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發展探究
許菲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形式不斷多樣化。農業生產作為各個產業的基礎,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其造成的損失遠遠超過了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再保險應運而生。我國的嗎再保險市場發展較遲,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狀況不同要求再保險要分區域進行,安徽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對農業巨災再保險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從農業巨災再保險的現狀和必要性出發,通過對國內外農業巨災再保險的發展的分析,得出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的安排方式,并給出相關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
再保險是保險人在原保險合同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分保合同,將其所承保的部分風險和責任向其他保險人進行保險的行為。農業巨災再保險是將承保的農業巨災保險的部分風險和責任分保給其他保險人。而關于農業巨災的定義尚沒有統一的標準,國際上將洪水、暴風、干旱和地震等具有系統性并造成嚴重損失的風險歸于巨災風險,依此我們可以將由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農業、種植業生產巨大損失的事件定義為農業巨災風險。
(一)全國及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的現狀
我國的再保險事業起步較晚,1996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家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專業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并于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再保險(集團)公司,作為“保險的保險”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發揮再保險主要渠道作用。但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大,相比之下再保險市場規模較小,再保險主體缺乏,導致再保險市場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沒有統一的制度,政府在保險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確,面對農業災害時政府承擔的賠償責任沒有統一的安排,大部分省市區承擔無限責任,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2008年安徽省啟動農業保險,中央保費補貼擴大了中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區域,安徽省成為試點區域之一。2008 年6月安徽省建立了巨災風險準備金,種植業保險品種按當年保費收入25%比例計提,保費結余亦全額轉入風險準備金;養殖業保費盈余不作為利潤進行分配,逐年滾存,以備大災之年賠付。2011年全省保險承保面積超過一億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其中國元農業保險公司每年承擔的風險責任達到300億元。2008年《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當年種植業保險賠款在當年種植業保費收入100%以上的,保險超賠資金(扣除種植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歷年結余)由市縣政府和保險經辦機構按協議規定承擔。不僅范圍較窄,而且對于具體承擔比例及政府和保險機構的責任額度分配不明確。
(二)安徽省農業巨災再保險必要性分析
1.農業巨災自身特點決定農業再保險的產生
農業再保險是農業現代化的保證,是保險服務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巨災風險不符合大數定律,雖然發生概率較小但造成的損失很大,商業保險公司大多不愿意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再保險的發展完善了巨災保險分散機制,對固有、特定區域內的、特定公司累積的風險進行有效分散,將原保險風險在盡可能大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跨度上分散,提高單個公司的風險承擔能力。再保險公司根據對原保險公司提供的信息分析確定合理的再保險費率價格,是保險產品科學定價的重要依據。
2.安徽省特殊農業生產環境需要農業再保險
安徽地處暖溫帶過渡地區,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屬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條件極為復雜,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繁,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據統計,安徽省因旱澇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平均每年在2000萬畝左右,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乃至數百億元。旱澇災害是目前安徽省農業面臨的主要巨災。

圖1:2011~2013年安徽省生產總值與農業產值數據
圖1反映了近3年安徽省農業占全省生產總值狀況及其增長速度,2011年到2013年農業占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3.4%、12.6%、12.3%,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幅平均在4%左右。與全國其它各省市相比農業占全省GDP產量排第五位,而北京、上海其農業占全市GDP不到1%。相比之下,安徽省的農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控制原保險自留風險,發揮再保險分散風險作用
再保險是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2012年7月,保監會發布了《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管理規范》規定,“財產保險公司當年自留保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加公積金總和的四倍。財產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發達國家的自留比例在70%~85%之間,而我國直接自留比率高達90%以上,這種超承保能力承擔風險現象給我國的保險市場帶來巨大風險。嚴格控制保險公司的自留風險,改變保險公司超自留風險帶來的巨大損失,積極發揮再保險分散風險的作用。
(一)國外農業巨災再保險成功經驗
農業再保險一般由政府及商業再保險公司提供,國際上有許多農業再保險成功案例,給我國及我省的巨災再保險提供寶貴的經驗。
