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堃
傳統疝修補與腹腔鏡疝修補治療腹股溝疝療效對比
石家堃
目的對比傳統疝修補與腹腔鏡疝修補治療腹股溝的療效,以供臨床參考。方法120例腹股溝疝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疝修補術治療,實驗組患者給予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止疼次數、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情況等。結果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術后疼痛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修補術比較,腹腔鏡疝修補手術能夠有效降低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疼痛感,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傳統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腹股溝疝;療效
腹股溝疝是腹部常見疾病,因腹股溝區薄弱及缺損而致。此前,臨床醫學上治療腹股溝疝以傳統修補術為主,但因其不符合解剖生理特點及外科手術原則,已漸漸被創傷小的腹腔鏡疝修補術所代替[1]。本文通過選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來本院治療腹股溝疝的患者120例,分析對比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療效,來進一步證實腹腔鏡疝修補術的特點與優勢,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溝疝患者,經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2003年修訂的診斷標準[2]。排除腹部手術史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內分泌疾病患者、肝腎疾病患者及腫瘤、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52.7±4.1)歲,病程2個月~3.5年,平均病程(18.2±2.7)個月,初發48例,復發12例;斜疝50例,直疝10例。對照組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齡14~62歲,平均年齡(48.5±4.5)歲,病程2個月~2.4年,平均病程(17.6±2.4)個月,初發49例,復發11例;斜疝52例,直疝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傳統疝修補術 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后,將各組織逐層分離至腹外斜肌腱膜,注意過程中應避免損傷周圍神經。之后將提睪肌暴露并切開,將疝囊游離、切斷,至疝囊頂0.5c m處時行結扎術。同時,加強精索下方的內環,以4號絲線一次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聯合腱與腹股溝韌帶縫合至恥骨結節。最后,復位精索,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做外環切口并閉合切口。
1.2.2 實驗組行腹腔鏡疝修補術 利用腔鏡探查腹股溝疝及其周圍組織,將腹壁下血管、恥骨聯合、腹橫筋膜、精索、Cooper韌帶等組織依次進行游離,之后依照疝的類型,因地制宜,實施不同的處理措施。針對牽涉到內環者的直疝或斜疝,需采用≥10c m×6c m的網片進行加固,并使用8~12枚釘子將受損區域、Cooper韌帶中間、髂恥束依次釘合,枚上外側至聯合肌腱,最后,用可吸收線依次縫合各組織[3]。
1.3 觀察指標
1.3.1 手術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術中是否有中轉開腹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1.3.2 術后疼痛評估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止痛劑應用次數及術后疼痛持續時間。
1.3.3 并發癥情況 院后1年內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如腸粘連、血清腫、尿潴留、陰囊血腫、切口感染等及隨訪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經過手術治療后,并無中轉其他術式,病情均有所好轉,臨床癥狀均有一定改善。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35±10.50)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179.22±4.27)ml,排氣時間為(8.33±1.70)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6.20±1.74)d,術后住院時間為(10.36±1.78)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88.32±11.89)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262.81±4.58)ml,排氣時間為(12.69±0.34)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8.58±0.72)d,術后住院時間為(16.45±1.31)d。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臨床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止痛劑應用(1.3±0.1)次,對照組患者術后止痛劑應用(2.7±0.2)次。實驗組患者術后止痛劑應用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疼痛持續時間為(5.1±0.3)d,對照組患者術后疼痛時間為(8.2±0.6)d,實驗組患者術后疼痛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腸粘連7例、血清腫4例、尿潴留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16/60);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尿潴留9例、切口感染9例、腸粘連6例、皮下氣腫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8.33%(29/60)。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隨訪復發情況對比 術后對患者進行1年時間的隨訪,實驗組無復發病例,對照組復發8例,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股溝疝是臨床普外科上較為常見的多發病之一,腹股溝疝患者涉及年齡范圍廣,兒童及成年都有可能患上此病。一旦患上本病,會給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當患者發生嚴重的腹膜炎時,若未及時治療甚至有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對于成年患者來說,治療腹股溝疝唯一的方法就是進行手術治療。目前臨床常采用傳統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其手術基本原則為修補、加強腹股溝管管壁,即以高位結扎疝囊,將不同結構的解剖層依次強行縫合在一起。該手術有一定缺陷,即創傷大、牽拉痛強力大、愈合難度大、復發率高,故預后療效并不理想[4]。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解剖學、微創學在臨床上的深入應用,使得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開始步入臨床醫學。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腹腔鏡無需進入腹腔,僅在腹膜前間隙進行微創手術,無需打槍固定,故具有以下優勢:① 創傷小,術后既不影響患者手術創口的美觀度,也不易引起術后感染;② 減輕了患者術后的疼痛感;③ 手術視野成倍數放大,可以有效探查腹腔內情況,減少術中出血量;④減少了對周圍組織損傷,縮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5]。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大量臨床豐富經驗表明,腹腔鏡在治療雙側疝修補、巨大疝、復發疝、老年人疝上的優勢更為明顯,已被國外臨床醫學界所廣泛應用。本研究中,實驗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均顯著低于采用傳統疝修補術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上臨床價值更高。此外,實驗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預后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較,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手術療效更顯著,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及復發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1]王昊.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當代醫藥論叢,2015(5):288-289.
[2]王仲立.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氣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3):68-69.
[3]鄧銳,褚亮,楊功安.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160例腹股溝疝患者的療效比較.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1):1784-1786.
[4]劉振邦,劉宏杰,梁立源,等.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應用.中國實用醫藥,2010,5(36):7-8.
[5]周琳,周畢軍.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82-16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055
2016-09-02]
116033大連市中心醫院胃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