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
PFNA和DHS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研究
王學文
目的觀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和動力髖螺釘(DHS)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114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DHS組(46例)和PFNA組(68例)。DHS組采用DHS手術方法治療,PFNA組采用PFNA手術方法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1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結果PFNA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為(110±45.0)ml、(62.1±14.6)min,優于DHS組的(85.3±18.4)min、(310±95.0)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FNA手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動力髖螺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低能量損傷。由于人們壽命呈遞增趨勢,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幾率也呈上升趨勢。髖部是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好發部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平均年齡比股骨頸骨折患者高5~6歲,90%發生于65歲以上老年人,70歲以上發病率急劇增加[1]。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1年內死亡率為15%~20%,骨折臥床后引起的并發癥以及內科疾病所導致的死亡是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最大風險,而非骨折本身。手術方法主要分為髓內固定、髓外固定、髖關節置換。本研究對比分析了PFNA和DHS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114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年齡>60歲。將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DHS組(46例)和PFNA組(68例)。DHS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71.5±8.5)歲;骨折類型AO分型:A1型13例,A2型24例,A3型9例;PFNA組男39例,女29例,年齡65~84歲,平均年齡(73.2±7.8)歲;骨折類型AO分型:A1型15例,A2型34例,A3型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DHS組采用DHS手術方法治療。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顯效后,患者取仰臥位,C臂機下行骨折閉合復位,從大轉子基底部向遠端延伸至大腿部外側方直切口。逐層切開暴露并縱行分開髂脛束。從外側肌間隔提起股外側肌,并切開軟組織。在C型臂下確定導針位于股骨頸中央、頭軟骨下5~10 mm。用一個2~4孔鋼板套在螺釘上。頭端插入髖螺釘中,再擰入其余板孔螺釘,然后擰入DHS的髖螺釘帽,留置引管,逐層縫合,術畢。PFNA組采用PFNA手術方法治療。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顯效后,患者取仰臥位,患肢輕度內收,健肢外展。閉合復位后在大粗隆頂端頂點向近端縱行切開皮膚5cm,置入導針。向股骨遠端推進在正側位上證實引導針均位于髓腔中央,用空心鉆頭逐漸擴近端髓腔,組裝主釘,置入股骨。將導針打入股骨頭頸內,將副釘打入股骨頭內,鎖定刀片,擰上交鎖螺釘和尾帽。逐層縫合。術后24 h內患者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術后應用3~5周利伐沙班(1片/d)用于預防術后靜脈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術后1~2 d內在理療師的幫助下開始活動,PFNA組患者術后3~4 d經醫生指導下可以從事短期康復鍛煉,患肢部分負重,術后1~2周下床拄拐活動。DHS組患者穩定性骨折術后1~3 d患肢部分負重;不穩定性骨折術后6~8周下床患肢部分負重練習行走。所有患者術后6、12周攝X線片復查,了解轉子間骨折愈合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1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根據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評定術后的髖關節功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DHS組手術時間為(85.3±18.4)min,住院時間為(13.0± 3.5)d,髖關節功能評分為(68.4±9.4)分,術中出血量為(310.0± 95.0)ml;PFNA組手術時間為(62.1±14.6)min,住院時間為(11.8±3.2)d,髖關節功能評分為(65.4±9.1)分,術中出血量為(110.0±45.0)ml。兩組住院時間及術后1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FNA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優于DHS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癥方面,兩組患者均無鋼板斷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并發癥發生。
高齡患者由于其特殊身體條件,多合并多種內科疾病,臨床醫師應嚴格選擇治療方法[2]。當前,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焦點在于如何降低患者術后的病死率和并發癥。以往的保守治療方法因具有較高的并發癥和畸形率,現多不采用,目前臨床傾向于外科手術進行干預,高齡目前來看并不是手術的禁忌證[3],在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之后,患者完全可以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各種因保守治療帶來的并發癥。
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方法多樣。國內學者曾報道[4],應用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可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下地時間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壓瘡、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的發生。PFNA為近些年研制的新型髓內固定產品,其手術時間短、微創,螺旋刀片嵌入股骨頭內的方式利于減少松質骨的丟失,而且,螺旋刀片進入骨質會擠壓周圍的松質骨,使松質骨更加密集、扎實,而且具有良好的防旋轉作用[5]。DHS的優點:①將假體與股骨干連為一體,且有張力帶、動力加壓、靜力加壓的作用;②DHS能有效防止內翻,抗彎強度達到280 kg。但是,DHS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手術操作時間長、剝離范圍大、手術出血量大。DHS經常導致骨膜喪失,周圍軟組織損傷嚴重,血運破壞。有學者認為衡量內固定優劣的一個良好的標準是內固定應力分布情況,理想的內固定物具有使應力盡可能地均勻地分布在內固定物上的特點,而不應該是過度地集中在某一個部位。本研究認為,DHS的一枚加壓螺釘不能完全控制股骨頸的旋轉,術后易導致髖內翻,下肢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縮。若采用DHS應用于EvansⅢ、Ⅳ型的股骨轉子間骨折,鋼板、拉力螺釘上的應力增加,會導致疲勞甚至斷裂,這樣再次手術的幾率會增加。所以作者認為DHS的適應證應該為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每一種術式或者說是內固定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PFNA也一樣,但PFNA的諸多優點也是其他內固定物所不能比擬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PFNA是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轉子間骨折的“金標準”。所以,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醫生應系統評價患者身體狀況和經濟條件、骨折類型等條件,逐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最大限度降低圍手術期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研究表明,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術后1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FNA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明顯優于DHS組(P<0.05)。在并發癥方面,兩組患者均無鋼板斷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并發癥發生。
總之,PFNA應用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相對于DHS可明顯降低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創傷小,利于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張培訓,薛峰,安帥,等.股骨近端防螺旋髓內針和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顯性和隱性失血量分析.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6):891-894.
[2]李健,黃海,潘永謙,等.髓內外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研究.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2):1849-1853.
[3]仇海軍,楊建軍,劉恩奇,等.PFN和PFNA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比較.中外健康文摘,2012,13(9):246-248.
[4]孫春華,丁懿,徐耀增.PFNA和DHS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比較.實用骨科雜志,2013,19(2):168-169.
[5]張世民,祝曉忠,黃軼剛,等.外側壁危險型股骨粗隆間骨折DHS與PFNA治療的回顧性對比研究.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22):1868-187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17
2016-11-03]
118000 丹東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