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向私營保險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險和超額損失再保險保障,私人保險公司既可以參與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農作物保險和再保險并獨立承擔風險損失責任,也可以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不承擔風險。這樣私人保險公司可以從政府獲得各種費用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同時可向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或私人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日本是由農業共濟組合直接向本地區所有成員承保,然后再向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進行分保,最后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處又向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提供超額賠款再保險,形成兩級再保險,降低非常損失造成的巨額賠償責任。法國成立了政府控股、社會參股的股份公司——農業互助保險集團公司,下設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非農業財產保險公司、農民壽險公司和農業再保險公司,形成一個農業保險系統。
(二)國內其他省份農業巨災再保險發展探索
我國要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再保險形式,可以借助現有中國再保險市場,政府撥專項基金或者成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再保險公司,也可以采用在中國再保險集團的基礎之上與各地區保險公司或者政策性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的方式。
我國各地農業巨災風險分散制度以農業巨災風險準備基金為主,農業巨災再保險方式使用較少,河北省提出“政策性農業保險經辦機構要積極利用再保險等市場化方式分散經營風險”;陜西省提出“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業務后,應根據自身償付能力和賠付能力,將超自留部分向再保險分保,充分利用國內、國際保險市場分散巨災風險,保障有效賠付,確保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長期穩步推進、健康發展”;浙江省獨創由政府推動、商業保險公司按股權認購方式共同組成“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以分攤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損失。上海市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與中再保險集團簽訂了農業巨災再保險協議,但無實質性進展;北京市關于農業巨災再保險的探索最早從2009年開始,其將農業保險巨災風險賠付劃分為三個部分,賠付率在160%至300%之間的風險,由政府購買再保險方式轉移。北京市率先采用的政府購買農業巨災再保險模式,用政府參與再保險的方式來引導市場并確保再保險市場資金來源,在目前再保險市場并不發達的階段是非常有效的。
(一)安徽省農業再保險安排方式
2008年安徽成立了專業型的農業保險公司——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保監會批準其從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業務,并且規定公司農業保險及其他涉農保險保費收入總和占全部保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2012年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再保險為紐帶,在再保險安排、風險管理、產品創新和技術開發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以期解決再保險分保難、分保貴問題,健全農業巨災再保險體制。針對安徽省的市場行情,可以增加政府的支持,依托國元農業保險公司,采用商業運作模式,向國內外再保險市場進行再保險。具體再保險分保比例可以借鑒北京市,但安徽省的農業生產面積及農業產出占GDP比重明顯高于北京市,要根據安徽省的具體情況安排農業再保險。
(二)賠付率超賠分保的費率測算
本文采用庹國柱等的方法對安徽省農業再保險中賠付率超額分保的費率進行測算。此方法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對賠款的統計分析,即對賠付率規模及等級、賠付發生年數和年平均賠付率和賠付額進行統計;其次,賠付率超賠的比率分析,主要計算賠付率在100%以上的各層損失總額賠款的比例,以及各級起點賠付率以上的超額賠款及其占總賠款額的百分比;最后,計算在不同層次接受分保的分保費率。
由于缺乏各年賠付率的實際資料,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1.安徽省農戶有20%投保,投保農戶是均勻分布的。
2.以每年的成災面積(將損失大于30%的作物面積稱作成災面積)作為保險索賠面積。
3.假設各種作物和地區的損失是同比例的,假設平均損失程度分別為60%、65%、70%、75%和80%。
4.農戶承擔30%的損失,即保險保障水平按照70%的產量計算,產品按照2011年市場價格計算。
計算過程中的相關公式介紹:
農作物的保費收入=農作物的播種面積×20%×保險金額×保險費率
農作物賠付額=農作物成災面積×20%×保險金額×30%(按保險保障水平70%,損失率60%為例)
農作物賠付率=農作物賠付金額/農作物保費收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得到受災面積及成災面積數據,如圖2。

圖2:安徽省歷年農業受災面積與成災面積

表1:1992~2012年種植業農作物賠付情況匯總表
根據《安徽統計年鑒》,假設在平均7%的保險費率,保險金額為500元的情況下,可得到安徽省種植業保費收入以及各個賠付水平下的賠付額及賠付率。
(三)計算結果分析比較

表2:各個損失率水平下的賠付率層次
由以上五種假設的計算結果可得:
1.當損失率為60%時,簡單賠付率在100%以下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80.02%,賠付率在100%~160%的占19.98%。也就是說,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分保100%~160%之間的賠款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19.98%。賠付率未超過160%,不需要為賠付率160%以上的責任分保。
2.當損失率為65%時,其結果與損失率為60%時的結果相同。
3.當損失率為70%時,簡單賠付率在100%以下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64.89%,簡單賠付率在100%~160%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25.18%,賠付率在160%~200%的占9.93%,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分保100%~160%之間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25.18%,保險公司分保160% ~200%之間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9.93%。賠付率未超過200%,不需要為賠付率200%以上的責任分保。
