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維國++王志勇++王曉風
摘要:農村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導致了農業種植方式的改變,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生產也由傳統的育秧移栽改為直播種植,結果導致水稻產量下降。為保證水稻的持續增產,以機械化解決勞動力矛盾,促使農戶改變現有種植方式,以江蘇省興化市周奮鄉為例,介紹農機應用經驗,從品種、技術、示范、服務全方位入手,逐步將水稻育苗、機插推向市場化,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同類地區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農機具;育苗;省力化
中圖分類號: S511.048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1-0156-02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項目:江蘇省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編號:2014(蘇部)水稻327]。
作者簡介:仲維國(1969—),男,江蘇興化人,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wgzhong0503@139.com。周奮鄉位于江蘇省興化市西北部,面積60 km2,耕地面積2 467 hm2,人口2.78萬。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 200 hm2,5年前稻谷產量平均8 250 kg/hm2。鄉內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轉移或從事養殖業、船運等行業,從事種植業的都以留守在家的老人為主。水稻的種植方式粗放,幾乎都是直播稻,到2009年全鄉機插稻面積僅130 hm2左右。
1機插秧推廣緩慢的主要成因分析
1.1插秧機的購置與使用情況
自2004年開始周奮鄉種田大戶張風興,當時種植水稻2 hm2,以5 200元購進東洋牌四行步進式插秧機1臺。1 d 插1.3 hm2左右,可抵30個插秧能手,可是當年的水稻產量比水直播只高300~450 kg/hm2,插秧期間,機手全天扶著插秧機跟在后面跑,勞動強度大,機插優勢并不明顯。2006年以后,仲南、仲北、三界等村的種田大戶相繼購置2.2萬元/臺的四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機,1 d能插2.7 hm2左右,服務收費1 800 元/hm2。但由于秧苗質量、缺苗斷壟等問題,大多數農戶還是不感興趣。
到2009年,西寨村仲從本、王永昌、張鳳興3個老插秧機手,每人花5.6萬元各購1臺六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每臺機每天能插3.3 hm2以上,主要在仲北村插67 hm2左右,全鄉推廣面積始終沒有突破133.3 hm2。盡管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都在宣傳機插秧的好處,但群眾響應度不高。
1.2推廣緩慢的主要因素
1.2.1秧苗質量不高人工育秧移栽都是長秧齡(30 d以上)秧苗,而我國現行推廣的插秧機只適合栽插小苗,最適秧齡在3.5~4葉(15~18 d),因此對秧苗的要求更高。初始階段育苗盤土大都使用的是旱地菜園土或稻田表層土,培肥過程也比較粗放,加至盤土厚度、蓋種深度、肥水管理等技術不到位,導致出苗不均一,插秧時出現缺苗斷壟現象,最終穗數不足,增產不明顯[1]。
1.2.2插秧機手技術不到位我國推廣的插秧機行距都是固定的30 cm,只有株距是可調節的,但多數插秧機手只具備操作手扶拖拉機或中型旋耕機的能力,對操作插秧機比較生疏,雖然也到外地參觀學習,但未能熟練掌握。田間實際栽插時不整齊,拐彎轉行時行距過大,有時為了加快速度,株距加大,多數田塊出現栽插穴數不夠,基本苗偏少,最終產量上不去。
1.2.3移栽后管理技術不到位機插小苗的田間肥水管理不同于人工育秧移栽的大苗,更有別于直播稻。多數農戶看到移栽后秧苗既小又少,加大了前期的肥料用量,同時又不愿排水露田,部分田塊由于秸稈還田,導致有毒有害物質過多,出現僵苗現象。部分農戶擱田過遲,由于機插田苗體較小,總認為苗數不夠,延遲擱田,結果導致無效分蘗過多,穗型變小,最終產量不高。
