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兩種術式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療效比較
李志國
目的比較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和常規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療效。方法98例甲狀腺結節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比組,各49例。實驗組患者采用小切口手術治療,參比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參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鎮痛藥的使用率為4.08%,并發癥發生率為8.16%,隨訪6個月的復發率僅為2.04%;參比組術后鎮痛藥的使用率為20.41%,并發癥發生率為40.82%,隨訪6個月的復發率為14.29%,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切口甲狀腺結節手術具有療效確切、并發癥少以及復發率低的優點,具有很高的臨床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甲狀腺結節;小切口手術;并發癥;復發率
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以頸前腫物隨著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為主要表現,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該病的發生原因較為復雜,目前認為可能與碘元素缺乏、病毒感染以及吸煙等因素相關[1]。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結節最為有效的方式,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小切口術式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其安全、效果好等優點獲得了醫患的青睞。本文通過分組對照研究常規手術方式和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療效,現將方法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8例甲狀腺結節患者,所有患者均通過超聲以及核素掃描等方式確診為甲狀腺良性結節,均為單發。通過隨機的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參比組,各49例。實驗組男21例,女28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8.3±6.9)歲。參比組男22例,女27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9.1±7.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比組患者應用常規手術切除治療。實驗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術治療: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行全身麻醉,采取仰臥位,保持頭頸過伸體位,于患者胸骨切跡上方2c m頸部皮膚褶皺行長度為4c m的切口,逐層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切開,游離皮瓣之后縱向切開頸白線,分離甲狀腺被膜,用手指對病變部位進行探查。手術空間過小的情況下,與甲狀軟骨水平將部分胸骨甲狀肌切除隨后開展手術治療。首先將甲狀腺峽部切開,保護好患側峽部血管及神經,翻轉甲狀腺葉行甲狀腺結節切除。手術完成后放置引流管,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引流管在手術后48h內拔除。
1.3 觀察指標
1.3.1 手術治療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鎮痛藥使用率等指標。
1.3.2 并發癥發生率 了解兩組患者手術后切口粘連、頸前區疼痛、吞咽不適等并發癥情況。
1.3.3 復發率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了解復發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40.52±5.73)min、出血量為(46.35±13.63)ml、住院時間為(5.29±1.42)d、術后鎮痛藥使用率為4.08%(2/49);參比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6.85±6.49)min、出血量為(70.57±14.07)ml、住院時間為(8.09±1.66)d、術后鎮痛藥使用率為20.41% (10/49)。實驗組患者手術指標均優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發生切口粘連2例、吞咽不適2例,未見其他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8.16%;參比組患者中發生4例切口粘連、10例吞咽不適、3例頸部麻木以及3例頸前區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40.82%。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6個月,實驗組有1例復發,復發率為2.04%;參比組有7例復發,復發率為14.2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甲狀腺結節是普外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在中年女性中具有很高的發病率,而且大多數甲狀腺結節為良性,惡性結節的發生率<1%[2]。該病的發生機制當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甲狀腺退行性病變、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等因素相關。手術治療甲狀腺結節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合理的手術方式與精湛的技術則是確保療效的基礎。傳統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過程中需要大面積的游離甲狀腺組織,期間操作不當可能引發血管神經損傷或者臨近器官組織損傷,對患者術后功能造成影響。此外,由于手術切口較大,術后瘢痕較為明顯,頸前肌群被橫斷之后可能造成切口粘連以及外觀改變,不利于術后生活質量的提高。小切口手術則能夠克服傳統手術的缺點,沿著頸部皮膚褶皺形小切口分離,術后出現瘢痕組織的可能性低;手術過程中不需要對頸闊肌下皮瓣進行分離,不但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手術治療時間,還能夠預防出血[3];不切斷頸前肌肉群故不需要進行縫合,因此術后吞咽和疼痛的發生率也顯著下降。
本組研究中,對實驗組患者應用小切口手術治療,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參比組,術后鎮痛藥的使用率僅為4.08%;并發癥發生率為8.16%,隨訪6個月的復發率為2.04%;參比組患者的術后鎮痛藥的使用率為20.41%,并發癥發生率為40.82%,隨訪6個月的復發率為14.29%,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復發率低,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中推廣。
[1]陳新,古曉光.改良頸部切口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0,8(3):163-165.
[2]司若湟,楊曉軍,屈坤鵬,等.兩種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手術的對比研究.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17):68-70.
[3]喻定剛,羅斯滿.患側甲狀腺全切除+峽部切除術式治療甲狀腺單側結節的臨床價值探究.中國急救醫學,2015,35(z2):94-9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057
2016-08-24]
110500沈陽市康平縣人民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