4.當損失率為75%時,簡單賠付率在100%以下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64.89%,簡單賠付率在100%~160%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15.13%,賠付率在160%~ 200%的占19.98%,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分保100%~160%之間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15.13%,保險公司分保160%~200%之間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19.98%。賠付率超過200%,不需要為賠付率200%以上的責任分保。
5.當損失率為80%時,簡單賠付率在100%以下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64.89%,簡單賠付率在100%~160%年份的總賠付額占總賠付額的15.13%,賠付率在160%~200%的占10.04%,賠付率在200%以上的占9.94%。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分保100%~160%之間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15.13%,保險公司分保160%~200%之間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10.04%,分保賠付率200%以上的賠付責任,需要支付再保險純費率9.94%。
以上是對安徽省種植業在不同的賠付水平下的再保險費率的測算,分保是由保險公司還是政府承擔仍需根據實際情
況進一步分析。
(一)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巨災再保險發展
農業巨災保險具有公共品或者準公共品的性質,私人保險參與容易產生市場失靈,政府作為非市場化管理部門,應積極參與巨災保險管理。第一、安徽省財政應對農業巨災再保險投入資金,建立巨災再保險預備基金,對國元保險等經營巨災再保險的單位給予減稅免稅政策,拓寬再保險參與渠道;第二、建立健全巨災再保險的法律法規,將再保險納入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上。各個省市區可根據再保險法律要求,結合地方農業及農業再保險發展狀況制定政策;第三、加強全省農民的巨災再保險意識,提高再保險覆蓋率,政府部門加強對農業巨災再保險監管。
(二)商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完善農業巨災再保險市場參與主體
商業保險公司是我國保險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作為專業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在安徽省的農業巨災再保險中占主導地位,其它保險公司也應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巨災風險:第一、完善保險公司的農業巨災核災和分散技術。對安徽省近年來的巨災風險進行統計核算,確定再保險費率,建立農業的各種巨災檔案和數據,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更好服務于再保險;第二、完善省內的再保險市場主體,引進國外的戰略投資者。我國目前只有中再保險集團一家專業的再保險公司,起步較晚,可引進國外實力雄厚的再保險公司進行分保,利用國際再保險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分散農業巨災風險。第三、開發多樣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證券化手段分散風險,由中再保險集團設計、發行,或者由各省市區政府發行,安徽省可由安徽省財政發行,將債券發行募集基金設立再保險基金或者以國元保險根據中再保險集團設計和要求發行,并且結合安徽省的經濟水平及農業發展狀況,對保費給予補貼。
(三)加強農業巨災再保險市場監管
建立健全再保險相關法律使再保險發展有規范的約束,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安徽省保監局應加強對再保險的監管,雖然目前我國再保險市場主體匱乏,但仍需嚴格控制再保險市場進入與退出,完善準入與退出機制,使市場在合理、規范的競爭機制下穩定運作。證券化分散再保險風險方法將再保險與資本市場相結合,因此對保險衍生品市場進行監管變得尤為重要。
(四)培養專業型再保險人才
隨著再保險的發展,再保險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專業型再保險公司都應加強對再保險方面人才的專業培訓,改善員工的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增加其業務知識和工作技能。
(注:本文系安徽大學創新型扶持項目,項目編號yfc100144)
參考文獻:
[1]John Duncan, Robert J. Crop Insurance under Catastrophic Risk. America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0,82(4):842-855.
[2]庹國柱.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3]錢振偉.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及其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M].昆明: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4]朱莉.我國的巨災再保險模式研究[D].青島:山東大學,2010.
[5]趙晨.以再保險為基礎的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6]齊超穎.我國巨災再保險市場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10,(11):48-49
[7]鐘偉.巨災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J].理論前沿,2008,(18):18-22
[8]巴曙松.對我國農業保險風險管理創新問題的幾點看法[J].保險研究,2012,(2):11-17
[9]丁少群.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技術障礙與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J].保險研究,2011,(6):56-62.
[10]袁宸.再保險市場供需的現狀分析[D].鄭州:河南大學,2009.
[11]呂曉英.政策性農業再保險運作方式的動態模擬[J].保險研究,2010,(7):46-51.
[12]王蓉.國際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J].金融經濟,2012,(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