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臺北的大街小巷,不時會有一棟棟充滿歷史韻味的老房子映入眼簾,時間的洗禮令其歷久彌新,許多生意興隆的店鋪棲身其間,賦予了它們新的生機。在臺北這樣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中,這些歷經風雨滄桑的建筑成為一道擁有獨特魅力的風景。
面對日漸老化的建筑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臺北市政府選擇了一條將老建筑“活化”的新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大量老舊建筑得到了具有針對性的修繕,以使其能夠配合新的社會需求。
臺北火車站周圍的一批老公寓,就是很好的范例。當年,這些公寓是以居住為主要目的建設起來的,但隨著臺北經濟的發展,車站周邊逐漸成了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按照一般思路,這些公寓很可能會被成片拆除,并改造為新的商業建筑。但是,臺北市政府另辟蹊徑,將這些公寓的低樓層進行改造,使其作為商鋪出租,而這些商鋪的租金,又成為老住戶對建筑進行維護和保養的資本。在這一區域逛街購物的游人,既享受到了商業勃興所帶來的便利,也能感受到站前街區厚重的發展歷史。
而那些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和建筑,就更不消說了。諸如迪化街、剝皮寮、大稻埕等文化傳統深厚,在臺北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街區,臺北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維護與振興政策,極好地挖掘了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被重新發掘出來的歷史價值,讓臺北人收獲了更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財富,也讓這些本已蕭條的歷史街區,重新成為行人絡繹不絕的都市熱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