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武
栝蔞薤白湯對胸痹患者血小板參數及患者癥候積分的影響
杜武
目的探析栝蔞薤白湯對胸痹患者血小板參數及患者癥候積分產生的影響。方法83例胸痹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1例)。對照組采取單純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栝蔞薤白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血小板計數(PLT)與血小板平均體積(MPV)]及胸痹癥候積分(發作頻率、胸痹疼痛程度評分)。結果兩組治療前血小板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LT高于對照組,MPV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發作頻率與胸痹疼痛程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栝蔞薤白湯治療胸痹可有效發揮宣痹通陽、氣暢血行、豁痰開結的作用,利于患者血小板參數的改善及癥候積分的降低,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
胸痹;血小板參數;栝蔞薤白湯
胸痹為各種原因所致心脈痹阻不通所引起心絞痛,患者主要表現為膻中或胸部憋悶疼痛,以心之陰陽氣血失調為主要病機[1],與西醫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類似。該病的發生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因而臨床治療引起關注。本文以本院收治胸痹患者為例,探析栝蔞薤白湯對胸痹患者血小板參數及患者癥候積分所產生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83例胸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1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5:17,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6.1±6.9)歲;病程0.4~2.0年,平均病程(0.9±0.4)年。對照組男女比例23:18,年齡41~65歲,平均年齡(55.7±7.3)歲;病程0.5~3.0年,平均病程(1.1±0.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單純西藥治療,即口服魯南新康,20 mg/次、2次/d,治療2個月。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栝蔞薤白湯進行治療,處方:栝蔞絲20 g、生黃芪20 g、薤白15 g、香附15 g、桔梗15 g、枳殼15 g、桂枝15 g、川楝子15 g、紅參10 g、郁金10 g、法半夏10 g、川芎10 g、三七粉3 g、元胡粉3 g。加水煎煮至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及胸痹癥候積分。血小板參數包括PLT與MPV;癥候積分包括胸痹發作頻率積分與胸痹疼痛程度積分,胸痹發作頻率積分采用自制量表進行評分,疼痛評分具體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價,共0~10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PLT分別為(87.8±13.1)、(85.9±12.5)×109/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別升高至(124.4±19.3)、(102.7±12.8)×109/L,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PLT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MPV分別為(17.6±2.7)、(17.9±3.0)f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別降低至(11.3±1.8)、(12.8±1.5)fl,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MPV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胸痹癥候積分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胸痹發作頻率評分分別為(3.9±0.7)、(3.8±0.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別降低至(1.1±0.4)、(1.7±0.7)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胸痹發作頻率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胸痹疼痛程度評分分別為(6.6±1.4)、(6.7±1.2)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別降低至(2.2±0.7)、(3.6±1.1)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現代中醫認為[2],瘀血為胸痹主要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瘀血貫穿胸痹發生、發展過程,致使氣血運行受到阻礙,心脈痹阻,發為胸痹。
本研究觀察組在對照組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栝蔞薤白湯,含栝蔞絲、生黃芪、薤白、香附、桔梗、枳殼、桂枝、川楝子、紅參、郁金、法半夏、川芎、三七粉、元胡粉等中藥材。其中薤白為君藥,可行氣導滯、通陽散結;栝蔞絲為臣藥,具有開胸滌痰、宣痹通陽之效;半夏行氣化痰、逐飲降逆,三藥相合,共奏通陽散結、豁痰下氣之效。香附、桔梗、枳殼、川楝子、郁金開胸理氣;紅參益心氣助心陽;配元胡粉、三七粉發揮活血化瘀之功;川芎善行走,活一身之血,載諸藥達心胸。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共奏宣痹通陽、氣暢血行、豁痰開結之功效[3]。此外,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4,5],薤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降低動脈脂質斑塊、血脂;紅參可調節并增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內環境穩定能力,因而患者血小板參數等指標獲得較大幅度改善,同時藥效得到強化,癥候得到更大幅度緩解。
綜上所述,栝蔞薤白湯治療胸痹可有效發揮宣痹通陽、氣暢血行、豁痰開結作用,利于患者血小板參數的改善及癥候積分的降低,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
[1]吳嘉瑞,張冰,楊冰,等.基于關聯規則和熵聚類算法的顏正華治療胸痹用藥規律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 348-351.
[2]胡文忠.李文泉安和五臟法辨治胸痹經驗.環球中醫藥,2015,10(7):863-865.
[3]江磊磊,梅曉云,劉福明,等.胸痹誘因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相關性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2):122-125.
[4]代娜,曲輯.加味瓜蔞薤白半夏湯對痰濁壅塞型胸痹患者血栓素B2、6-酮前列環素F1α水平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2(23):6771-6772.
[5]路廣林,張秋霞.聶惠民教授辨治胸痹臨床經驗探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4):274-2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193
2015-11-02]
112000 遼寧省鐵嶺市中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