氧時極易引發(fā)心律失常,導致其血壓下降[4]。此外,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嚴重呼吸衰竭時可損害肝腎功能,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或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后果,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工作及勞動能力喪失,直至危及其生命[5]。因此,探討和總結呼吸衰竭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證實[6],及時準確的診斷可為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搶救贏得寶貴時間,進而提高其搶救成功率。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并結合其病史、相關檢查對呼吸衰竭作出診斷,其中動脈血氣分析是臨床診斷該病的重要手段,可為明確分型和制訂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呼吸衰竭可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分為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也可根據其病變情況分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為常見),在準確診斷并鑒別疾病類型、病情發(fā)展情況之后即可給予對癥治療,這對于提高該病的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可通過診斷明確其類型和病情,隨后給予針對性治療,提高搶救成功率。本次研究顯示,本組68例患者經明確診斷后給予針對性治療后的搶救成功率高達97.06%,與相關報道相符[6]。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血氣分析、肺功能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資料等現有手段迅速、準確的作出診斷,并根據疾病病因、分型采取對癥治療可有效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1]劉石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的效果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146-147.
[2]劉敘.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吉林醫(yī)學,2012,33(15):3193-3194.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4]卞淼,安蓮華,張宏濤,等.血清合肽素對呼吸衰竭患者預后評估的臨床意義.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4):414-417.
[5]Celli OBR.Respiratory muscle recruitment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eucapnic and hypercapnic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0,161(3Pt1):880-885.
[6]古力米熱·依明,努爾阿米娜·米吉提.6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診療研究.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26):136-1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19
2015-11-17]
116000 大連市沙河口區(q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