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超銀 李趨 陳偉等
摘要:微噴帶的灌溉方式直接影響了微噴帶灌溉工程的投入和效益的發揮,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對微噴帶移動式(PI)、半固定式(SFI)和固定式(FI)等灌溉方式的使用方法和適用條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PI方式操作簡單,勞動強度大,適用于小面積微噴帶灌溉;FI方式管網成本高,但便于管理,適用于大面積節水灌溉工程;SFI方式系統投入和勞動強度介于PI方式和FI方式之間,適用于中等面積地塊的灌溉。PI和SFI通過增大單條微噴帶的灌溉面積,降低了微噴帶平均投入,而FI主要通過增加微噴帶使用年限降低設備投入。
關鍵詞:灌溉方式;節水灌溉;經濟性;運行管理;微噴帶
中圖分類號: S275.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1-0507-03
收稿日期:2014-11-06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編號:2014BAD12B04)。
作者簡介:竇超銀(1982—),男,江蘇如皋人,博士,工程師,主要從事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研究。E-mail:chydou@163.com。微噴帶灌溉是在噴灌和滴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灌溉方式,它利用微噴帶將水均勻地噴灑在田間,灌溉流量大,灌水周期短[1],所用設施操作簡單,易于收放,節水增產效果明顯[2-3],為農戶普遍接受。近年來在節水灌溉工程中得到一定的發展,尤其在遼寧地區,一般以補充灌溉為主,且灌溉多集中在春旱易發的作物苗期。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溉設備投入高,使用率低,應用效果低于預期效果,因而在一些地區“節水增糧”行動工程中,嘗試建設使用了更為農民認可的微噴帶節水灌溉工程。但是,目前微噴帶灌溉的田間應用表明,由于缺乏田間應用方式的相關研究,實際應用時,微噴帶灌溉普遍采用滴灌灌溉的用法,只是將微噴帶代替滴灌帶作為毛管鋪設田間,這使得微噴帶灌溉平均投入較高,影響了農戶自發應用的積極性。因此,本研究在結合多年微噴帶工程應用實踐的基礎上,對微噴帶灌溉的田間灌溉方式及其適用條件開展研究,從而為微噴帶灌溉技術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1微噴帶灌溉技術
微噴帶灌溉系統由水源與取水工程部分,輸、配水管網系統和田間微噴帶3部分組成。灌溉時,灌溉水在一定的工作壓力下通過微噴帶上規則分布的出水孔噴出,對作物進行灌溉。出水孔噴出的水流在空氣阻力、水的相互撞擊力、重力和表面張力等作用下,經過細流、碎裂、分散霧化3個過程后形成水滴,降落在地面和作物上[4],形成以微噴帶為中心、微噴帶鋪設長度為長、噴灑幅寬為寬的濕潤帶[5]。
常用直徑32 mm微噴帶流量達到8 m3/h,單側噴幅4 m,幅寬8 m,鋪設長度≤100 m,工作壓力0.15 MPa。在工程設計和應用中,單條微噴帶控制灌溉面積一般為0.067 hm2,目前市場上直徑32 mm微噴帶價格在300~350元/卷(100 m),即當和滴灌采用相同的管網布置和使用方式時,微噴帶灌溉的田間毛管平均投入高出滴灌帶1倍。
2微噴帶灌溉方式
田間毛管的投入是直接影響農戶選擇灌溉方式的主要原因,在微噴帶灌溉系統中,田間毛管即微噴帶。工程實踐表明,通過移動使用微噴帶增加單條微噴帶灌溉面積和通過固定微噴帶增加使用年限是降低微噴帶使用成本的有效措施。為此,在微噴帶使用過程中,根據系統管路和微噴帶的可移動性形成了移動式、半固定式和固定式3種微噴帶灌溉方式。
2.1微噴帶移動式灌溉
