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俠
綜合護理干預對預防胸外傷患者肺不張的作用分析
馬志俠
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預防胸外傷患者肺不張的作用。方法86例胸外傷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實驗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肺不張情況、肺活量、肺最大通氣量、感染情況以及住院時間等。結果實驗組患者發生肺不張4例(9.3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2例(27.91%)(P<0.05) ;實驗組患者肺活量為(2.61±0.27)L、肺最大通氣量為(84.42±18.16)L,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1.83±0.16)、(63.74±12.35)L(P<0.05) ;實驗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1例(2.33%),對照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9例(20.93%);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13.9±3.4)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18.7±3.9)d,實驗組患者肺部感染情況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胸外傷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不張等并發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值得臨床廣泛實施。
綜合護理干預;胸外傷;肺不張;肺活量
肺不張是胸外科手術后比較多發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一個或者多個肺段的含氣量減少[1]。臨床實踐發現,胸外傷患者的病情往往較重,多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胸外傷手術后的并發癥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要內容。肺不張是比較多發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若不及時治療將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術后護理對胸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全面的整體護理模式,其從多個角度對患者進行護理,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為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預防胸外傷患者肺不張的作用,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胸外傷患者,利用綜合護理干預進行護理,現將結果進行匯報。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胸外傷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34~54歲,平均年齡(43.6±3.5)歲;其中車禍傷21例,高處墜落10例,刺傷8例,其他傷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32~53歲,平均年齡(42.9±3.4)歲;其中車禍傷20例,高處墜傷9例,刺傷10例,其他傷4例。入選患者均無肺部病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后均實施一般護理,護理人員主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術后進行日常巡視,定時為患者翻身、扣背,定期清洗傷口并換藥,術后為患者霧化吸入鹽酸氨溴索30 mg和異丙托溴銨2 mg,為患者吸痰3次/d,適時開展胸外傷手術的健康教育。實驗組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胸外傷手術一般具有較大的創傷性,手術所需時間較長,患者對手術缺乏信心,比較恐懼,因此心理負擔較大。護理人員要積極講解手術的方法、安全性等內容,消除患者的顧慮,以保證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治療。手術后要加大霧化吸入藥物的劑量,并增加吸入次數。開始時選擇常規劑量,治療7 d后增加吸入量,標準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可以選擇鹽酸氨溴索50 mg和異丙托溴銨3 mg聯合吸入,4次/d?;颊咝g后取半臥位,以保證傷口積液可以順利引流,降低傷口的張力以及積液對肺部的壓力。引流液較多時,護理人員要定時擠壓引流管,以保證引流管的通暢性,一般每間隔30min擠壓1次。擠壓時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數量,及時進行反饋。患者術后一般給予導管吸痰,每天進行3次以上?;颊吣軌蜃孕锌忍岛?讓患者保持坐位進行咳痰,護理人員從上至下為患者扣背排痰,3min/次,3次/d。護理人員還要根據患者的習慣,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訓練讓患者保持平臥位,患者深呼吸后慢慢呼氣,盡量排盡肺內氣體,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選擇訓練次數,盡量不低于3次,訓練時間為3~6min/次。吹氣球訓練主要讓患者深呼吸后將氣體吹入500ml的氣球,盡量排盡肺內氣體,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選擇訓練次數,盡量不低于3次,訓練時間為3~6min/次。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肺不張情況、肺活量、肺最大通氣量、感染情況以及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肺不張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肺不張4例,發生率為9.30%;對照組患者發生肺不張12例,發生率為27.91%,實驗組肺不張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肺活量和肺最大通氣量比較 實驗組患者肺活量為(2.61±0.27)L、肺最大通氣量為(84.42±18.16)L;對照組患者肺活量為(1.83±0.16)L、肺最大通氣量為(63.74± 12.35)L,實驗組患者肺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肺部感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1例(2.33%),對照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9例(20.93%);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13.9±3.4)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18.7±3.9)d,實驗組患者肺部感染情況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胸外傷手術后肺不張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疼痛、肋骨骨折、氣胸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等都會引發肺不張?;颊哂捎谔弁床桓曳砗陀昧人?痰液極易阻塞患者的氣道,進而引發肺不張;肋骨骨折造成胸壁塌陷或者胸壁反常運動,導致生理負壓的出現,進行引發肺不張[2];氣胸增加了對肺組織的壓迫,進而出現肺不張;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導致患者肺部嚴重感染,大量痰液無法及時排出而引發肺不張。患者發生胸外傷后往往情緒較低,加上疼痛的刺激,患者極易出現不良情緒,影響治療的效果,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通過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認知,保持患者樂觀的情緒。術后霧化吸入對于預防肺不張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霧化吸入,患者的氣道可以濕化,有助于痰液的排出。霧化吸入可以保證藥物能夠深而慢的被吸入,使藥物均勻到達肺泡,最大限度的發揮稀釋痰液的功效,以保證痰液能夠順利排出,進而降低肺不張的發生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發生肺不張4例(9.3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2例(27.91%)(P<0.05);實驗組患者肺活量為(2.61±0.27)L、肺最大通氣量為(84.42±18.16)L,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1.83±0.16)、(63.74±12.35)L(P<0.05);實驗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1例(2.33%),對照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9例(20.93%);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13.9±3.4)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18.7±3.9)d,實驗組患者肺部感染情況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胸外傷患者的肺功能,同時可以降低肺不張等并發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值得臨床廣泛實施。
[1]王領會,王賽男.綜合護理干預在胸外傷患者預防肺不張護理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95-96.
[2]賈利民,林玉蓮,盧燕迪,等.改良吹氣球法在肺不張患者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7):16-32.
[3]李偉.綜合護理干預在胸外傷患者預防肺不張中的應用.現代護理,2015,13(30):90-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117
2016-10-19]
110044 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