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強 蘭慶高 于麗紅等
摘要:運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采用遼寧沿海經濟帶201戶農戶的微觀數據,計量分析了影響農戶流轉土地的因素。結果表明,土地轉出對土地轉入的影響顯著,且二者相關關系比較明顯;農戶外出就業中的是否外出就業、年打工時間、打工地點和家庭經濟結構中的家庭農業生產主營項目、農業收入比重對農戶土地流出分別在1%、10%、10%、10%、10%的統計水平上有顯著影響,而外出就業對農戶土地流入影響不顯著,但家庭經濟結構中的農業收入比重對其在1%統計水平上有顯著影響;家庭承包農地數量、是否擁有農機對土地轉出和轉入的影響均顯著,而家庭勞動力數量僅對土地轉入影響顯著。研究提出了促進土地流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出就業;家庭經濟結構;土地流轉;遼寧沿海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 F321.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1-0555-04
收稿日期:2015-03-0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編號:7120314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編號:14YJA790017)。
作者簡介:寧國強(1980—),男,遼寧撫順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從事農村財政金融、土地流轉方向的研究。E-mail:28236460@qq.com。
通信作者:蘭慶高,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村財政金融。E-mail:522102275@qq.com。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更多農村勞動力開始向非農產業轉移,外出就業農戶流轉出土地將成為必然的選擇,而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規范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國務院于2014年11月20日出臺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在提出土地流轉基本原則的同時,對土地怎樣流轉也作出了明確規定。遼寧沿海經濟帶自2009年7月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各城市都在進行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加旺盛。作為勞動力主要供給主體——農戶外出打工后,對土地流轉是否有影響,家庭經濟結構等其他因素是否也會影響土地流轉呢?
眾多學者對土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的相關問題研究較多[1-2],李啟宇等近年對流轉行為的影響因素也開展了實證研究。郭嘉等構建了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分析出現有耕地情況、土地流轉方式與經濟狀況對農村土地流轉程度存在顯著性影響[3];許恒周等運用 Logistic 模型對農民職業分化、養老保障與農村土地流轉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4];曹躍群等將農戶經濟行為中的保障性行為、投資行為、就業行為和產業選擇行為引入土地流轉的實證研究領域[5];江淑斌等分別利用probit計量模型和因子分析、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分別分析了發達地區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流轉的顯著影響因素[6-7]。前人研究一是將土地轉入轉出行為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二是對2種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分別進行估計,忽略了2種行為的內在聯系,導致估計結果存在偏差,因為農戶在現實中作出這2個決策時可能受很多相同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借助計量模型利用微觀調查數據分析土地轉出和轉入行為的顯著影響因素,特別是外出就業和家庭經濟結構各變量對土地轉出和轉入行為的影響,并對2種行為的內在聯系進行檢驗,以期獲得創新性結論,豐富相關領域研究。
1理論分析與計量模型
1.1理論分析
基于農戶行為分析理論,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從農戶外出就業和家庭經濟結構等方面分析農戶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
1.1.1外出就業外出就業情況對農戶參與土地流轉有重要的影響。外出打工農戶將土地流出的概率遠遠大于未外出打工農戶,未外出打工農戶流入土地的可能性也大于外出打工的農戶。
外出打工對土地流轉的最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戶外出年就業時間與從事農業生產投入時間的關系上,二者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一般來說,若農戶外出就業則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會減少,外出年就業時間越長,則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就越少,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農戶流入土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農戶打工地點與家鄉距離對土地流轉也有影響。因為距離遠近對農戶返鄉的便利程度有反向影響,而便利程度又與返鄉務農的機會成本密切相關,農戶會衡量返鄉務農的凈收益與流轉出土地的凈收益大小來決定返鄉與否。具體來說,農戶打工地點與家鄉距離越大,返鄉越不便利,返鄉的機會成本越大,則返鄉務農的凈收益越小,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的概率越大,反之,則流入土地的概率越大。