微噴帶移動式灌溉(PI)系統主要由水源、機泵、軟管、控制閥門和微噴帶構成。除水源外,管道及分水設備都可移動,機泵有的固定,有的也可移動;在緊急抗旱時,可將移動水車作為移動水源。PI連接方式如圖1所示,軟管和控制閥門作為一個整體使用,灌溉時通過微噴帶快接直接與微噴帶相連,打開閥門,啟動機泵即可進行灌溉,灌溉完畢后,關閉機泵,拆卸快接,將控制閥門與下一條微噴帶連接,重復灌溉過程,第二條微噴帶灌溉時,移動第一條微噴帶放置下一處。PI一般以單條微噴帶為灌溉單元,進行單獨灌溉,田間配置2條或2條以上微噴帶;在應用過程中,為了減少機泵的頻繁啟閉,部分用戶對軟管進行改進,在軟管上通過三通分出2個帶有一段軟管的控制閥門,同時連接2條微噴帶,當1條微噴帶灌溉結束時,打開另一個閥門,關閉第一個閥門。
PI方式簡便易行,由于1次1條微噴帶灌溉,微噴帶使用量少;流量約8 m3/h,一般選用直徑50 mm軟管作為輸水管即可,也有農戶用消防軟帶,設備投資低;但是由于灌溉單元面積小,運行時管件拆卸安裝工作量大,在移動輸水軟管和使用過的微噴帶時需要較大的勞動強度;另外,設備經過反復移動和安拆易破損,使用壽命縮短,因此,PI主要適用于近水源小面積地塊的灌溉,尤其適用于一家一戶土地分散經營模式下以家庭為單元的灌溉;而PI系統的靈活性和實用性也可將微噴帶灌溉在緊急抗旱進行應用。
2.2微噴帶半固定式灌溉
微噴帶半固定式灌溉(SFI)系統主要由水源、機泵、地埋管網、出水裝置、軟管、控制閥門和微噴帶等構成,即管道系統一部分固定,另一部分移動。SFI連接如圖2所示,由軟管一端連接出水栓,另一端固定1個控制球閥,灌溉時操作步驟和PI基本相同。在應用過程中,為了減少機泵的頻繁啟閉,使操作更為便捷,同時增大一次灌溉面積,減少輪灌組數,則充分利用田間出水裝置,多條微噴帶同時灌溉。出水栓兩側均通過軟管和微噴帶連接,2條微噴帶同時灌溉;在另一出水栓上以同樣方式連接2條微噴帶,一組灌溉結束開始另一組灌溉,關閉并移動第一組微噴帶做好新輪灌組的準備工作。如果單井控制面積較大,可不同分干管上的多個出水栓同時工作。
考慮到系統的經濟性和水力性能[6-7],軟管多用直徑50 mm 軟管,長度應≤32 m,地下分干管采用直徑63 mm PE管,長度≤36 m,即出水栓控制距離最大可達到64 m,控制面積約1.1 hm2;當1個出水栓上只有1條微噴帶工作時,分干管長度可增加,但輪灌實施時微噴帶較為分散,田間行走距離增加,反而增加了工作強度,故不推薦。
SFI方式較PI方式減少了軟管的移動長度,且軟管在一
條直線上移動,大幅降低了勞動強度和設備的磨損;SFI方式的另一個特點是可實現多條微噴帶同時灌溉,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大了系統灌溉面積。但是SFI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勞動強度和設備磨損的問題,因此,SFI主要適用于離水源有一定距離,或面積中等的地塊。
2.3微噴帶固定式灌溉
微噴帶固定式灌溉(FI)系統主要由水源、機泵、地埋管網、出水裝置、地表支管、控制閥門和微噴帶等構成,即管道系統固定,灌溉完畢后微噴帶不進行移動。FI連接如圖3所示,與SFI連接相比,FI出水栓后連接PE管,微噴帶直接與PE支管相連,控制閥門安裝在支管上,將不在同一分干管上的支管灌溉單元編組進行灌溉;灌溉時,打開閥門,啟動機泵,灌溉單元連接的微噴帶同時工作,灌溉結束時,先打開下一組閥門再關閉當前單元閥門;微噴帶安裝后在生育期結束時拆卸收回保存。
FI模式下,灌溉單元控制面積大小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除地區水源條件外,主要考慮運行管理的難易程度和系統的經濟性。灌溉單元面積較大時,系統便于灌溉管理,但管網投入高;當灌溉單元面積較小時,管網投入低,但田間工作量大。管網管徑選擇及控制面積確定可參考表1,如在遼寧省建平縣八家農場微噴帶灌溉項目區,水泵流量50 m3/h,灌溉面積約14.7 hm2,田間地埋干管選用直徑110 mm PVC管,設6條地埋直徑90 mm PVC分干管,每個分干管上安裝3個雙向出水口,每個出水口接2個灌溉單元,即單出水栓控制4個灌溉單元(圖3),地表支管灌溉單元選用直徑63 mm PE管,同時3條微噴帶工作,灌溉面積0.2 hm2;灌溉時,同時開啟不在同一分干管的2個支管灌溉單元,每個灌溉單元灌溉流量約24 m3/h。單井控制面積內共72個控制閥,每隔3 h由井管員田間啟閉閥門1次,勞動強度適中,灌溉方式得到當地群眾認可。
