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田宏兵貴州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
淺談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及其啟示
李歡1,田宏兵2
1貴州師范大學;2廣西民族大學
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國與國之間關于經濟的競爭其實是關于科學技術的競爭。馬克思科學技術觀是馬克思科學技術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內容包括科學技術的含義、科學技術與哲學的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技術異化等。馬克思的科學技術觀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如科學與非科學的研究、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等。
馬克思;科學技術觀;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的科學技術觀提出的社會淵源
18世紀60年代起,工業革命產生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取代手工技術的局面。工業革命的到來,引發了英國等歐洲各國的產業革命,同時,英國成了唯一的“世界工廠”,法國,德國也相繼地發達了起來。工業革命雖然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讓英國開始走上資本原始積累的道路,日益剝削和壓榨勞動工人,販賣奴隸,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沒有什么謀生手段的自耕農開始向貧農轉化,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使農民的生活陷入了絕境,開始相繼爆發工人運動。在這些不斷起義的過程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他們的出現不斷地影響著未來世界的發展。
(二)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提出的思想淵源
馬克思科學技術思想產生的思想淵源,首先應該要從德國的古典哲學說起,黑格爾強調通過‘理性’自身來完成對外在對象的真正統一,并且指出了康德模式靜態性的弊端,主張將歷史納入本體論的視域中,在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思辨過程中完成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這種辯證思維是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所在。同時,因為黑格爾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堅信“絕對觀念”的存在,所以馬克思批判繼承黑格爾思想,以此形成自己的科學技術觀,同時,馬克思的科學技術觀的形成還有賴于對技術史、工藝史和自然科學史的研究。總之,馬克思科學技術觀的形成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得來的。
(一)科學技術的含義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所以,要了解科學技術的偉大作用,就得了解其含義。日本維新教育家福澤瑜吉曾把“science”看做是科學,愛因斯坦曾將科學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系的有條理的思想,并直接產生知識,間接產生行動的手段。”[1]科學內涵十分豐富,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科學主要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主要是一種認識活動或精神性活動,同時技術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然而狹義的技術主要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與手段。它在本質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的活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這樣認為,一方面,科學的屬性體現了人類自身對自然界的理性認識,以精神成果形式“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存在”,另一方面認為自然科學如同藝術樣態,二者都屬于藝術的重要內容,是人之為人首先對其進行思維加工后,體現人類生活世界多樣性的重要精神財富。因此,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馬克思同時還指出:一般科學技術和水平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還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
(二)科學技術與哲學的關系
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克,普遍聯系在一起的,科學技術與哲學也有密切的關系。一些哲學家總認為科學技術與哲學之間根本未存在著聯系,然而,馬克思則一直強調科學技術與哲學的關系,正如他所說:“在從笛卡爾到黑格爾和從雷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絕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量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2]可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推動著人們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在促進著人們的發展,促使人們不斷的去探索自然的奧秘、人類思維的奧秘,由此推動哲學界的發展,科學技術為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準備和前提,哲學的不斷發展又為科學技術的產生開辟廣闊的道路,至此形成了相互推進的形式。同時,我們要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哲學發展是有密切關系的。
(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作為一種認識活動,不斷的指引著人們向前進,它不斷地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改善著上層建筑,不斷地推動著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的興旺和發達,它對社會經濟產生著令人嘆為觀止的作用。可見,科學技術這個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在鄧小平的生平的評價中充分展現了出來,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暗含的社會生產力以物質形態和知識形態兩種形態存在。知識經濟形態的“生產力”可以轉換成物質形態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馬克思認為,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工具,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各個時代勞動工具的變化,從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到蒸汽機時代再到電子時代最后到自動化時代,各個時代的不斷更替與發展就是最有力的說明。因此,對于一個國家民族來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推進改革創新,科教興國,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四)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科學技術作為這種具有如此巨大作用的認識活動,對社會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馬克思認為,科學在社會上具有偉大的革命力量,不斷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最早人類懷揣著女媧造人、上帝耶穌等的故事不斷來束縛著科學的發展,認為一切自然都是神作用的結果。科學革命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宗教神學關于自然的觀點,使人類真正的認識自然,與此同時,科學革命的出現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改進了勞動工具,變換了產業部門的分配。工業革命代替了手工業,迎來了蒸汽機的時代,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第二、第三產業進軍,集中地,大規模地,高協調的,高科技的工廠生產模式生產,產業部門開始擴大,經濟和社會生產關系有了大變革,不得不說,科學技術使社會各階級的一切舊有關系和生活條件發生了變革,他把農奴變成了自由民,把小農變成了工業工人。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生產力的各個要素的變化,同時也不斷地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五)技術異化
