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尿激酶溶栓過程中出血不良反應觀察分析
宋靜
目的探討研究尿激酶在溶栓過程中出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方法2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進行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觀察出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38%;其中腦出血2例,出血時間分別為溶栓過程中18min和溶栓后41min;皮下出血1例,出血時間為溶栓后8h;消化道出血1例,出血時間為溶栓后7h。結論腦出血為尿激酶溶栓過程中最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大多發生在溶栓后的2h內,因此在臨床上使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病情的變化以及體征和神經系統癥狀的變化,尤其是在靜脈溶栓2h內,更應加大觀察力度,做好急救準備,一旦發現出血情況及時給予有效處理。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出血;不良反應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血管內科疾病,是急危重癥的一種,一旦發病急且兇險,死亡率比較高,嚴重危害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對其主要是以再灌注治療為基本策略,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靜脈溶栓,尿激酶(UK)作為常用的溶栓藥物,具有價格低廉、安全簡便等特點,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仍存在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應加大關注,及時分析和處理。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尿激酶靜脈溶栓,觀察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科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選取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7.2±6.3)歲,所有患者的梗死部位中21例在前壁及廣泛前壁,4例在下壁,1例在右室。對所有患者采取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標準[2]。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 病例的入選標準:①年齡<75歲;②收縮壓<180m mHg(1m mHg=0.133kPa);③無意識障礙;④無出血性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礙;⑤患者及其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有外傷史;②有腦出血史;③已經進行了心肺復蘇的患者;④血壓>180/110mmHg;⑤最近2周內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⑥存在嚴重的心功能不全、心瓣膜病以及AMI病史的患者;⑦存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者患者有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除心電監護和吸氧處理外,在溶栓前還需要進行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和肌鈣蛋白的檢查;溶栓具體為2次/d給藥,療程為7d,給藥主要包括:①在100ml生理鹽水中加入尿激酶100~150萬U,進行靜脈滴注30min;②腸溶阿司匹林300mg頓服;③低分子肝素鈣 5000U,每12小時1次,皮下注射。
26例患者中出現出血不良反應為4例,發生率為15.38%,其中具體的不良反應類型為:腦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其中腦出血出現時間分別為溶栓過程中18min和溶栓后的41min,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煩躁、血壓升高、頭疼、昏迷且程度不斷增加等,對其進行CT檢查確診為腦基底節區出血,采取止血、脫水等治療方法,但仍搶救無效,患者死亡;皮下出血的出血時間為溶栓后8h,為雙側肘關節橫紋;消化道出血時間為溶栓后7h,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且柏油樣便,采取奧美拉唑治療,癥狀逐漸消失。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產生的完全阻塞,血小板聚集并且激活了凝血因子,生成血栓或原有血栓脫落,從而產生心肌缺血、損傷、壞死等疾病,其產生因素包括過度勞累、情緒激動、暴飲暴食、冷熱刺激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無形中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且嚴重威脅生命安全,因此應及時開展有效的治療。經過研究發現,心肌梗死患者中的90%,其冠狀動脈內有血栓的存在,且冠狀動脈作為心肌的主要血供來源,因此主要治療心肌梗死的方法是盡早的開展冠脈溶通再灌注,可以恢復心肌血供,縮小心肌壞死的面積,改善血流動力學,從而恢復心肌功能,控制病情的發展,同時提升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
目前靜脈溶栓在臨床上是治療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3],其并不會被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取代,且早期開展可盡快的恢復冠脈血流,最大限度挽救缺血瀕死的心肌,該方法已經在臨床上普遍使用,尤其是在基層醫院更是普遍使用,其主要是對血栓進行溶解,快速的將梗死區微循環進行恢復,從而獲得心肌血流的早期灌注,進而減輕缺血的程度,且對細胞結構以及功能產生的損害也較小。臨床上靜脈溶栓的藥物主要有尿激酶、鏈激酶、阿替普酶和瑞替普酶等,其中尿激酶為代表的第一代溶栓藥物,效果比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在國內較常使用。尿激酶是從人體尿液或者腎細胞組織培養液中提取的雙鏈絲氨蛋白酶,可以將循環血液中的纖溶酶原直接轉變成為活性纖溶酶,進而產生溶栓的作用,屬于非特異性的纖溶酶原激活劑。應用尿激酶進行溶栓不僅可以激活血液循環中的纖溶酶原,而且可以深入血栓的內部,激活深藏的纖溶酶原,進而降解纖維蛋白,提高溶栓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2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的臨床病例,數量不多,但仍可以明確表明尿激酶在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療中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發生,且多以出血性不良反應較為多見,發生時間在溶栓治療的24h內,具體結果為不良反應率為15.38%,其中腦出血2例,出血時間分別為為溶栓過程中18min和溶栓后41min,皮下出血1例,出血時間為溶栓后8h,消化道出血1例,出血時間為溶栓后7h。這些結果同樣表明腦出血為最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大多發生在溶栓后的2h內,且一旦出現腦出血,病情將迅速的惡化發展,死亡率極高[4],因此在尿激酶靜脈溶栓的過程中,對溶栓后2h的患者病情進行嚴密觀察,觀察血管再通情況和神經系統[5],進而保證一旦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出血情況可做到及時處理,另外應加大冷凝蛋白質以及新鮮冰凍血漿的儲存備用,避免出現嚴重出血現象。
綜上所述,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性不良反應的發生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嚴重時威脅生命安全,因而人們需要對其高度重視。因此,在臨床上使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病情的變化以及體征和神經系統癥狀的變化,尤其是在靜脈溶栓2h內更應加大觀察力度,一旦發現出血情況應及時有效的進行處理。
[1]王少學,宋世勇.農村醫院急診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體會.中國保健營養,2012,12(6):25-26.
[2]曹國良,喬永芳,劉新兵,等.辛伐他汀早期干預對非ST 抬高型急性冠狀脈綜合征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7):478-480.
[3]馮庚.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溶栓——條件評估和患者選擇.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5):1312-1313.
[4]錢曉濤,趙臘梅,譚樹宣,等.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遼寧醫學院學報,2015,36(1):15-18.
[5]Sheng QH,Hsu CC,Li JP,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fragmented QRS and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Zhejiang Univ Sci B,2014,15(1):67-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47
2016-08-17]
476200柘城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