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社企業家作為合作社重要的稀缺性資源,其成長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合作社績效產生重要影響。借鑒企業家成長理論,合作社企業家成長主要由成長機會、成長動機和成長能力3個維度構成,并通過界定競爭范圍、培育組織能力、制定目標并采取行動等3種途徑作用于合作社績效。因此提升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能力,強化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動機,以及增加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機會,有助于改善合作社的績效,促進合作社的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合作社企業家;成長能力;成長動機;成長機會;合作社績效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1-0614-04
收稿日期:2014-11-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333011);北京聯合大學新起點項目(編號:SK10201519)。
作者簡介:彭瑩瑩(1978—),女,安徽合肥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合作經濟和人力資源管理。E-mail:pengyybj@sina.com。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蓬勃發展,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實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已經超過98.24萬戶,比2012年年底增長42.60%,出資總額1.89萬億元,增長71.85%;新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8.24萬戶,增長68.30%[1]。由于作用日益突出,合作社逐步成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創新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的重要載體。
合作社的迅速發展與“強者牽頭、弱者跟進”的成長路徑密不可分。盡管合作社具有存在的經濟合理性,可以幫助農戶降低交易費用、增強談判力量、規避市場風險等,但由于普通小農戶的資源缺乏以及個體理性,難以內生出合作社,他們只能借助能承擔合作社創建成本的個人或組織來建立合作社[2-3]。與此同時,在合作社發展的早期階段,由于合作社在經營內容、市場競爭力、經濟績效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天然缺陷導致其缺乏對職業經理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這些強者自然而然地充當了合作社企業家的角色。他們作為一些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知識的“農村精英”,擁有一定的資本積累或者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要素資源,其能力水平甚至個性直接影響合作社的創建、運行與發展[4-5]。
因此,合作社企業家作為合作社重要的稀缺性資源,其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合作社績效。研究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對于提升合作社績效、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合作社企業家成長
合作社企業家成長是指合作社企業家這一新興群體從萌芽階段不斷發展壯大走向成熟階段的過程,它是合作社企業家在一定時間內在特定的環境變量刺激下,所進行的一系列行為反應活動的綜合表現。結合趙文紅等關于企業家成長的理論分析框架[6],本研究從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能力、成長機會和成長動機3個維度入手研究合作社企業家成長。首先,外部環境提供了從事合作社企業家活動的機會,這是合作社企業家成長的前提條件;其次,機會并非合作社企業家成長的充分條件,即使存在機會,如果沒有人愿意去把握機會,也很難實現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因此,動機構成了合作社企業家成長的重要條件;再次,即使環境中存在機會,也有人愿意把握機會,但如果缺乏把握機會的能力,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也很難實現,因此成長能力構成了合作社企業家成長的核心條件。
1.1合作社企業家成長機會
成長機會是合作社企業家開始從事企業家活動并不斷成長的前提。實際上,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就是合作社企業家識別、開發和利用成長機會,實現機會價值的過程。對企業家而言,成長機會是指把資源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以滿足市場需求并創造價值的可能性,它可以給組織帶來超出市場平均水平收益的商業機會[7]。一般而言,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機會來源于市場上的不均衡,即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以及買者與賣者的不均衡。最初合作社的產生背景就是小農戶為了克服獨自生產所帶來的生產成本高昂、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為獲取市場信息而支付的高額交易費用等問題,以及增強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克服“小生產、大市場”的弊端,選擇組建合作社發揮聯合作用以共同應對市場需要。但在我國,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機會更多地還是來自政策導向。為了充分發揮合作社消除貧困、創造充分就業以及促進社會融合的作用,我國政府為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教育培訓等,這都促使更多人群進入合作社企業家隊伍中。
1.2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動機
心理學領域的大量研究表明,人們的行為受到動機的決定和支配,而動機又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Baum等認為,成長動機是企業家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會影響人們去發現機會、獲取資源以及開展創業的活動[8]。經調查發現,合作社企業家領辦合作社的動機主要是帶動農民致富和實現人生價值,大多數合作社企業家在領辦合作社之前已經是當地的佼佼者,在實現了自我致富之后,希望能夠繼續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自我價值,并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他人的尊重。增加個人收入也是合作社企業家領辦合作社的重要動機之一,為了保證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中獲得穩定收益,組建合作社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選擇。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合作社企業家是出于利他主義的驅動,希望通過帶領農民致富實現回報社會的理想。尤其是有些村兩委干部擔任合作社企業家的情況,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集體主義觀念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希望通過合作社經營改變村民的現實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1.3合作社企業家成長能力
