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輝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2.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長春 750000)
?
基于GMS的尚志市某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
郭輝1、2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2.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長春 750000)
摘要:工作區尚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螞蟻河上游,是一座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近年來,由于城市人口增長,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需水量增加,加之工、農業、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水質惡化,工作區水資源問題越來越嚴重,城鎮供水不足現象已有所顯現。因此,文章對工作區地下水資源進行評價,提出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方案,以滿足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迫切要求。
關鍵詞:螞蟻河;GMS;地下水資源評價;數值模擬;永續開采

文章從工作區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出發,利用 GMS 軟件建立三維地質結構模型,并根據模型對地層展示和分析;根據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建立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運用 GMS軟件進行地下水流數值模擬;利用水量均衡法計算地下水可開采量并評價開采潛力;利用數值模型對未來20 a的地下水位進行預測和分析。在上述基礎上根據工作區具體情況制定出永續開采方案及地下水資源保護措施。
1自然地理概況
工作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尚志市西部,隸屬黑龍江省尚志市管轄,是尚志市政府、市委所在地,集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為一體的綜合城鎮中心。西距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120 多 km,東距國際滑雪場亞布力60 多 km,地理座標為E44°27′~45°36′,N127°17′~129°12′。全鎮總人口111 414人。
尚志鎮地處松花江流域螞蜒河干流中游,地勢較平坦,四周低山發育。西距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145 km,綏滿高速公路、濱綏鐵路、方莊公路、301國道于境內縱橫交錯。本次工作區位于螞蟻河干流長壽~河北村段,亮珠河、螞蟻河以北,交通暢通。
2區域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簡表見表1。

表1 地層簡表
各個時代的地層構造、結構及巖性特征由老至新分別為第三系(N),第四系(Q)和侵入巖。
2.1.1第三系(N)
工作區內主要為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孫吳組(N1-2S),廣泛分布于工作區第四系地層之下,地表未見出露,主要巖性為灰藍色、灰綠色、淺灰色、灰白色、棕紅色砂礫巖、砂巖、泥巖、粉砂巖、砂質泥巖等互層,厚度>200 m。
2.1.2第四系(Q)
工作區內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波狀臺地、螞蟻河一級階地、螞蟻河(高、低)漫灘區,主要包括中更新統冰水湖積層、沖積層,上更新統沖~洪積層、冰水洪積層,全新統沖積層。現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1.2.1中更新統(Q2)
1)下荒山組沖積層(alQ21x):分布于工作區西北部條帶狀臺地下部,覆蓋于第三系地層之上,為第四系上荒山組覆蓋,厚度約為5 m~8 m。巖性為灰白色、灰色圓礫,分選差,級配不良,顆粒磨圓較好。
2)上荒山組冰水湖積層(fgl + lQ22s):工作區分布于東、西部臺地區,東部直接覆蓋于第三系地層之上,西部覆蓋于下荒山組沖積層(alQ21x)之上,其上由哈爾濱組(fgl+plQ32hr)所覆蓋,厚度4 m~10 m,揭露巖性為灰色、淺灰色粉質黏土。
2.1.2.2上更新統(Q3)
1)哈爾濱組冰水洪積層(fgl + plQ32hr):廣泛分布于工作區波狀臺地上部,厚度變化大,約為3~18 m 。揭露巖性為黃色、淺黃色、黃褐色粉質黏土,可見斷續狀、柱狀節理。
2)顧鄉屯組沖洪積層(al + plQ33g):分布于工作區螞蟻河一級階地區,伏于前第四系地層之上,厚度為15~21 m不等。揭露巖性主要為:上部為灰黃色、黃色粉質黏土,厚度<4 m,下部為淺灰色、灰色砂礫、圓礫等,局部地段夾有灰色粉質黏土透鏡體,顆粒分選較好,級配一般,磨園較差。
2.1.2.3全新統(Q4)
1)高漫灘沖積層(alQ41):分布于工作區螞蟻河高漫灘區,覆蓋于前第四系地層之上,厚度約為12~20 m。揭露巖性上部黃色、褐黃色粉質黏土,厚度一般<2.0m,下部為黃褐色、黃色、灰黃色、灰色礫砂、圓礫等,局部包含黃色、灰色粉質黏土透鏡體,顆粒分選一般,級配較好,磨園較好。
2)現代河、床及低漫灘、沖積層(alQ42):分布于工作區螞蟻河低漫灘區,覆于螞蟻河高漫灘沖積層(alQ41)之上,厚度約為4~10 m。揭露巖性上部為黃色、黃褐色粉質黏土,厚度一般<1.0 m,下部為黃褐色、黃色、淺黃色礫砂,灰色、灰白色圓礫等,顆粒分選良好,級配較差,顆粒磨圓度較好。
2.1.3侵入巖
工作區內東北部和西南部殘丘有華力西晚期侵入巖(γ43)出露,巖性主要為花崗巖。
為了能夠實現對地層的“即時對照、全方位視角、多角度剖切”[1]。文章利用GMS軟件中 Borehole(鉆孔)和Solid(實體)等模塊構建了三維地層結構[2-3],見圖1、2。

