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駐村不久,在調研走訪中,全村地理位置最為偏遠的大黑溝村民組引起了我的關注。
大黑溝村民組位于安子溝村村部的西南方向,在群山環繞的山谷中散居著200多戶村民。從村部到大黑溝有6公里的路程,先是一段依山開辟的石子路,上坡下梁,跌宕起伏。另一段路在山谷內,相對平坦,但開車也是坑坑洼洼,極其顛簸。雨后這里會天然地形成一條河道,沒有橋,水大的時候人根本無法通過。溝里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轎車和大點的車輛則難以通行。
村民組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條件好些的舉家搬遷,再也不愿意回來,剩下老弱病殘幼堅守家園。綿延起伏的大山不僅讓村莊與外界隔絕,也讓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近年來,大黑溝村民組沒有蓋新房的,家里的房子再破,也不愿意維修,一是運料困難,二是沒有過好日子的那種精氣神。
在10月16日的走訪中,大黑溝村民組的一所小學再次震撼了我:全校只有六名學生、一位老師。三個學生是一年級的,三個學生是二年級的,六名學生集中在一個教室里,老師要在一堂課上分別給兩個年級的學生講課。教室里,六套桌椅已經“傷痕累累”,兩張舊黑板用木棍支起來,沒有教具和課外學習資料。
說起這所學校,一直關注《共產黨員》雜志的讀者都會知道,2003年,《共產黨員》雜志以《眼前有座山》為題做了一期特別策劃,深入報道了大黑溝村民組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本刊報道后,民營企業家關萍出資援建了這所小學,命名為“功勛一校”,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難題。2012年,為優化教育資源,鄉里撤并了部分村小學。功勛一校被合并到王寶營子鄉中心小學。
在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大黑溝村民組部分困難家庭學生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太小無法住校,家庭條件好些的,家長就到鄉里租房子陪讀,條件不允許陪讀的,就只能走讀。路況差,校車沒辦法開進大黑溝組,家長只能雇私人的農用三輪車,基于安全考慮,三輪車也被相關部門叫停。無法住校,又缺乏安全的交通工具,部分困難家庭孩子再次面臨失學困境。
在多方呼吁下,經教育部門同意,作為鄉中心小學的分校,今年9月,功勛一校得以重新啟用。但是,條件有限,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設備。
為了不讓這所學校成為被社會遺忘的角落,我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布了圖片和說明,希望有人關注這所學校和孩子們。消息發布以后,好心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11月5日一大早,我與來自鐵嶺調兵山的車建興和女兒車旭踏上了愛心之旅。在我們的車上滿載著友人陳柏青為孩子們購買的籃球、足球、羽毛球拍、象棋等,還有我為孩子們購買的新華字典、書籍等物品。
下午3點,我們到達小學。依然簡陋的教室內,孩子們正在上課,或許是教室里生爐子的原因,孩子臉上都黑黑的。垃圾桶里,幾個空空的方便面袋告訴我們,他們每天的午餐就是干嚼一袋方便面。看到這些,曾當過10年老師現為調兵山市檢察院檢察官的車建興表情凝重起來。對教育有著特殊情感的車建興深知:教育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困難家庭的孩子更應得到關心與幫助。此時,一份購物清單已經在他心里羅列了出來。
11月6日一大早,氣溫驟降,天空中飄起了雪花,車建興、車旭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盧玉來和村黨支部副書記呂文元的導引下,在縣城開始了大采購。從文具店里的黑板、教具、書包、文具盒,到日用品店里的爐具、電水壺、暖壺、水杯,家具店里的桌椅、文具柜,再到商場里的棉衣、棉鞋、手套、坐墊,等等,大家頂風冒雪,轉戰縣城東西南北,雖然凍得渾身發抖,但熱情不減,心愿都是一樣的:讓孩子們早一點穿上棉衣棉鞋,讓他們在寒冷的冬天能有熱水喝……直至中午12點,價值6000余元的物品采購完畢。
大雪導致路面濕滑,從縣城到鄉里的路上就遇見了多起車禍。為安全起見,我們只能先將物品放到村部,等待天晴路況好轉,再送到學校。由于車建興與車旭還有工作在身,這個任務就交給了村“兩委”班子。
在經過了下雪、降溫、路面結冰,天晴、雪化后,11月13日下午兩點,我與村“兩委”班子部分成員將這批滿載著愛心與溫暖的物品運到了學校。穿上新衣服、新鞋,捧著一人一份的書包文具,坐在煥然一新的教室里,孩子們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笑容既有對好心人車建興、車旭、陳柏青的感激,也有對未來的憧憬。
一條崎嶇的山路,阻礙了村民前行的腳步,卻也成了好心人與孩子們愛的橋梁,希望生活在大黑溝組的人們在愛的陽光的沐浴下,看到的不再是黑暗,而是光明的未來。(作者系遼寧黨刊集團駐建昌縣王寶營子鄉安子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