理論界認為,能力是企業家勝任工作角色的總體能力[9]。Chandler等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企業家為獲得成功必須勝任3種角色,即創業者、管理者和技術專家,因此必須具有識別商業機會的能力以及看見公司邁向成功的動力,概念化、人際溝通和政策能力,以及有效利用其所屬領域的工具和經驗的能力[10]。因此,合作社企業家成長能力作為促進企業家形成及持續發展的能力總和,與投資者所有企業的企業家類似,在合作社中也需要勝任創業者、管理者和技術專家的角色,所以必須具備創業能力、管理能力、關系能力和技術能力等。同時,合作社作為人們自愿聯合、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業,在產權制度、治理結構、決策方式和利益分配等原則上要體現出合作性,因此合作社企業家還要勝任合作者的角色,兼備合作能力,即團結所有成員,分享決策權,實行特殊的利潤分配制度,追求成員的共同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合作社企業家與投資者所有企業的企業家的最大區別。endprint
2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
合作社企業家作為合作社的帶頭人,對合作社績效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11-12]。其作用方式主要是借助自身積累的能力和經驗幫助合作社界定合理的競爭范圍,培養獨具特色的組織能力,以及實施恰當的、可操作的戰略決策,從而促進合作社績效的改善[9],其作用關系見圖1。
2.1界定合作社競爭范圍
競爭范圍表達了可感知的合作社行為的廣度,競爭范圍界定得越恰當,與合作社的契合度越高,合作社可獲得的利潤空間就越大,合作社的績效就越好。競爭范圍主要受到合作社企業家成長機會和成長能力的共同影響。一方面,成長機會本身的差異性和價值會影響合作社的競爭范圍。機會一般可以分為創新性機會和模仿性機會[13]。其中創新性機會是指向市場體系引入新的產品或服務,或者利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等,這類機會由于稀缺性比較強,一旦把握就會給合作社帶來較大的價值。模仿性機會則是指模仿競爭對手的做法,對已有的產品或服務做出細微改進,或者直接用已有產品或服務彌補市場缺口,這類機會一般給合作社帶來的價值有限,而且容易受到競爭對手的打擊。目前合作社企業家所挖掘并利用的成長機會主要以模仿性機會為主,導致合作社的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進而制約了合作社的績效改善。
另一方面,合作社企業家作為市場機會的發現者,要通過對市場、技術及政策環境的洞察與分析來識別機會,界定合作社的競爭范圍。而環境和機會受到合作社企業家的主觀評估所影響,其能力水平更是決定了合作社成長機會質量與環境的匹配程度。Bird指出,因為能力關系到企業家所采取行動的質量,所以它與企業產出直接相關[14]。企業家發現生產性機會的能力差異是形成企業績效差異的根源之一,現有企業管理者(特別是企業家)所能達到的企業擴張能力極限和企業吸納新管理能力的數量和速度的限制是影響企業成長的基本因素[15]。因此,即使在相同的機會條件下,由于合作社企業家對于資源的可獲得性不同,以及整合資源的能力和方式存在差異,也會影響其對競爭范圍的界定,進而影響合作社的績效。
2.2培育合作社組織能力
賀小剛認為,組織能力的源泉是企業家能力[16]。一方面,企業家決定了組織能力的積累路徑和位勢,在戰略路徑的形成過程中,資源的獲取、組合、淘汰乃至資源的沉積都與企業家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企業家培育了組織能力的生態環境,企業家的各種行為能力都與組織能力存在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17]。因此,合作社企業家成長能力有助于改善合作社內外部資源的協調配置,提高合作社內部的運行效率,從而培育和提升合作社的組織能力。例如,在合作社內部,合作社企業家可以通過對資源價值的判斷,實現對土地資源、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的有效配置,更好地為社員提供服務;在組織管理方面,合作社企業家可以作用于合作社內部的組織結構設計,建立健全規范的組織結構、民主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保障大多數成員的利益;在合作社外部,合作社企業家還可以利用自己的關系網絡為合作社發展收集充分的市場信息,獲得更多的稀缺資源,并幫助合作社將產品推向市場,促進合作社戰略目標的實現。
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動機也會通過影響合作社企業家成長能力的發揮,進而影響到合作社組織能力的培育,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第一,成長動機的強度會影響合作社企業家投入工作的積極性以及成長能力發揮的程度。Learned指出,在創新過程中,動機性和傾向性是創業的關鍵變量[18]。成長動機越強的合作社企業家,對工作的積極性、努力傾向以及超越其他人的意圖也越高,對培育和提升合作社組織能力的貢獻就越大。但是,合作社特殊的利益分配方式和決策制度制約了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動機的提升。第二,不同的成長動機會對合作社企業家投入努力的方向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合作社的組織能力和績效。Shane等研究表明,由于抱負水平和動機的差別,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意愿和能力,從而影響創業的過程和結果[19]。因此,當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動機以帶動農民致富為主時,合作社企業家所表現出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較強,合作社的規范化程度和組織管理能力就會相對較高,普通成員的決策權和收益也可以得到保障;當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動機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主時,就會努力追求合作社的績效改善,如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帶動成員的收入增加;當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動機以個人致富為主時,如果其利益與普通成員利益趨于一致,也有助于合作社組織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但是如果其利益與普通成員利益不一致時,就可能會在個人自利動機的驅動下做出侵害普通成員利益的行為,進而影響到合作社組織能力的培育和后續發展。
2.3制定目標并采取行動