圖1部分鉆孔數據展示圖圖2部分鉆孔數據展示圖
3區域水文地質概況
工作區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影響,以地形地貌為勢,從殘丘到山前臺地、階地區、漫灘區、河床區運移,地下水由埋藏條件復雜、分布不均、水量潰乏到埋藏條件簡單、分布穩定、富水 性較強變化。
對區內的具有供水意義的地下水進行區域劃分為: 第四系螞蟻河漫灘區松散巖類孔隙潛水,第四系螞蟻河一級階地區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弱承壓水和第四系山前波狀臺地區松散巖類孔隙承壓水3大類型。
受氣象、水文條件限制,地形、巖性等因素影響區內地下水的遷移轉化呈現以下主要特征。在螞蟻河階地、亮珠河漫灘、螞蟻河河漫灘區大氣降水補給、山前臺地的地下水側向逕流補給、農田灌溉水回灌入滲補給及豐水期地表水(河道徑流)補給為地下水補給來源。西北部波狀臺地區側向逕流補給是主要的補給來源。
區內地下水逕流條件方向基本從西北、西南流向中東南部,最后匯入亮珠河、螞蟻河。螞蟻河階地、螞蟻河漫灘區地下水逕流條件較好,水力坡降為0.002~0.003左右;區內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潛水蒸發、人工開采和側向逕流排泄于河流之中,由于大面積種植水田,灌溉季節地下水量人工開采較大。西北部條帶狀波狀臺地區地下水逕流較緩慢,水力坡降0.001左右;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為以側向逕流排泄于階地區、人工開采、蒸發。
水位觀測是查明地下水遷移轉化的主要方法,工作區自2009年10月16日—2010年10月11日對12個水位動態觀測孔,進行觀測,每5 d觀測一次,見圖3、圖4。

圖3低漫灘水位動態變化曲線圖4代表性水位動態歷時曲線
從上面的歷時曲線(圖3、圖4)及區內1962~2011年降雨、蒸發月平均圖(圖5、圖6)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地下水動態主要受地層巖性、地貌特征及水文、氣象因素控制。地下水水力坡度由臺地至漫灘遞減,地下水埋深由漫灘至臺地遞增。區內的淺層地下水動態特征是由循環條件、淺層水流場決定的,其動態類型基本屬于1降水入滲—蒸發—徑流型、2降水入滲—徑流型、3徑流型。