1.1.2家庭經濟結構農戶土地流轉方向還受到家庭經濟結構的影響。家庭農業生產的主營項目對土地數量的需求是不同的,主營糧食生產的農戶對土地數量需求大,則流入土地的概率大;相比之下,主營果樹種植和大棚生產等的農戶對土地數量需求稍小,則流入土地的概率較經營糧食生產的農戶要小;而主營畜禽養殖和商業經營的農戶對土地的需求更小,則流入土地的概率非常小,流出土地的概率卻非常大。
農業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對農戶流轉土地有更直接的影響。在家庭的經濟結構中,農業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越小,說明農業生產對家庭收入的重要性越小,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農業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比重越大,則農戶流入土地的可能性將增加,因為這樣的農戶更期望通過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來增加家庭的收入。
1.1.3其他因素除上述2個方面的影響外,農戶自身特征、家庭資源稟賦情況和養老保障等因素也會影響土地流轉行為。
農戶自身特征中主要考慮農戶的年齡和教育程度,一般來說,年輕的農戶和受教育年限多的農戶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其他農戶要強,且他們的“惜土”觀念弱,他們將土地進行流轉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無論是在土地的轉出還是轉入方面,他們都應該是土地流轉的中堅力量。
家庭資源稟賦對農戶參與土地流轉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資源稟賦對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難易程度和收益上。家庭擁有勞動力數量多少將直接決定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家庭所擁有的勞動力數量越多,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活動越容易,這樣農戶更愿意轉入更多的土地以獲取更大的收益。農戶為了實現規模經濟就要擴大經營規模,但基于每戶農戶所擁有的農地數量不同,則實現規模經濟的難易程度也不同,農戶家庭擁有的農地數量越大,則實現規模經濟越容易,反之則越難。農機作為現代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資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速度和效率,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容易。因此,擁有農機的農戶必然愿意轉入土地,而未擁有農機的農戶轉出土地的概率必然增加。
土地在農民心中具有重要養老保障的功能,但社會養老方式是對土地養老的一種補充和替代,參加了社保的農戶對土地保障功能的依賴會降低,這樣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的可能性要大,而未參保農戶轉出土地的可能性較小。
1.2計量模型
農戶土地流轉行為是由土地轉出和轉入2個方面內容決定,轉出和轉入2個行為受諸多相同因素的影響,二者的隨機擾動項很可能相關,本研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8]分析農戶土地流轉的影響因素。模型中的2個被解釋變量均為0-1分布變量且假定方程組的隨機擾動項之間存在相關性,采用極大似然法同時估計2個方程取得結果。
本研究用y1和y2表示農戶土地轉出和轉入行為,其中y1=1表示農戶轉出土地,y1=0表示農戶未轉出土地。y2=1表示農戶轉入土地,y2=0表示農戶未轉入土地。y1*表示不可觀測的土地轉出“潛變量”,y1*>0可以理解為農戶轉出土地的凈收益大于零,農戶選擇轉出土地,即y1=1;相反,y1*≤0可以理解為農戶轉出土地的凈收益小于等于零,農戶選擇不轉出土地,即y1=0。y2*表示不可觀測的土地轉入“潛變量”,y2*>0可以理解為農戶轉入土地的凈收益大于零,農戶選擇轉入土地,即y2=1;相反,y2*≤0可以理解為農戶轉入土地的凈收益小于等于零,農戶選擇不轉入土地,即y2=0。模型設定如下:
2數據來源與樣本統計描述
2.1數據來源
數據是2014年7—10月渤海大學管理學院學生在遼寧省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城市的25個區縣入戶調查取得。調查在上述6個城市的25個區縣按照一定比例分配調查數量,在每個區縣隨機抽取5~10個行政村,每村隨機抽取1~2戶農戶作為調查對象,采取調查人員入戶訪談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所獲得數據以農戶2013年的實際情況為準,包括土地流轉、戶主特征、外出就業情況、家庭經濟結構等信息。調查共收回問卷215份,其中有效問卷201份,問卷有效率為93.49%。
2.2樣本變量選擇與統計描述
被解釋變量選擇主要依據是否發生土地流轉行為及流轉方向。首先確定農戶是否發生了流轉行為,在發生流轉行為的基礎上,再考查是轉出土地還是轉入土地。調查結果,在201戶農戶中,有53戶發生了流轉行為,占26.37%;其中29戶農戶轉出土地,占14.43%,28戶農戶轉入土地,占1393%,有4戶農戶同時發生了轉出和轉入土地的行為(表1)。轉出方程的被解釋變量按如下原則設置,若農戶發生了轉出土地行為時,取值為1,反之取值為0;轉入方程的被解釋變量也依此原則設置。
3估計結果
使用統計軟件Stata12.0對Bivariate Probit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表3。回歸結果中逆米爾斯比率(athrho)系數為 0.628 310 2,且估計系數在5%的水平上是顯著的,表明土地轉出方程對土地轉入方程的影響是顯著的,土地轉出和轉入的相關系數(rho)為 0.756 96,二者的相關關系是比較明顯的。