合作社企業家通過制定合作社發展戰略并通過評估競爭范圍、利用組織能力采取行動,可以直接作用于合作社績效,因為合理的戰略定位有助于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力的優勢,使所有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應,使損失降低到最小。研究表明,戰略計劃與小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積極的關系。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發展戰略規劃不僅能夠對合作社的未來發展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而且還能夠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使全體成員能夠自覺參與和投入以實現合作社的發展目標。因此,為了確保合作社的持續發展和長期績效,合作社企業家必須快速察覺環境中的變化,確定合作社的發展方向,保持遠景、戰略和目標導向,并及時采取措施以降低經營風險。多家合作社的實際行動可以證明,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基地建設,引進優良品種,嚴控產品質量,加大產品宣傳,擴建銷售網絡,合作社可以取得較好的成效,并給社員帶來更多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創業早期階段需要戰略目標制定和激勵,在持續階段也需要[20]。因此,隨著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有些合作社企業家認識到分散的合作社品牌會削弱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開始逐漸實施品牌整合戰略,探索品牌整合營銷。endprint
3政策建議
鑒于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合作社要想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變的消費需求,提高合作社的績效,必須要努力提升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能力,強化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動機,以及增加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機會。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3.1提升合作社企業家成長能力
合作社企業家作為一群具有較高素質的人群,與普通農戶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但離真正的企業家相距甚遠。因此,為了改善合作社的績效,必須加強對合作社企業家的培訓,盡快提升其成長能力,以適應合作社未來的規范化、集團化和企業化發展。培訓內容可以著重于以下3個方面:第一,合作社經營管理技能的培訓。隨著農產品市場的國際化和競爭的日趨激烈化,對合作社企業家的經營管理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要求逐漸提高,因此需要針對不同類型企業家的需求和經營管理特點開展專業培訓,提高其經營管理素質,以適應合作社未來的規范化、集團化和企業化發展。第二,合作社基本制度的教育和培訓。盡管現有的合作社企業家對合作社特殊的制度安排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還需要通過教育和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對于合作制度的理解和創新能力,準確把握合作社的宗旨和目的,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念和利益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第三,農業技術知識的培訓。根據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合作社不僅需要進一步提高其經營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品質和保障質量安全,同時還要注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因此,在培訓中還應該增加關于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培訓,以幫助合作社企業家樹立產品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提高技術能力,不斷增強合作社主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建立合作社企業家聯盟,促進合作社企業家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提升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能力。首先,合作社企業家可以借助聯盟的平臺優勢,發揮各界成功人士、有識之士的智慧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汲取信息、拓展視野、提升技能、擴展人脈以及探討聯合社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合作社企業家可以利用聯盟在項目、土地、技術、資金、產品等方面尋找合作機會,推動產業集聚和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并組團前往國內外尋找市場機遇;最后,合作社企業家可以利用聯盟與政府、社會之間建立溝通,把自己的聲音傳遞給政府和社會,并知曉政府的政策和社會需求,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3.2強化合作社企業家成長動機
合作社企業家特殊的經營宗旨、決策方式與分配制度決定了合作社企業家必須重視與合作社成員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但我國的現實情況是社員普遍存在“搭便車”的心理,不愿意在合作社的經營中投入過多精力和物力,從而導致合作社企業家的付出與收獲不一定成正比。因此,為了改善合作社績效,有必要強化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動機,在堅持合作社基本原則的情況下,不斷完善和創新合作社企業家的激勵形式,提高其作為管理者的報酬,并綜合利用精神激勵方式調動其積極性。
第一,加大合作社企業家對于合作社的控制權??紤]到合作社企業家對合作社的資本和企業家能力的投入,可以適當加大合作社企業家的決策權力,主要是加大合作社企業家的經營決策權,但是要注意通過有效的監督機制避免合作社企業家作出不利于普通社員利益的決策。第二,提高合作社企業家作為管理者的報酬。合作社企業家一般在合作社中承擔了經營管理者的重任,因此其薪酬體系可以借鑒投資者所有企業中的薪酬結構:一是適當提高管理者的基本工資,這部分屬于固定工資,可以對管理者起到基本保障的作用;二是給予管理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權,將其收入與合作社在一定期間內的經營績效緊密結合,保證合作社企業家能夠享受創新收益,這部分屬于績效工資,可以對管理者發揮激勵的作用。但要注意在發放績效工資時要明確考核辦法,確定合理比例,并組織專人進行考核,認真兌現獎懲。這一做法可以列入合作社章程,經由社員(代表)大會同意后執行。第三,重視精神激勵作用。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在滿足低層次的生存與安全需要后,會產生高層次的社會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等。因此,在激勵合作社企業家時,不能只考慮物質激勵方式,還要體察合作社企業家在需要結構與需要層次上客觀存在的發展趨勢,輔以精神激勵方式。對于有良好業績和突出貢獻的合作社企業家可以給予其一定的社會地位與聲望的獎勵,利用精神激勵方式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這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經營人才投身合作社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合作社企業家,推動合作社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3.3增加合作社企業家成長機會