圖51962—2011年月平均降水量圖61962—2011年月平均蒸發量
4地下水數值模擬
根據實際要求,結合勘察區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將工作區通過概化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地下水流數值模擬模型,對工作區地下水資源進行評價及預測。
區內位于螞蟻河干流中游沖、洪積平原上。潛水含水層西、北部邊界為侵入巖基巖區,依據地下水流場圖,利用達西定律求出流入量,將其化為已知流量的二類邊界;潛水含水層東南部邊界為亮珠河、螞蟻河,概化為一類邊界。模型頂部為潛水面邊界,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農田灌溉水回灌補給,同時以垂直蒸發的形式排泄;模型底部為相對隔水的泥巖、砂巖基巖,底部概化為不透水邊界。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及達西定律,本次研究可將區內水文地質概念模型概化為非均質各向同性的三維非穩定流模型[4]。
本次數值模型的求解采用地下水模擬系統(GMS)。模型由三維地質模型結合水文地質條件轉化而來,在垂向上按含水層概化為9層:(1)第四系低漫灘區黏性土層①;(2)第四系低漫灘區砂、砂礫石層⑤;(3)第四系高漫灘區黏性土層②;(4)第四系高漫灘區砂、砂礫石層⑥;(5)第四系一級階地區黏性土層③;(6)第四系一級階地區砂、砂礫石層⑦;(7)第四系臺地區黏性土層④;(8)第四系臺地區砂、砂礫石層⑧;(9)第三系地層、華力西晚期侵入巖,包括泥巖、砂巖層、花崗巖層⑨。平面上采用矩形網格剖分,網格長9440 m,寬8420 m,面積23.5 km2。水位統測時間為2009年10月16日—2010年10月16日,識別期(2009年10月16日—2010年4月14日)共分為36個時段,驗證期(2010年4月14日—2010年10月16日)分為37個時段。
根據含水層特征對滲透系數參考工作區已有研究成果給出,部分參數參照《水文地質手冊》中的經驗值[5]。將區域內有實際供水意義的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均分為6個區,分區界線及各分區參數初值表1。

表1 滲透系數與給水度初始值
本次模型模擬以2009年10月16日為地下水初始流場,見圖7。

圖7 2009年10月16日初始流場圖
區內識別階段各源匯項的計算值見表2。

表2 源匯項水量表 104m3/a
對于以上各源匯項的處理,主要包括以面狀的形式補給地下水系統及以點的形式補給地下水系統,這兩類源匯項的量均分配在活動單元格上參與計算。利用GMS軟件系統中模塊來處理以面狀的形式補給地下水系統時,可以把模擬期內各個時段的補給強度賦值到對應區,賦值時補給強度流入為正、流出為負。
4.3.3模型的識別
采取12 個觀測點就模型識別階段各參數進行調整,對地下水流場進行擬合 ,利用 GMS軟件系統 中 PEST 模塊進行水文地質參數反演,使模擬模型取得了最佳的計算結果,區內實測水位與計算水位的擬合效果在整體上也達到了最優狀態,地下水流場呈現一致的趨勢(圖8、圖9)。這說明模擬模型建造是合理的,對區內含水層結構、邊界條件的概化及水文地質參數的選取也是合理的,模擬模型能夠比較真實的反映計算區含水層特征[6]。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水文地質參數識別結果

圖82010年1月16日地下水流場圖圖92010年4月14日地下水流場等水位線圖
4.3.4模型驗證
選取2010年4月14日到2010年10月16日為驗證期,分為37個時段,運行178 d。型驗證階段選取2010年4月14日的流場(圖7)作為初始流場,驗證期觀測孔水位擬合曲線(圖10~圖17)。

圖104#1水位擬合曲線圖115#11水位擬合曲線

圖12 6zk2水位擬合曲線 圖13 7 zk3-4水位擬合曲線

圖14 8 zk3水位擬合曲線 圖15 9 zk6下水位擬合曲線

圖16 10 zk8水位擬合曲線 圖17 11 zk9水位擬合曲線
根據校正后的模型,計算模擬期間(2009年10月16日—2010年10月16日)內整個水文年的地下水資源量水均衡情況。模擬期水均衡統計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模擬期水均衡統計計算結果表
根據表4模擬期水資源量均衡分析,模擬期工作區內地下水系統總補給量為325.50×104m3/a,總排泄量為344.29×104m3,為負均衡。
5地下水資源預報
預測期從2010年開始,到2030年結束,分為240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為30 d。
利用時間序列模型,對各區內內的降水量觀測站 1962—2011年以來50 a的年降水量進行模擬預報,模型達到要求的精度,可以用來預測[7-8]。預報結果見表5。同理,應用該模型對區內內未來20 a蒸發量進行預報,預報結果見表5。

表5 降雨量、蒸發量預測統計表 mm/a
統計2001—2011 年尚志鎮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情況,對尚志鎮未來15 a地下水開采量進行預報:保持現狀按年增長率2%開采布局,考慮2008年以后新修水利工程以及農業用水以利用地表水為主,則2015—2030年間開采量從200 萬 m3/a增長到297 萬 m3/a。
按照以上擬定的條件進行模擬預測,得到2015、2030年地下水流場圖(見圖18、圖19),并與初始流場進行對比,可知:

圖182015預測地下水位流場圖圖192030預測地下水位流場圖
預測結果表明:工作區地下水螞蟻河漫灘及階地區潛水和山前臺地區承壓水流場的地下水流動方向未發生明顯的改變,但螞蟻河漫灘區、山前臺地區、螞蟻河階地區地下水水位整體呈下降趨勢:在開采量較大的長河、政安村的居民生活區最大降幅達2 m以上。因受補給條件、含水層滲透性影響,在開采量較大的老于家村屯附近,山前臺地和一級階地區承壓水水位發生變化,水位下降值相對較大,降幅達1.0~3.0 m。 根據近年來(2008年10月—2011年9月)區內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基本能夠保持微平衡或水位變幅不明顯(年變幅1.0~2.5 m)。
6結論與建議
1)明確了區內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利用GMS軟件系統建立了三維地質結構模型,查明了區內含水層分布特征。區內以潛水含水層為主,主要包括螞蟻河一級階地、河漫灘,主要巖性為第四系全新統、上更新統的砂、園礫。弱承壓水主要分布與山前臺地區,主要巖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的砂、園礫。根據根據地下水水位動態資料分析:潛水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河流側向補給、區內農田灌溉會灌補給。排泄主要以蒸發、人工開采為主。弱承壓水主要降水與側向徑流補給;排泄以人工開采、蒸發為主。
2)建立了地下水數值模擬模型,利用多年實測資料對模型進行識別、驗證。識別和驗證效果良好。因此可以作為地下水水流預報模型。選用2009年10月16日區內地下水年資料作為初始水位,對區內2011年—2030年12月的流場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表明:保持目前的開采逐增狀況,區內潛水和弱承壓水的地下水位都出現逐年下降,并有擴大趨勢,潛水位較弱承壓水位下降明顯,尤其是在階地與高漫灘地區居民區人工開采區,地下水水位降幅較大,最大年降幅20 cm以上;臺地區人工開采區弱承壓水亦有下降。低漫灘區地下水位受螞蟻河河水維影響,降幅不大。
3)GMS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能夠靈活處理地質建模、水文參數處理、參數演算、預報等方面的水文地質問題,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必要工具。
參考文獻:
[1]姜吉生.雙城市工程建設層三維工程地質結構與地基工程適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竇艷兵,鄭佳.地下水模擬系統(GMS)軟件及其應用[C].//北京市水文科學技術研討會,2008.
[3]孫俊靜,姜龍.地下水模擬系統(GMS)軟件的應用研究——生成鉆孔剖面圖[J].企業導報,2012(06):286.
[4]楊青春,盧文喜,馬洪云.VisualModflow在吉林省西部地下水數值模擬中的應用[J].水文地質工程,2005,32(03):67-69.
[5]河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四大隊.水文地質手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26-31.
[6]劉慧.山西龐龐塔井田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7]劉婷婷,李月瑤.時間序列均生函數模型在降水量預測中的應用[J].吉林水利,2013(04):32-34.
[8]張飛漣,劉嚴萍.經驗模態分解與神經網絡方法在降水預測領域的應用研究[C].//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學術年會,2014.
[9]王曉鷗.基于多元回歸時間序列模型的興城市地下水水位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14,26(03):141-144.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hangzhi City based on GMS
GUO Hui1、2
(1.Heilongjiang Provincial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electric Power
Investigation,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Haerbin 150080,China;2.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750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era,Shangzhi City,is located on upstream of the Mayi River in the south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is a city taking groundwater as the major water supply source.In recent years,due to population growth,economic development,water demant increasement,adding to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virtue to industrial,agricultural sewage and sanitary waste,the problem about water resources in study area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and water supply for cities and towns has been appeared.Therefore,the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tudy area and provide sustainable use scheme of water resources so a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for 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ociety.
Key words:Mayi River;GMS;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numerical simulation;sustainable exploration
[作者簡介]郭輝(1985-),男,甘肅會寧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質工程。
[收稿日期]2015-06-28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7596(2015)08-0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