農戶自身特征中的戶主年齡和教育年限在土地轉出方程和轉入方程中都不顯著,說明戶主的年齡和教育年限對土地流轉沒有顯著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轉作為新出現的現象,各年齡段和受教育程度的農戶對它們的認識是趨同的,而農戶做出土地流出或流入行為更多地考慮家庭的其他因素,因而與年齡和教育程度關系不大。
且系數都為正,說明這3個因素對轉入土地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是否參加農保變量在土地轉出方程、土地轉入方程中都不顯著。主要原因是在國家出臺農保新政策的背景下,農戶參保比例很高,樣本農戶參保比例高達77.61%,所以是否參與流轉土地與參保與否的關系不明顯。
農戶外出就業情況中的外出就業與否、年打工時間、打工地點3個變量在土地轉出方程中分別在1%、10%、10%的水平上是顯著的,且系數都為正,說明外出就業對土地轉出有重要的影響;外出就業與否變量在土地轉入方程中不顯著,可能是由于部分農戶雖外出就業但就業時間彈性大,就業地點大多在省內且交通方便,在農忙時間有回村務農的便利條件,其轉入土地擴大生產的需求并未受到外出打工過多影響。
在土地轉出方程中,家庭農業生產主營項目、農業收入比重都在10%的水平上是顯著的,系數一正一負,說明開展對土地需求少的農業生產項目的家庭更多的流轉出了土地,同時農業收入比重大的家庭更少的流轉出土地;在土地轉入方程中,農業收入比重在1%的統計水平上是顯著的,系數為正,說明農業收入比重大的家庭更希望流入土地擴大農業生產來增加家庭收入,但家庭農業生產主營項目不顯著,也許是流入土地的家庭樣本中以糧食生產為主營項目的家庭比重過大,高達61%,是目前流入土地用途的客觀現狀。
4結論與建議
研究主要目標是運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使用微觀樣本數據來分析外出就業和家庭經濟結構對土地流轉的影響。結果表明,土地轉出對土地轉入的影響顯著,且二者相關關系比較明顯;是否外出就業、年打工時間、打工地點、家庭農業生產主營項目對農戶土地流出的影響是正向的,而家庭承包農地數量、是否擁有農機、農業收入比重對農戶土地流出的影響是負向的,且分別在1%、10%、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家庭勞動力數量、家庭承包農地數量、是否擁有農機、農業收入比重與農戶土地轉入之間呈現正向相關關系,且分別在5%、10%、1%、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戶主年齡、戶主教育年限、家庭勞動力數量、是否參加農保對農戶土地轉出的影響均不顯著,戶主年齡、戶主教育年限、是否參加農保、外出就業與否、家庭農業生產主營項目對農戶土地轉入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表明農戶外出就業和家庭經濟結構都顯著地影響農戶土地流出,但對農戶土地流入的影響有限,只有家庭經濟結構中的農業收入比重才對土地流入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鼓勵農戶外出就業、減少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比重和開展土地需求少的農業生產項目是加速土地轉出的重要舉措;增加家庭農機數量、提高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比重也有利于增大農戶土地轉入需求。建議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外出務工的引導力度,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為農戶外出務工提供便利條件,同時鼓勵農戶開展多種經營,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減少一般農戶的非農收入比重,增大大型農機補貼力度,支持種糧大戶的規模經營,這些舉措都有利于促進土地流轉市場的健康發育。
參考文獻:
[1]李啟宇,張文秀. 城鄉統籌背景下農戶農地經營權流轉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成渝地區428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 農業技術經濟,2010(5):47-54.
[2]徐珍源,孔祥智. 轉出土地流轉期限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轉出農戶收益與風險視角[J]. 農業技術經濟,2010(7):30-40.
[3]郭嘉,呂世辰. 土地流轉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2010(6):68-70,74.
[4]許恒周,郭忠興,郭玉燕. 農民職業分化、養老保障與農村土地流轉——基于南京市372份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11(1):80-85.
[5]曹躍群,蔣為,張衛國. 農戶經濟視角下的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影響因素——基于Multiple Choice Model的調查研究[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1,34(1):83-87.
[6]江淑斌,蘇群. 經濟發達地區農戶土地流轉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684個農戶調查樣本的實證[J]. 生態經濟,2014,8(5):18-21,181.
[7]張焱,文淑惠,崔瑛.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分析[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2):65-70.
[8]Poirier D J. Partial observability in bivariate probit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0,12(2):209-217.鄧永旺,楊慶媛,樊天相,等. 我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展望 [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55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