1.2.4農戶購置插秧機的積極性不高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戶購置插秧機都有一定的農機購置補貼,但農戶對購置插秧機的積極性還是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插秧機每年使用周期太短,1年只能使用 10 d左右;二是擔心插秧季節不能滿負荷工作,不知幾年才能收回成本;三是插秧機長期閑置不用,容易銹蝕損壞造成損失。
2要想大面積推廣機插秧,必須做好示范服務引導
2.1政府示范引導是推廣機插秧的引擎
針對上述問題地方政府和鄉農業服務中心成員經過認真討論,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接受,必須樹好樣板,做好示范,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結果,從中得到益處,群眾才會接受,糧食產量才能有較大幅度提升。
2010年,周奮鄉農業服務中心對公路沿線村組做了耐心細致的宣傳工作后,租用農戶1.33 hm2地作秧池,并承諾旋田、耙田、機插只收2 325元/hm2,公路沿線村組農戶才勉強同意機插。同時鄉服務中心統一提供品種、育秧、栽培技術、病蟲草防治及肥水管理技術全程跟蹤服務。當年水稻長勢喜人,豐產豐收。比種直播稻增產1 500 kg/hm2,還省去了拔除雜草稻和田間雜草的用工。農技人員的辛苦沒有白費,2011年該村村干部多次上門要求農戶實行機插秧,在4月份召開的一次60多名黨員、群眾代表會議上,邀請農業服務中心參加,一致要求全村推廣機插秧,并簽定了一次性收取3 450元/hm2作業費、機插一條龍服務協議。
2.2從種田大戶入手建立推廣機插秧的陣地
2011年圍繞興化市政府工作目標,政府把已經實行過機插秧的張風興、袁榮華、胡利紅等種田大戶組織起來,由他們現身說法,找出機插秧產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通過向他們提供育秧技術和部分育秧物資,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機插,一般單產比直播稻增加900 kg/hm2左右。到2012年所有種田大戶都實行了機插秧,70%種田大戶自購插秧機,支撐了全鄉機插秧467 hm2的面積。在普及大戶機插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種田大戶的自身宣傳,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幫助帶動周邊農戶實行機插,達到了以點帶面的示范輻射效果。
2.3培訓插秧機手是推廣機插秧的重要環節
要想推廣機插秧,有了插秧機、沒有合格的插秧機手也會阻礙機插秧的推廣進程。重要工作之一是要培養出一支插秧機手隊伍[1]。在鄉農業服務中心的示范引領下,農技與農機密切協作,精心組織,深入宣傳,在各村大戶中培訓能吃苦、肯鉆研的農戶為機手,保證每個機手每年不少于27 hm2機插面積,采取政策扶持等有效手段,提高機手效益。在此基礎上,邀請專業人員,對新機手現場培訓,手把手教授機插操作技術。開始機手只負責插秧,現在機手既育秧又插秧。各村機手在春節前,落實面積時收取1 500元/hm2定金,栽插結束再收取1 050元/hm2,這樣便于秧池早落實。機手在本村作業,人頭熟悉、農戶相信、操作方便,有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
2.4以村為單位適量配備插秧機,保證每臺插秧機的效益
由于插秧時季節緊,一般全鄉最佳插秧期10 d左右,按每臺插秧機每年作業27 hm2,保證每臺插秧機的年效益達到2萬元以上,在全鄉配備插秧機。在自愿的基礎上農戶、大戶根據人力、財力購買插秧機。2014年新增12臺六行高速插秧機,全鄉已擁有54臺插秧機,最多的一戶機手買了3臺,有效地滿足全鄉的機插需求,部分機手還實施了跨區作業,提高了插秧機的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收益。同時邀請相關農機人員對插秧機戶主進行插秧機維護保養技術培訓,確保插秧機的正常使用與使用壽命。
2.5專業化服務是機插秧推廣的重要保障
