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
復方甘草酸苷治療皮膚性病的臨床應用研究
馬旭
目的探討復方甘草酸苷治療皮膚性病的臨床療效。方法18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復方甘草酸苷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顯效率為44.57%(41/92),好轉率為35.87%(33/92),無效率為19.57%(18/92),總有效率為80.43%;對照組顯效率為23.91%(22/92),好轉率為43.48%(40/92),無效率為32.61%(30/92),總有效率為67.39%;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慢性蕁麻疹復發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起效快、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慢性蕁麻疹;復方甘草酸苷 ;臨床療效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疾病,目前對于蕁麻疹的致病機制并不明確,可能為血管通透性改變而致皮膚黏膜出現的局部水腫[1]。慢性蕁麻疹治療過程中,疾病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治療難度大,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關于慢性蕁麻疹病理機制的研究較多,其中自身免疫病理機制較為突出。劉凌等[2]研究證明,慢性蕁麻疹患者的體內存在某種功能性,此抗體能夠使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脫顆粒。淋巴細胞釋放的化學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能夠使組胺釋放活性增大,內源致敏物質更容易刺激細胞釋放組胺,當免疫過程被免除時,慢性蕁麻疹風團才會好轉[3]。本文對本院收治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復方甘草酸苷治療以探究利用復方甘草酸苷治療該疾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蕁麻疹患者18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2例。觀察組中男42例,女50例,年齡14~65歲,平均年齡(30.14±11.62)歲。對照組中男51例,女41例,年齡17~58歲,平均年齡(32.44±8.52)歲。觀察組病程1~8年,平均病程(3.45±2.41)年。對照組病程0.5~7.0年,平均病程(3.64±3.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組之前均停用其他治療慢性蕁麻疹藥物15d,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氯雷他定(上海先靈葆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10870410)10mg,1次/d,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北京秦武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058889)10ml,1次/d,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復發情況。療效評價由具有臨床經驗的皮膚科醫生進行評價,因為慢性蕁麻疹疾病較難治療,且容易發作,療效評價根據文獻[4]分為無效、好轉、顯效。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率為44.57%(41/82),好轉率為35.87%(33/82),無效率為19.57%(18/82),總有效率為80.43%;對照組顯效率為23.81%(22/82),好轉率為43.48% (40/82),無效率為32.61%(30/82),總有效率為67.39%;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慢性蕁麻疹復發率分別為13.04% (12/82)、14.13%(13/82),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慢性蕁麻疹復發率分別為36.86%(34/82)、27.17%(25/8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慢性蕁麻疹復發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蕁麻疹病因機制復雜,因其病因機制復雜,一般較難治療。另外,慢性蕁麻疹病程長短不同,所以導致此類患者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嚴重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慢性蕁麻疹發病率在不同國家都有研究,歐美國家人群患病率為0.1%~3.0%,大部分患者主要癥狀為風團[4]。大量研究表明[5],多數患者可能為由自身免疫疾病所導致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差異性較大,但是主要表現為風團、血管性水腫。風團表面光滑,周圍有紅暈,風團容易導致瘙癢。慢性蕁麻疹患者病情較重者疾病容易復發,一般夜間復發率大于白天復發率[6]。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0.2%甘草酸苷、0.1% L-半胱氨酸和2%甘氨酸,有抗變態反應、類固醇樣、免疫調節、保肝以及抗炎作用[7]。現代醫學認為蕁麻疹患者存在T細胞免疫功能紊亂現象,與免疫有關的蕁麻疹主要由Ⅰ型變態反應引起,少數由Ⅱ、Ⅲ型變態反應引起,復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質甘草甜素為主要成分,結構上與皮質類固醇激素相似,且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無明顯影響,甘草酸又可顯著抑制抗原細胞對 T細胞的過度激活作用,調節T細胞釋放細胞因子,使Th 1/Th 2保持平衡,甘草酸又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這為甘草酸治療變態反應性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據[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率為44.57%(41/92),好轉率為35.87%(33/92),無效率為19.57%(18/92),總有效率為80.43%;對照組顯效率為23.91%(22/92),好轉率為43.48% (40/92),無效率為32.61%(30/92),總有效率為67.39%;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慢性蕁麻疹復發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起效快、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葉霞.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0):7330.
[2]劉凌,楊小雪.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普魯卡因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中國臨床研究,2008,21(2):172-173.
[3]趙愛杰.IL-17、IL-23在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及意義.華中科技大學,2012.
[4]慈超,劉雯蓓,王軍,等.慢性蕁麻疹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心理干預對慢性蕁麻疹療效的影響.安徽醫藥,2010,14(7): 792-794.
[5]劉必慶,王芳.依巴斯汀、雷尼替丁聯合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皮膚病與性病,2013,35(6):348-349.
[6]劉科峰,楊莎麗,軒俊麗.阿昔洛韋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5):319-320.
[7]付丹丹,夏永華,李敏,等.復方甘草酸苷遞減療法聯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3):277-278.
[8]向建光,朱建洲,宋娜輝.復方甘草酸苷聯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9,4(7):24-25.
[9]周靜,楊勤萍,徐峰,等.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斑禿107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7):446-447.
[10]葉小茵,李希清,趙敬軍.復方甘草酸苷治療尋常性銀屑病療效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2):1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23
2016-08-23]
118002丹東市傳染病醫院皮膚性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