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宏
分析內鏡下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臨床療效
胡宇宏
目的探究內鏡下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臨床療效。方法85例急性胃潰瘍患者,隨機分為甲組(42例)和乙組(43例)。甲組應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乙組應用內鏡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預后療效進行評價。結果治療后,甲組總有效率66.7%,乙組總有效率為88.4%,乙組總有效率優于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9%,乙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乙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胃潰瘍出血患者應用內鏡進行治療,對患者自身無明顯影響,優勢顯著,不良反應少,其發展前景比較可觀。
內鏡;急性胃潰瘍;臨床療效
急性胃潰瘍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疾病類型,對患者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患者經常會出現黑便、嘔血等癥狀,甚至伴有周期性腹痛等情況。該病主要是由于潰瘍的基底血管受到影響,以侵蝕性為主,動脈出血量比較多,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必然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隨著臨床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形式層出不窮,內鏡檢查的優勢顯著,對患者自身無明顯影響,可以在臨床研究中應用。基于內鏡治療方式的重要性,為了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選擇本院近兩年收治的85例急性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治療,以常規藥物和內鏡方式為主,對后續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2016年本院接受治療的85例急性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42例)和乙組(43例)。甲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0.9±8.8)歲,乙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1.8±8.9)歲。所有患者都經過臨床檢查,符合研究標準,排除患有不良反應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甲組 應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以泮托拉唑為主,進行靜脈滴注治療,2次/d,40mg/次,同時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1]。
1.2.2 乙組 應用內鏡對患者進行治療,選擇GIP-H260型號的電子胃鏡對患者進行治療,首先用生理鹽水沖洗胃部之內的積血,采用背景找到發生出血的位置,如果出血位置表模糊,難以辨別,則可以繼續進行沖洗。找到出血病灶后,在周圍選擇2mm的1∶10000腎上腺素進行局部注射,注射點注射1ml。如果局部組織顏色發白、質地較韌,則進行到整個潰瘍出血停止。治療結束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2]。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胃管引流正常,出血后24 h內停止。有效:出血在治療24~72 h內停止。無效:治療72 h后出血情況沒有停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甲組中顯效24例,有效4例,無效1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6.7%;乙組中顯效33例,有效5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8.4%,乙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 治療后,甲組42例患者中出現惡心、嘔吐以及四肢無力等不良反應的患者有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乙組43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現惡心的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乙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潰瘍是當前常見的疾病類型,其并發癥就是出血,也是內科急癥之一。胃潰瘍發生出血的現象占據消化道出血的30%左右。臨床研究中如果存在少量出血的現象,則癥狀不明顯,大量出血的現象比較嚴重,患者會出現血便和嘔血的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者也會出現心率加快、頭暈等不良反應,該病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考慮到其治療的特殊性,在研究中要結合病情變化,合理給藥進行治療[4]。
傳統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止血效果不明顯,容易出現再出血的癥狀。藥物治療受限因素比較多,因此在臨床研究中需要引起重視,按照病情需要進行針對性治療。內鏡是當前治療急性胃潰瘍行之有效的方式,治療方式升級,在內鏡下可以采用電凝、激光和藥物等,其整體優勢顯著。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局部1∶10000的腎上腺激素進行止血,其止血作用明顯[5]。①首先腎上腺素有血管活性的作用,能導致黏膜下組織血管收縮。②其次出血血管周圍注射一定量的腎上腺素后,局部組織會出現腫脹的現象,壓迫血管起到止血效果。在內鏡下進行治療,能及時觀察患處,醫護人員可以借助內鏡作用,對患者病情進行診斷,降低治療風險。內鏡治療胃潰瘍出血優勢明顯,首先能查出出血點,然后采用生理鹽水及時對胃部進行清洗,避免出現刺激的現象。此外在治療階段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能保證充足的血流量。部分患者會出現胃腸反應強烈的癥狀,可以結合具體情況給予解痙劑[6]。內鏡下進行治療其整體優勢比較明顯,能在第一時間清理積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治療前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很多患者會存在心理壓力大或者焦慮感強的癥狀,因此為了緩解恐慌的心理,可以適當對患者進行教育,減少患者緊張的心理,積極配合接受治療。同時患者要掌握內鏡技術的優勢所在,了解治療成功的案例。急性胃潰瘍患者的身體免疫力比較差,因此在治療階段必須對患者各項生命指標進行檢測,清除胃內積血后,及時進行治療,避免出現病情延展的現象。刺激性反應對患者自身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醫生要及時采用定點注射方式,緩解患者痛苦,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甲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6.7%,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4%,乙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急性胃潰瘍病情比較復雜,內鏡治療方式作為首選,見效快。
綜上所述,內鏡在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中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讓醫生盡快確診,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張惠明,楊春林.內鏡下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45例臨床分析體會.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6):108.
[2]陳欽明,江毓妮,黃麗暉.內鏡下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3):69-70.
[3]阮桂珍,董正永,高峰,等.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治療胃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再出血的因素.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31(1):3409-3412.
[4]李長洲.內鏡下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臨床療效觀察.現代養生,2014(12):77.
[5]夏梅青,田素榮.內鏡下治療急性胃潰瘍出血臨床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6):812-813.
[6]周海霞.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治療胃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再出血的因素分析.醫學與社會,2015(B5):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55
2016-09-26]
116500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