FI方式田間微噴帶使用量大,灌溉單元面積大,工程一次性投資也較大,但系統運行管理方便,省工效益明顯;微噴帶在田間無移動磨損,使用壽命長,如在遼寧省彰武縣阿爾鄉微噴帶灌溉工程中,微噴帶已使用4年,仍能夠正常使用,與普通滴灌灌溉相比,微噴帶平均成本僅為滴灌帶一半,且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其經濟性將更為明顯,因此,FI適用于大面積且有一定管理條件的節水灌溉工程。
3討論和結論
微噴帶的3種灌溉應用方式中,PI和SFI通過移動微噴帶增大灌溉面積以減少平均微噴帶的投入,在微噴帶使用當年即可見效,1次灌溉中如果1條微噴帶移動使用10次,其投入約為30~35元/hm2,僅為滴灌帶的20%左右,雖然田間移動軟管和微噴帶勞動強度大,但其低廉的投入,以及補充灌溉條件下,作物生育期內較少的灌溉次數,使移動灌溉較為普遍。在遼寧地區,PI常見于種植面積小于1.3 hm2的用戶,SFI常見于承包或流轉一部分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的大戶,如種植紅干椒、韭菜、花生等,面積一般在1.3~4.0 hm2之間。
FI方式通過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平均投入,根據目前市場價格,微噴帶使用2年即可和滴灌帶投入持平,而一般微噴帶使用壽命都較長,即使是田間移動灌溉,也可達到3~4年,尤其是在實際工程應用中,農戶在需要灌溉時才安裝微噴帶,灌溉完畢后,有些農戶卷收保存,有效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與PI和SFI相比,FI最大的優勢在于運行管理方便,在建平縣八家農場項目區,結合自動化建設項目實現了遠程自動控制灌溉,更體現了FI方式的優勢,這也是今后農業節水灌溉的發展趨勢。
因此,本研究在結合現有工程基礎上,通過對微噴帶灌溉的田間應用形式開展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增大灌溉面積和延長使用年限是降低微噴帶使用成本的主要途徑,移動式和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是增大微噴帶灌溉面積的主要灌溉方式,固定式微噴帶灌溉通過長期使用提高系統的經濟性;(2)移動式微噴帶灌溉操作簡單,但勞動強度大,適用于小面積灌溉;(3)半固定式微噴帶灌溉系統操作性和經濟性介于移動式和固定式之間,適宜中等面積地塊灌溉;(4)固定式微噴帶灌溉便于運行管理,適用于大面積節水灌溉工程,有利于工程的長效發揮。
參考文獻:
[1]竇超銀,于國豐,王海兵. 壓片式微噴帶水力特性試驗研究[J]. 節水灌溉,2012(5):29-32.
[2]滿建國,王東,于振文,等. 不同帶長微噴帶灌溉對土壤水分布與冬小麥耗水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13,24(8):2186-2196.
[3]王海兵,竇超銀,于秀琴. 壓片式微噴帶在遼西干旱區甘草種植中的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10703-10706.
[4]孟維忠,竇超銀,張丹,等. 遼寧西部地區干旱特征與節水灌溉技術應用[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71.
[5]張芳,李永鑫,和剛,等. 大田作物微噴帶灌溉綜合效益分析[J]. 人民黃河,2011(5):76-77.
[6]水利部農村水利司. 微灌工程技術[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2:103.
[7]夏桂敏,韓建平,遲道才. 現代灌溉技術[M].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