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殿濱 吉占全 徐化靜 馮均慶 牛紅星 石靜寶
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研究
楊殿濱 吉占全 徐化靜 馮均慶 牛紅星 石靜寶
目的探討非體外循環下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70例行冠脈搭橋術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行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觀察組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術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效果以及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可作為臨床外科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法。
冠心病;冠脈搭橋;體外循環;非體外循環
冠心病是臨床老年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類疾病,雖然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手術是目前一種比較成熟的治療方式,但是體外循環技術對患者心臟功能及身體損害較大[1]。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手術是指在心臟未停止跳動的情況下給予冠脈搭橋手術,具有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短等優點,已經成為臨床外科冠脈搭橋手術的新趨勢[2]。本文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冠脈搭橋術治療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探討對象,并對體外循環下和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旨在為需行冠脈搭橋手術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冠脈搭橋術治療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探討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中女10例,男20例,平均年齡(60.3±2.4)歲,血管病變數(2.49±0.31)個,術前危險因素包括陳舊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不穩定性心絞痛14例;觀察組中女16例,男24例,平均年齡(61.1±2.9)歲,血管病變數(2.54±0.30)個,術前危險因素包括陳舊性心肌梗死1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穩定性心絞痛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在胸骨正中處作一小切口,多數患者選取的血管移植物為大隱靜脈和左乳內動脈,少數患者選取的血管移植物為右乳內動脈和橈動脈。對照組患者在體外循環下實施冠脈搭橋手術,患者首先注射肝素(3 mg/kg),并將患者右心房下腔靜脈和主動脈提高,隨后建立體外循環,務必保持溫度在淺低溫度,體溫循環建立后,采用4:1比例對患者實施血停跳液灌注,同時在心跳停止狀態下對遠端吻合口進行吻合,待患者心跳恢復后將升主動脈和靜脈橋進行吻合。觀察組患者實施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術,患者首先給予1.0~1.5 mg/kg肝素,然后將升主動脈和靜脈橋進行吻合,隨后固定患者靶血管鄰近心肌,并使用心表固定器,暴露所有冠脈分支后,醫務人員在心表固定器協助下為患者實施心臟搭橋手術,搭橋手術一般為吻合患者左前降支和左乳內動脈進行吻合,再對角支進行搭橋,隨后對后降支和鈍緣支進行搭橋。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ICU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分別為(15.66±1.17)、(2.89±0.15)、(7.33±0.64)d,對照組分別為(22.02±2.43)、(5.80±0.59)、(17.37±1.34)d,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8.0416、-43.4209、-58.9411,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心律失常1例、二次開胸1例、術后腎功能不全2例;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心律失常3例、二次開胸2例、術后腎功能不全4例,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4/40)與對照組的30.0%(9/3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5.4083,P=0.0001<0.05)。
冠心病的發生主要是因冠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引起血管狹窄,或者脂質成分依附在冠脈內膜上,導致心臟閉塞而使供血受到影響,進而引起心肌缺氧缺血,嚴重患者出現心肌梗死,甚至發生死亡[3]。目前外科治療冠心病較為有效的方法為冠脈搭橋,其原理為在冠脈狹窄的遠端和近端間建立新的通道,讓血液能繞過閉塞或狹窄血管處,從而為心肌細胞提供營養和氧氣,進而提高心臟功能。
傳統的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術會導致患者機體內炎癥介質的釋放和生成,進而引起全身炎癥性反應,導致組織和器官發生損傷,甚至出現心律失常和心肌細胞壞死等嚴重并發癥[4]。研究報道,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術可不需在心臟停止情況下進行,手術期間可保持患者冠脈灌注壓,同時手術期間心臟血液流動分布與術前未見明顯變動,不會導致心內膜非缺血區域發生缺血,而且在手術期間可隨時對近端進行吻合[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手術的觀察組患者其術后住院時間、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優于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手術的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宋躍[1]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下行冠脈搭橋術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效果以及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可作為臨床外科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法。
[1]宋躍.30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臨床效果分析.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22(1):72-74.
[2]樸雄,李星云.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4(32):250-251.
[3]吳秀華.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搭橋術臨床分析.中外醫療,2013,32(25):76.
[4]王世杰,李斌,謝延坤.70歲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搭橋術116例臨床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818-1820.
[5]馮立鋒,殷傳軍.非體外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療效.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9):3845-38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049
2015-11-10]
455000 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