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卉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42例臨床治療分析
程光卉
目的觀察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42例剖宮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均行手術切除結合米非司酮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本組42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腹壁腫塊均切除,內膜異位結節多發于皮下,其中14例位于皮下,20例位于皮下、筋膜層,6例位于肌層,2例位于肌層、腹膜層。病灶均為藍紫色、深褐色結節,且伴有血塊、咖啡色粘稠液,經病理檢查后為子宮內膜上皮腺體。42例患者經手術切除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用藥2個月后均未復發,且無切口瘢痕腫塊與月經疼痛。結論剖宮產術是造成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原因之一,手術切除治療結合藥物治療的效果顯著,臨床上需嚴格掌握剖宮產術指征,以減少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
剖宮產術;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指子宮內膜腺體細胞及其間質細胞于子宮腔外發育生長,且其功能均較正常[1]。該疾病多發于生育期婦女,屬于常見婦科疾病,多數產婦行剖宮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在腹壁切口處的發病率較高。為分析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42例剖宮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42例剖宮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臨床資料,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2.36±2.54)歲,病程7個月~4年,平均病程(2.56±0.52)年;均具1~2次剖宮產史,38例行剖宮術1次,4例行剖宮術2次;其中腹壁橫切口36例,腹壁縱切口6例。
1.2治療方法 本組42例患者均行手術切除治療,腹壁腫塊直徑>3 cm患者,于術前口服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1,25 mg),1次/d,12.5 mg/次,連續用藥1個月;待腫塊縮小后行手術。手術于患者月經結束4~5 d開始,行硬膜外麻醉切除腫塊,切除范圍需>1 cm,腫塊越深,需擴大器切除范圍。術后2 d,口服米非司酮,1次/d,12.5 mg/次,連續用藥2個月,預防術中殘留異位內膜。
本組42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腹壁腫塊均切除,內膜異位結節多發于皮下,其中14例位于皮下,20例位于皮下、筋膜層,6例位于肌層,2例位于肌層、腹膜層。病灶均為藍紫色、深褐色結節,且伴有血塊、咖啡色粘稠液,經病理檢查后為子宮內膜上皮腺體。42例患者經手術切除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用藥2個月后均未復發,且無切口瘢痕腫塊與月經疼痛。
剖宮產術是造成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原因,因行剖宮術時,子宮內膜細胞及組織均種植于切口處,在胎盤娩出后清潔宮腔時,易促使子宮內膜間質脫落,與切口接觸,黏附于切口處增殖、分化,進而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2]。此外,剖宮術選取較高子宮下段做切口,做切口時易破膜,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種植幾率,引起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引起組織病變,嚴重可致癌,故提高早期腹壁切口內異位癥的診斷率,有利于患者治療。本研究對本院42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 本組42例患者內膜異位結節多發于皮下,其中14例位于皮下,20例位于皮下、筋膜層,6例位于肌層,2例位于肌層、腹膜層;病灶均為藍紫色、深褐色結節,且伴有血塊、咖啡色粘稠液,經病理檢查后為子宮內膜上皮腺體;42例患者經手術切除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用藥2個月后均未復發,且無切口瘢痕腫塊與月經疼痛,提示手術切除配合藥物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病情,且療效較好。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有手術、藥物兩種方法,其中藥物治療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分為假孕療法與假絕經療法,治療目的為加快異位內膜壞死、萎縮。藥物治療可暫時緩解病情,但其遠期療效較差,故手術切除治療為理想治療方式。為保留腫塊切除完整度,需將腫塊周圍組織與部分正常組織同時切除,若腫塊較深、較大,且邊界模糊,需于術前予以藥物治療,如米非司酮,以縮小腫塊,有利于手術切除病灶較徹底[3]。手術切除治療時需注意,切除范圍需>異位病灶直徑1 cm,且腹壁行縫合時需予以生理鹽水沖洗,可避免疾病復發[4]。
鑒于此疾病為醫源性種植,為預防此疾病發生,需嚴格掌握剖宮術指證,降低剖宮產率,以達到根本性的控制疾病發生。此外,剖宮產手術中盡量避免或防止子宮內膜發生脫落或種植情況,在切口子宮前需予以紗墊對腹腔與腹壁切口進行保護[5]。在進行手術時,不可過度對宮腔使用鉗刮或擦拭,且術中把握手術速度,在縫合腹部前對其清洗,縫合子宮肌層時,注意盡量不要將內膜層穿透。關于本研究病例,因受樣本量、時間限制,未針對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特點及表現予以探究,尚存在不足之處,有待加大樣本量予以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致病原因是剖宮產術,臨床在治療時應采取手術切除方法,同時術后配合藥物治療,以提高病灶清除效果,降低疾病復發率;為預防疾病發生,在進行剖宮產術時需嚴格控制剖宮產指征,以減少剖宮率,并規范手術操作,從而預防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
[1]張桂霞.米非司酮聯合手術治療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武警后勤學院學報: 醫學版,2011,20(6): 486-487.
[2]王蕾.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36例臨床效果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4,9(25):50-51.
[3]廖秀媚.米非司酮聯合手術治療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3,20(8):54-55.
[4]徐海仙.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14):164-165.
[5]龐雁.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治療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3,8(32):53-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82
2016-01-22]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