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青
摘 要: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既有詩詞歌賦,也有散文小說,既有歷史人文,也有社會風情。對于學生的基礎認知能力培養以及社會實踐技能提升意義重大。教學中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語文知識對于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意義,善于運用科目的工具特征與人文特性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理解,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為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工具;人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58-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還要關注學生情感認知的培養,以便能夠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技能提升。
一、運用好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認知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對于語文繁雜的知識體系頗為煩惱,加上語文學習見效慢,不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語文科目的特性入手,讓學生認識到語文是一項基礎學科,是一項工具學科。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用于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個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語文知識的運用。進而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重視語文學習。
例如人與人之間要交流必須用到語言,語言能表情達意,是人類相互溝通的橋梁,相互聯系的紐帶,只要有社會生活就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豐富的語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語言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觀性,更能夠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說“溝通從心開始”,那么語言就是我們溝通的最好方式。
另外語文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工具:各門學科的知識內容要用語言文字表達,課堂上教師要用語言講解,離開語言文字,一切學科都無從進行。蘇步青說:“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要打基礎一樣。”只有語文學習能力強了,才能提高思維和理解能力,才能學好其它學科。如果連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都不具備,那么是無法進行其他科目知識學習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對于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認識,讓學生能夠樹立長遠的發展理念,靜下心來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積累。
二、運用好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重學生情感認知的教育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教給學生一些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對于學生情感認識、個性品德的培養。即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人文情懷,通過這些內容來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人文性”這個詞在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環境講求人文性,教育也講求人文性,人文性其實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于人文知識的有效滲透,以便能夠提升教學的深度,不斷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認識技能。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現代詩人汪國真曾說:“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這一切無不反復地告訴我們語文的人文性這一特點,它打上了個人深深的主觀烙印,這就使語文變得讓人琢磨不透,魅力無窮,同時對于學生的情感發展意義重大,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予以重視。
例如我們要運用語文科目的人文特點培養健康的品德與人格:中學時期正處于學生各項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語文作為一項主課對于學生的影響重大,教學中就需要我們能夠運用語文教學中的真、善、美的東西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健康的心靈,完善他們的人格。正所謂“文以載道”,任何語言都是用文字表達一定思想內容、觀點或見解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去感悟作者的情懷、體會文章人物的情感,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
另外教師也要注重學生學生審美情趣的教育,讓學生能夠養成科學的審美觀與認知觀。語文學科是一座風光無限的藝術宮殿,進入其內會領略無窮情趣。教師應注意用美來感染學生,在平時的授課中,力求通過提示、引導、點撥,讓學生自行體會其中的美的所在。例如古詩詞中的意象美、散文中的語言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些知識,為他們日后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此外教師也要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例如《歸去來兮辭》中流露的隱士情懷、自由主義,《滕王閣序》中透漏的少年壯志,闊達胸襟,《逍遙游》中的由小見大、天人合一,《陳情表》中的忠孝抉擇、親情流露,這些對于學生的情感認知養成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三、引導學生綜合學習,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協調發展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代教育的最終歸宿。語文作為一項綜合性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影響深遠。“新課標”小組組長宗祺教授對此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就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使用語文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如“穿衣”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來的蔽體、御寒上升為一種裝飾。如果說工具性是基礎,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種升華、求美。離開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無從談起,離開了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會顯得晦澀,干癟,所以我們在談語文課程時二者不可偏廢。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取基礎知識,提升認知能力,也要引導學生從中獲得情感認知層次的升華,不斷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才能夠算是真實意義上的發揮了語文課程的全部價值。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發展理念,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認知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特性、關注語文的人文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構建認知體系,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做好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