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偉
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操作方法及療效觀察
潘世偉
目的探討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的操作方法,并對其療效進行觀察。方法90例實施腹股溝疝氣修補手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患者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和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各45例。術后進行治療療效的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總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89%(4/45),低于對照組的24.44%(11/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2,P<0.05)。結論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術后療效好,患者疼痛時間短,可以盡早下床活動,術后無復發,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
腹股溝疝是發病于腹股溝處腹外病的統稱,在臨床普外科患者中約占90%,該病病理表現為腹腔內部組織器官由于腹壁的缺損導致于腹股溝區域突出體表,從而形成疝[1]。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多以手術方法為主,近年來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憑借其創傷性小,手術費用低,對患者身體影響小,患者恢復快預后好,逐漸受到廣大醫護人員及患者的推崇[2],但該手術對于醫護人員的手術操作水平具有較高要求,同時術中具有諸多難點,成為該手術實施的一大局限條件。為進一步探討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的操作方法及其術后療效,特設計此實驗進行研究,具體結果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實施腹股溝疝氣修補手術的患者中隨機抽取90例,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齡21~64 歲,平均年齡(48.3±5.3)歲;斜疝患者39例,直疝患者6例;單側疝患者34例,雙側疝患者11例。觀察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7.3±6.3)歲;斜疝患者37例,直疝患者8例;單側疝患者31例,雙側疝患者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試驗,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獲得患者的基礎資料。
1.2 納入標準[3]①初次發作易復發性疝氣;②對全身麻醉和氣腹可耐受;③下腹部患側沒有手術史;④患者自愿接受實施腹腔鏡手術。
1.3 排除標準 ①患有嚴重的心肺疾病;②患有難復性疝氣的患者;③患有嵌頓疝的患者;④Ⅳ型疝患者選擇進行腹腔鏡經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治療方法[4]。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經硬膜外進行麻醉,切取常規切口,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暴露疝囊后將疝囊進行游離,清理周圍組織使得周圍結構清晰顯現,隨后將疝囊回歸體內,叮囑患者進行咳嗽,使得疝囊正面回歸到位。如果疝囊較大需要將其切斷或在其近端進行結扎,并將其內部放入修補材料,將補片放在精索后,并與周圍肌腱韌帶進行縫合,最后逐層進行傷口縫合。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患者全身麻醉狀態下采取氣管插管,選用仰臥位,于患者臍部下做弧形切口,并將腹直肌鞘切開,對內部組織進行鈍性分離直至后鞘平面,隨后放置10 mm的套管針并與氣腹機連接,向體內注入二氧化碳,壓力大約在14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30°腹腔鏡對腹膜前間隙進行分離,并在臍部和恥骨聯合連線的上中1/3處正中導入5 mm的套管針及超聲刀,在臍部和恥骨聯合連線的中下1/3處導入另一個5 mm套管針,將腹膜外間隙進行擴大,找到疝囊并將其與精索分離,將疝囊拉出并與周圍組織進行分離,疝囊較大時可減斷或結扎,將術前選好的補片經套管針送入,將腹股溝肌恥骨孔完全覆蓋,同時將補片固定在Cooper韌帶或恥骨上,氣腔消除后對傷口進行逐層縫合。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總時間及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尿潴留、陰囊積液、尿路感染、慢性疼痛及切口感染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51.6±9.6)min,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8.0±2.4)h,術后疼痛持續時間為(1.3±0.6)d,住院總時間為(3.4±0.8)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46.6±5.6)min,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13.2±5.4)h,術后疼痛持續時間為(3.3±0.8)d,住院總時間為(7.4±3.8)d。觀察組除手術時間的其他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2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1例尿路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慢性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8.89%,對照組患者中出現4例尿潴留,2例切口感染,5例慢性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24.4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2,P<0.05)。
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實際是將簡單的前腹壁手術變化為復雜的后腹壁的深部手術[3],與常規手術相比,其難點在于建立腹膜前間隙、應用解剖標志、正確分離離斷疝囊及確定補片位置及其固定[4]。雖然手術難度增大,但是后徑路修補腹股溝疝相比于前徑路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足夠大的疝修補材料可將肌恥骨孔完全覆蓋,以便加強該區域薄弱的腹橫筋膜,與此同時,將補片放置在肌恥骨孔的內側部,可長期有效的保護肌恥骨孔[5]。腹膜前間隙的完美創建是防止血管損傷及腹膜破裂的關鍵,準確操作,正確實施,完美攻克手術難點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疾病復發率的關鍵。整個手術過程,醫護人員需對恥骨聯合、腔隙分割韌帶、腹壁下血管、死亡三角肌Cooper韌帶等重要解剖定位位置進行辨認顯露[6]。雖然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實施難度大于常規的開放式手術,但該手術方式操作時,不需進入腹腔,整個過程完全在腹膜外,減小手術創傷的同時還降低了手術后腹腔并發癥的發生率[7]。有研究表明,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實施后,患者術后預后恢復快,術后疼痛小,發生腹股溝區慢性疼痛的幾率也大大低于常規的開放手術[8,9]。臨床實施該手術費用較低,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患者容易接受,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大力推崇。
經試驗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住院總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雖然手術操作復雜,難度大,但術后療效好,患者可盡早下床活動,術后無復發,預后好,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1]陳旭生,莫偉鋒,鐘志輝.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對比.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4,35(3):17-19.
[2]金哲敏,童偉民.改良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中國內鏡雜志,2015,21(5):513-516.
[3]侯賢瓊,廖康雄,魏文波.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復發疝.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1):59-60.
[4]Powe NR,Bibbins-Domingo K.Dietary salt,kidney disease,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AMA,2016,315(20):2173-2174.
[5]周保軍,宋偉慶,閻慶輝,等.改良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31例報告.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5):3-6.
[6]彭永紅,喻學橋,袁波,等.改良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實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評價.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9(6):42-44.
[7]莫軍,沈聯捷.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研究.中外醫療,2012,31(36):22-23.
[8]Izumi S,Muano T,Mori A,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stiffness,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 after menopause.Life Sci,2006,78(15):1696-1701.
[9]劉忠誠,徐建,王守光,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手術難點及操作技巧.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7):587-5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31
2016-06-28]
110023 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