周奮鄉農業服務中心牽頭成立了興化市周奮宏迪育秧專業合作社,在交通便捷的公路邊,落實集中育供秧點,提供優質秧苗。育秧專業合作社依托水稻高產創建,統一水稻品種、育秧物資,秧苗統一調配,實行基質育秧、干籽播種、無紡布覆蓋,減少用工,降低育秧成本,同時有效避免了部分農戶自育秧出現的諸多問題[2-3]。宏迪育秧專業合作社實行市場化運作,設立2個集中育秧點,一是供部分機手;二是供預交定金農戶,按各戶所定450秧盤/hm2盤秧數量供應;三是供育秧專業合作社機插的大戶。
3要想大面積推廣機插秧,必須讓農戶明白經濟效益
3.1機插稻成本與效益
秸稈全量還田,機械作業費1 050元/hm2(中拖旋1次,小拖耙1次),種苗費1 575元/hm2 ,機插費900元/hm2,肥料費 3 240元/hm2,農藥費1 725元/hm2,灌溉費1 449元/hm2,收割費1 050元/hm2,合計總成本10 989元/hm2。實收產量9 750 kg/hm2,粳稻價3元/kg,產值29 250元/hm2,純收入18 261 元/hm2。
3.2直播稻成本與效益
種子費630元/hm2,肥料費3 474元/hm2,農藥費2 175元/hm2,機械作業費450元/hm2、灌溉費1 449元/hm2,多用工45個(主要是人工除草、拔除雜草稻等),每個工日以60元計總工費2 700元/hm2,收割費1 050元/hm2,合計總成本11 928元/hm2,實收產量8 250 kg/hm2,粳稻價3元/kg,產值24 750元/hm2,效益12 822元/hm2。
3.3機插稻與直播稻成本效益對比
從以上對不同種植方式的成本與效益對比可以看出,機插稻比直播稻成本少939元/hm2。機插稻比直播稻單產增1 500 kg/hm2,增收4 500元/hm2,合計增收達5 439元/hm2。
3.4效益分析
機插稻具有3大效益優勢:一是經濟效益顯著,首先表現在增產幅度大(一般增產1 500 kg/hm2);其次,表現在省工節本(一般節省用工45~60個/hm2),有利于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問題意義深遠。社會效益重大,特別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意義重大。三是生態效益長遠,通過大型旋耕機旋耕,減少雜草、雜草稻危害,秸稈全量還田,增加土壤通氣性和土壤有機質含量,保持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解決了“雙禁”工作難題[4]。
4今后江蘇省興化農區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的思路
通過這幾年周奮鄉推廣機插秧的努力工作,由5年前全鄉機插面積11%,逐步提高到現在的96.6%,除了分散的邊角田以外,適宜機插的已全部實現了機插秧。全鄉的高速插秧機由5年前的6臺,增至現在的38臺,連同步行式小型插秧機共已擁有54臺。高產創建的千畝方水稻單產已突破10 500 kg/hm2,全鄉的水稻總產比5年前增加1 700 t以上,農戶平均增收節支5 430元/hm2,同時又減輕秸稈全量還田等工作壓力。
為了進一步調動農戶種田的積極性和保證糧食持續增產,除了國家政策性鼓勵支持外,當地計劃在全鄉設立3個專業化合作社。一是宏迪育秧專業合作社,負責全鄉農戶的品種、育秧,向農機合作社提供合格的成品秧;二是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全鄉耕翻、旋耙、插秧、收割;三是農喜植保專業合作社,負責全鄉農田病蟲草害的統防統治。實現全鄉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真正做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小毛. 淺談水稻機械化插秧推廣發展緩慢原因及對策[J]. 南方農機,2014(4):9-10.
[2]金軍,賴清云,李偉海,等. 水稻基質育秧不同播種量對秧苗素質和產量的影響[J]. 中國稻米,2014,20(6):59-61,65.
[3]賴清云,李偉海,金軍. 水稻機械化流水線播種基質育秧技術初探[J]. 上海農業科技,2013(2):32,34.
[4]李志強. 姜堰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與探討[J]. 江蘇農機化,2014(4):14-16.孫建昌,李亞卉,王興盛,等. 寧夏雜草稻與栽培稻的生物學性狀比較[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
: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