合作社作為政策性創新的產物,意味著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機會更多來源于政策導向,因此為了增加合作社企業家成長機會,有效改善合作社績效,應該盡量落實政府出臺的針對合作社的各項優惠政策,為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提供寬松的環境,并增加競爭性的扶持項目。
首先,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端正對合作社的認識,把服務合作社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切實落實國家關于支持合作社的相關政策。其次,當地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聯合其他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并出臺一些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尤其是在科技、資金、稅收、營銷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并做好政策執行和措施落實的監督檢查。當地政府應該建立扶持合作社發展的專項基金制度,為合作社建設發展提供財政資金支持,并在貸款利息方面給予一定的補貼,并對合作社發展的項目適當放寬申報立項條件,加大扶持力度。最后,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合作社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基礎設施建議、市場營銷及技術推廣等服務;完善金融服務政策,加大信貸扶持力度,將符合授信條件的合作社作為優先扶持對象;優先委托、安排有條件的合作社實施有關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項目;由農業、工商、質量技術、科技等部門共同搭建品牌平臺,加大對合作社的品牌建設扶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2013年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報告[DB/OL]. [2014-10-05]. 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htj/bgt/201401/P020140114489778954994.pdf.endprint
[2]賀雪峰. 市場經濟下農民合作能力的探討——兼答蔣國河先生[J]. 探索與爭鳴,2004(9):18-21.
[3]張曉山,苑鵬. 合作經濟理論與中國農民合作社的實踐[M].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4-12.
[4]徐旭初. 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分析[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28-31.
[5]孫亞范.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益機制分析[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94-295.
[6]趙文紅,李垣. 企業家成長理論綜述[J]. 經濟學動態,2002(11):70-75.
[7]Miller M H,Modigliani F. Dividend policy,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 Journal of Business,1961,34(10):411-433.
[8]Baum J R,Smith K G.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venture growt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2):292-303.
[9]Man T W,Lau T,Chan K 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23-142.
[10]Chandler G N,Jansen E J. Founders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223-226.
[11]胡平波. 合作社企業家能力與合作社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的調查[J]. 華東經濟管理,2013,27(9):38-43.
[12]黃祖輝,扶玉枝,徐旭初.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1(7):4-13,62.
[13]Aldrich H,Martinez M E. Many are called but few are chose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1(25):41-56.
[14]Bird B. Towards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J].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1995(2):51-72.
[15]韓太祥. 企業成長理論綜述[J]. 經濟學動態,2002(5):82-86.
[16]賀小剛. 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一個能力理論的拓展模型[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9):45-48.
[17]吳文華,汪華. 高科技企業家能力影響企業績效的作用機理[J]. 統計與決策,2008(7):182-183.
[18]Learned K E. 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organization? A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2,17(1):39-48.
[19]Shane S,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20]Krauss S I,Frese M,Friedrich C,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 psychological model of success among southern African small business own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5,14(3):315-324.侯媛媛,賀滉. SWOT框架下海南冬季瓜菜供應機制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618-6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