什么是異化?異化主要是指人的生產及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的根源是私有制,最終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在異化中,人喪失能動性,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的發展,只能片面畸形的發展,因此,技術在給人帶來積極的能動作用的同時,也開始產生了令人毛骨悚人的消極作用,這便是產生了技術的異化,對于技術的異化,在很多年以前,便引起了馬克思的注意,并對此進行了解析與批判,從理論上闡明了技術的利與弊及其異化的多種淵源。技術異化的產生是由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相互聯系與制約的結果,自然也是存在著自己的規律的,人們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會自食其果。而一開始,人們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大肆的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亂砍亂伐,過度捕撈,使自然開始報復人類,地震,洪水開始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最終人類遭到狠狠的懲罰,現在是如此,那么早期時候也不足為奇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使得各個資本家像“餓狼一般地渴求剩余價值”,不惜一切追逐自己的利益,追求著剩余價值,剝削勞動者,大肆破壞生態環境,使得生態危機出現,這便是技術異化的外在條件。總之,技術異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破壞了生態環境的人們現在不得不為自己的“罪行”贖罪了。
(一)科學與非科學的研究
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越來越重要,日益占據著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但技術異化的產生也日益引起了人們的警惕。所以,我們要正確地看待科學,把它與非科學區別開來,但對于什么是科學,什么是非科學,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所以,對這兩個定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也就十分必要了。對科學的理解,應從其兩個特點來把握:一,科學是反應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二,科學不僅僅是知識體系,而且更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由此可見,對于科學,我們不能從單純的知識及知識體系去理解,科學要正確地指引著人們擁有著對人類、對自然都十分恰當的行為,那么,科學必然應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之上。正確的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必要的。
(二)加強科技文化建設
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科學文明的社會現象,對人類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教育文化事業的變革與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科學技術活動在推動著人類歷史不斷前進的同時,科學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介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學習方式,人們越來越青睞這個為世界帶來巨大作用的“超人”。日益地,科學技術也用在教育中,對教育結構、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產生了變革,提高了人類的文化水平,所以,當今世界,科教興國日益興盛起來,科技文化已成為永恒的話題。所以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強盛,加強科技文化建設是必然趨勢,各國應有創新精神,不斷為建設科技文化而奮斗,把科技在文化教育領域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釋放它應有的光彩。
(三)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一個很熱的話題,但對于什么是創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自古以來,就有人把創新定義為它有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但就本人看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能引起我的興趣,創新不一定非要在零原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結合別人的素材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我覺得是在好不過了。人類不管在何時何地何種領域,都需要有創新精神,沒有創新的腐朽的封建社會,只能是看著自己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距離越拉越大。而如今,我們的國家開始富強,難道不可以說是創新人才的不斷增長嗎?答案肯定是肯定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創新人才在各個領域的貢獻,我們的科學技術進步了,國家也逐漸地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可見,科技創新也是每個國家的話題,當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的創新浪潮席卷而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生產力的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面對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創新就顯得日益重要。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在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發展的實踐,正確把握世界發展局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堅持馬克思的科技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以“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為內容的科學理論。它是科學的,更是能夠指引著我國不斷走向國家富強,民族振新的道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偉大動舉。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當今時代一直關注的話題,在未來也將繼續,要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掌握它的科學含義是毫無疑問的,而在本文中已清楚的講解了它的含義,與此同時,針對技術所帶來的反面效果,我們要及時的防范并處理,堅決抵制非科學的發展觀,這樣,我們才能夠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用到很需要的地方。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會越來越好,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目標方能實現,我們才會不斷地向共產主義的理想世界前進。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偉大的整體,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他們的科技觀時也是從整體上思考的。一方面,馬克思思格斯從整體上分析科技作用的方法給我們以啟示,他們研究科學技術思想的方法與其他的學者例如科學技術學者以及社會學者研究的方法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擁有自己的理論視角,他們通過對別人的方法進行批判分析,在別人的理論觀點上提出屬于自己的觀點,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讓其他學者為之嘆服。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從整體上分析科技作用的寬廣視野也給我們的實踐以啟示,正是他們的相關論述揭示出科技作用的真正本質即科技的本真精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77-278
[2]郭貴春主編的《自然辯證法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版;67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孟憲平.論馬克思主義科技勞動力觀及其價值[J].社會主義研究.2010,(02):91
[5]卡爾·米切姆.通過技術思考[M].陳凡,朱春艷譯.遼寧人民出版社.
[6]陳桂香,吳剛,郭澤忠.論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13.
李歡(1992-),女,土家族,貴州省貴陽市花溪人,碩士,貴州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田宏兵(1988-),男,貴州省銅仁市德江人,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