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230038)牛淑平
“毛折”考釋*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230038)牛淑平
素問名詞考釋
“毛折”一詞見于《素問·玉機真藏論》,為了分析方便,首先宜疏理其上下文意的背景,所以這里將相關原文整體錄下。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
,真藏見,十月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眶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藏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于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上述原文是專題討論真藏脈問題的,四個段落一環扣一環,一氣呵成。真藏脈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是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的征象,一定見于“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之人,所以第一段“大骨枯槁……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首先介紹了真藏脈患者典型的臨床危象表現。第二段“急虛身中卒至,……真藏雖不見,猶死也”。緊接著介紹了如果突遭意外重創,雖無真藏脈現,也是死證的特殊情況。第三段“真肝脈至……皆死不治也”,則分別詳述了五藏真藏死脈的典型脈象和色診,并強調即使無臨床典型癥狀者,只要真藏脈現,皆屬死證。第四段“黃帝曰……故曰死”,則總結了為何真藏脈一現則屬死證的原理。
“毛折”一詞出現在第三段原文中,五藏真藏脈患者皆以“毛析,乃死”句式表述。郭靄春注:“毛折”之“折”有損意,見《荀子·修身》楊注。“毛折”謂陰液消亡,故毛發枯損[1]。當今的大多傳世注本及教材等皆同郭注,將“毛折”理解為字面上的“毛發枯折”。問題是,對于危重瀕死患者,毛發枯折顯然不應是臨床的典型表現和最佳診斷標準。
筆者認為,“毛折”是一個方言。“毛”,無也。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輕唇音》:“古讀‘無’如‘模’……‘無’又轉如‘毛’。《后漢書·馮衍傳》‘饑者毛食’注云:按《衍集》‘毛’字作‘無’。《漢書·功臣侯表序》‘靡有孑遺秏矣’注,孟康曰:‘秏,音毛。’師古曰:今俗語猶謂‘無’為‘秏’。大昕案:今江西、湖南方音讀‘無’如‘冒’,即‘毛’之去聲。”如“毛食”,即無食。《后漢書·馮衍傳上》:“然而諸將虜掠,逆倫絕理,殺人父子,妻人婦女,燔其室屋,略其財產,饑者毛食,寒者裸跣。”清·趙翼《陔馀叢考·毛作無字》:“天津、河間等處,土音凡‘無’字皆作‘毛’字。《佩觿集》所謂河朔人謂‘無’曰‘毛’。”
“毛折”即“無析”。扸通折。《玉篇》“扸,俗析字。”漢·楊雄《太玄經·玄摛》:“常變錯,則百事扸。”注:“四時離亂,故曰百事分扸。”扸,心母,錫部;折,章母、月部。心、章鄰紐雙聲,錫、月通轉迭韻,屬音近通假。
“無析”,謂完善,沒有損耗,沒大事(在今天江浙一帶口語中仍有殘留)。漢·班固《弈旨》:“若唐虞之朝,考功黜陟,器用有常,施設無析。”
這里“毛折,乃死”引伸義是指即使未有一些明顯臨床癥狀表現,仍屬死證。就是說,第二段文意強調的是“舍脈求癥”,而第三段文意強調的則是“舍癥求脈”,原文大意是:真藏肝脈現者,循脈如刀刃之急,或如按琴弦之急,面色青白不澤,即使無明顯臨床癥狀者,仍為死征。真藏心脈現者,循按搏動堅硬,如循薏苡子之連串,面色赤黑不澤,即使無明顯臨床癥狀者,仍為死征。真藏肺脈現者,循按浮大而虛,如用羽毛觸人膚,面色白赤不澤,即使無明顯臨床癥狀者,仍為死征。真藏腎脈現者,循按搏動時絕(止),如以手彈石,面色黑黃不澤,即使無明顯臨床癥狀者,仍為死征。真藏脾脈現者,循按無力且忽快忽慢不定,面色黃青不澤,即使無明顯臨床癥狀者,仍為死征。總之只要諸真藏脈現皆為死脈。如此語譯,上下文意貫通,也與臨床相符。
[1]郭靄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M].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123.
R221.1
A
1006-4737(2016)01-0022-02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編號:2012BAI26B00)
(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